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19 16:54:08瀏覽2269|回應8|推薦101 | |
孩子在小一時吵著要上畫畫課,因為不想讓自己和孩子落入才藝班奔波接送的勞頓,一直拖延著。二年級時,孩子學畫的興致依舊高昂。我終究不再僵持,開始接送孩子每週五往返兒童畫室。 這樣的妥協也來自發現小學美術教育裏有許多奇妙的「虛設」,美勞課沒有專科美術老師,課程是由導師配合DIY說明書進行。書法練習也沒有書法老師,一切是由投影機和投影幕負責教授。 「你們以前有真正的書法老師喔!」兒子顯得非常羨慕。得知孩子在校練寫毛筆字時都是跟著投影幕學,我對孩子水彩式用筆的書法也無從挑剔。「我們老師自己也不會寫書法。」老師主要的工作是播放機器。 曾探問學校,為何小學裡沒有專科美術老師?老師表情無奈,說這是「教育改革」。綜合式的美育課程,加入各類藝術賞析與人文歷史等內容,所以便不再需要專業美術老師?DIY拼組的美勞教材資源豐富,所以讓孩子一再學做規格化的作品?我沒有懷疑這是老師的遁辭,卻擔心教育者曲解任何改革的本意。 三年級時孩子參加學校美術展,得了銀牌獎。原本興高采烈的他,卻在收到獎狀時倏然降溫。老師對此既無任何鼓勵言語,也未做任何表揚或分享。「老師把獎狀夾在聯絡簿裡給我。」導師名字樣板地被列為孩子的美術指導老師,這位名義上的指導老師,卻像一位冷淡的辦事員,只盡責轉遞一個屬於孩子的物品,一張沒有掌聲的獎狀。 因為學校設計各式各樣的榮譽獎、進步獎、交通或衛教宣導活動獎等等…… 獎狀多得不勝枚舉。由於發放頻繁,早已模糊了獎狀的意義? 朋友孩子唸私立小學時得過一張「校車守秩序獎狀」,她笑說孩子在車上都在睡覺,就此睡得了一張獎狀。「老師說五張榮譽小獎狀可以拿到學校換一張大的,照片式獎狀!」有一回兒子四處翻找自己的小獎狀說。 唯恐獎狀凸顯菁英主義,盡可能讓孩子有「公平」獲得的機會,學校採用榮譽簿計點積分。集滿指定積分兌換一張榮譽獎狀。再集滿五張榮譽獎狀,可兌換一張「更大的」、更體面的獎狀。 當獎狀成為一種集點遊戲,是否扭曲獎勵意義? 當獎狀不能伴隨掌聲喝彩,是否已與榮譽分離? 把美術獎狀不聲不響交給孩子的導師,後來因故被學校解聘。新老師初來乍到,親師會時我趁機向新老師反映這種「沒有掌聲的獎狀」現象,新老師短暫露出難以置信的詫異神情,接著轉身忙於應付更多家長。她忙著解釋學期成績的計算方式,平日各種作業占比多少,期中期末測驗占比多少…,強調客觀且俱細靡遺,深恐漏掉一個百分比。 老師戒慎恐懼的解釋讓我想起上學期末孩子班上的「換成績單」事件。當時對家長們紛紛到學校去換成績單一事,感到萬分納悶。聽說有家長對藝術與人文科分數不滿,質疑老師評分!結果牽一髮而動全身,所有成績單都得改。兒子那一欄目的成績評比雖也不高,但一來覺得調整成績有些荒謬,二來暑假跑一趟學校為了一紙我們不太在意的成績單也意興懶散。本著「自己為自己打成績更重要」的精神,我與孩子商量彼此認同,也就沒去換過成績單。 不知是否這「換成績單」事件讓前任老師丟了工作?這學期學校表明換了一位嚴明公正且客觀的新老師。 「老師把獎狀就直接拿給我囉!」孩子的畫作又得獎。依舊沒有掌聲,沒有分享。倒是一位同學私下說:「我幫你鼓鼓掌!」 無法揣度老師是否以不加鼓勵、沒有批評來表達客觀公正?或因為美術活動由導師掛名指導本來就徒具形式,導師也許只覺平添困擾? 任何獎項都只是一時的榮耀,短暫的掌聲鼓勵也未必點燃學習發展,但卻能回應一種適當的尊重與榮耀分享,讓孩子知道有人以他為榮,有人分享他的努力。他也學著能分享他人的榮耀,能為他人鼓掌! 相較於學校沒有美術老師的兒子,我懷念自己小學時的美術老師。慶幸老師常給我們無中生有的創作方式,而不是現在規格化DIY的紙黏土音樂盒、不織布卡片相框、印刷精美只需略作組裝的春節吊飾……。當時老師主動邀幾個愛畫畫的小朋友,要我們放學留下來畫畫、寫故事。猶記得老師信手捻來畫了一條魚送給我:「給你加菜!」隱隱還記得那線條飛揚的魚尾,和自己上揚的嘴角弧度。 我不記得美術獎狀到哪去了?倒是幾次站上司令台,得到全校同學的掌聲。繪畫沒有成為我的專長,美術獎狀也沒有作為我任何履歷,但游過歲月美好的那一條魚,師長們相信肯定的掌聲,在我生命美好的記憶裡迴盪感動。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