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30 15:48:33瀏覽3133|回應9|推薦260 | |
他不是外星航空站派遣來的神秘小孩,他只是一個三年級的轉學生。緩緩地在小學開學期間登陸兒子的班上,但還沒能確定是否安全著陸,短短的幾周內,已被迫再度遠航。 「他很幼稚,講話都用疊字。」這是兒子對新同學的第一句評語。 邁向中年級的孩子們開始喜歡自詡成熟,和同學間不時以「幼稚」相互嘲弄,縱使自己也還沒能完全改掉用疊字的習慣。 「他中午吃飯要老師『餵餵』!」兒子接著解釋。「而且他數學只考五十分。」 需要老師餵食確實有點不符一般中年級孩子的行為,但我懷疑這位新同學真的缺乏自理能力?追問之下,了解這孩子低年級時唸的都是知名私立學校,輾轉換過幾個私校,最近才轉到這所公立小學。 「他也許只是希望引起別人注意吧。」我推敲地說著。「至於考試成績,每個人學習狀況不同,有很多優秀的人小時候.....」兒子眼神飄忽,心不在焉地回避我的長篇大論,愛恩斯坦和賈伯斯的故事已經不再如幼時那麼吸引他,我只好暫時打住。 隔天,兒子突然讚賞起新同學。「他造詞造得很好!」雖然,新同學需要老師餵食這件事,仍然僵持著。 往後,新同學成為他放學後的話題,兒子的情報愈來愈豐富。 「他住毫宅喔,家裡有佣人。每天都是佣人來接他放學。」 「新同學說,他媽媽一個月可以賺一百張一千元。」 兒子忍不住問我一個月可以賺幾張一千元?我一時語塞,訝異同學媽媽提供這種「數據」換算法? 也許沒有數不完的千元大鈔讓自己眼花撩亂,但我們有一雙手臂和無盡的擁抱!用擁抱去傳遞,讓孩子感受在一個房子裡裝滿愛與笑聲,可能比塞滿華麗的傢俱更有價值。「重要的或許不是住哪裡?而是住在裡面的人。」我張開雙臂,用力擁抱孩子。 新同學和兒子開始「如影隨形」,但卻非融入同學玩伴的交情。而是新同學開始亦步亦趨尾隨兒子。「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老師發現新同學黏兒子太緊,尤其打掃時間跟著到外掃區,一拿起掃把便在周圍興風作浪,只好要兒子暫時停止執行掃地工作。 既然新同學喜歡尾隨愛倫四處行動,老師便交代兒子下課時帶同學到圖書館借書,讓閱讀暫息他的動亂。但每回借書回來,才過一節課,新同學便說已看完書了,吵嚷著要兒子再陪他去還書。既然又得跑趟圖書館,兒子決定借一些「字很多」的書。「我幫他選哈利波特、波西傑克森這一類的書。」自栩聰明的兒子卻碰了一鼻子灰。新同學說:「上面沒有注音,你都看得懂嗎?要不然,你自己看!」 「今天他沒有一直纏著我,但卻說我偷他文具。」一天,兒子委屈地說起。無奈只好打開同學書包,証明文具好端端在他自己書包裡 。 「你有沒有想過,他只是需要朋友。他想要你作他的朋友!」我安慰著。兒子不置可否地聳聳肩,但我在那隱微的失落中感覺到,他們早已建立情誼。 有一天,突然有家長來電,說是新同學今天在學校發生暴力行為。這名新同學就是因為有暴力傾向、情緒失控種種問題,才會不斷轉學。家長間掀起了一陣恐慌,我追問著語氣慌張的家長,卻只得知所謂的「暴力行為」和孩子掃地吵架有關。沒有人確知事件究竟如何?事態輕重?家長們焦急走告這孩子過去的傳言更勝於事件的內容。 放學後我試著問起學校究竟發生甚麼事故?起先兒子思索一番,似乎想不起有任何重大事件?可能是兒子今天恢復外掃任務,新同學跟著去外掃區,有意無意輕輕推了一名女同學一把,班上許多同學馬上圍攏過來要他道歉。 「其實他已經道歉了,可是大家圍著他。要他說出女同學的名字,再重新道歉一次。他突然一生氣就捉起掃把,衝向那個女同學。我趕快用手上的掃把擋住。結果掃把被他打斷了!」 兒子不解這事件何以在家長間沸沸揚揚。他只悻悻然地接著說:「早知道我該用掃把另一頭來檔,另一頭比較堅固。」兒子惋惜被打斷的掃把柄。 也許家長並不在乎掃把柄的另一頭是否比較堅固的?並不接納事件是否有另一面的觀點?另一種劇情?另一種包容的可能?面對差異時,我們看到差異所形成的恐懼與負擔,當我們的抗拒更勝於孩子,如何教會孩子們尊重差異? 事件紛擾之後,新同學旋即連續請假兩周。就在兒子數算時間,默默期待著他結束假期再來上學的時刻…,聽說同學又轉學了。 「他告訴我,是他媽媽要他一直轉學,其實他一點都不想轉學。」兒子懷念同學。 「轉學到這裡的他很想念以前的同學,現在又轉學…他很可憐,永遠都交不到朋友。」我感覺兒子那顆柔軟的心激盪著。 「有一次他倚在欄杆上好像要從二樓跳下去……」兒子說他急忙報告老師,卻得到「他很奇怪,不要理他」這樣一句淡漠的回應。 「他說他很正常,他只是想要做不正常的事。」兒子回憶著:「我問他,你是不是想對抗什麼?他說,是。」 「那你想對抗甚麼?」兒子問。 「對抗…『力』!」新同學這麼說。 那是什麼樣的力?能夠拋出孤獨的重量,壓制在那樣小小的心房,讓他苦於對抗?每個被認為行為偏差的小孩,是否就像迷失軌道的星星,在自己失速的運行中焦慮地閃著微光?他們天生是一顆沒有軌道的星星?還是有人將他們不斷推離軌道? 我不知道他們要漂流去哪裡,我只懷疑,當我們害怕差異,所有恐懼與防備是否也正為孩子們建立藩籬。如果我們無法鼓勵孩子張開手臂,去擁抱、接納、尊重不同的人與想法。如何期望未來他們將在紛紜的意見中懷疑、思辨,找到自己的信念? 縱然他們穩定地在安全的軌道成長,這片短而狹窄的軌道,也將不足以應付生命更豐富的馳騁運行。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