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01 22:27:15瀏覽1142|回應2|推薦41 | |
「關於遺產的態度,總之就是別把這些身外之物當作控制子女的工具,好好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快樂,這才是金錢最重要的目的。」 這是今周刊去年一篇舊文中的一句。由呂秋遠撰寫,當律師的他看多了手足爭產悲劇,奉勸當爸媽的,別留錢給孩子!他還熱心地給了讀者《處理遺產的10大指南》(連結在文末)
最近正好也讀了CBS理財專家薛林吉爾(Jill Schelinger) 的新作「聰明人常幹的理財笨事」(The Dumb Things Smart People do with Their Money),正好提到和呂秋遠此文的類似觀點,根據書中舉的各種案例,生於戰後嬰兒潮一代的美國父母,用錢掌控子女,搞到親情變質、親子手足反目的,也大有人在。
我跟薛林吉爾的理財播客(podcast)已有多年,剛開始節目名稱是"Better Off",後更名為"Jill on Money",每集設定一個主題,例如社安金何時提領、學生貸款值不值、新冠肺疫情大縮水的退休帳戶該怎辦? ...等等,邀請專家上節目專訪,同時接受叩應,這麼許多年,蜂鳥若有一點養老積蓄,她至少居功一半。 成長於猶太家庭的薛林吉爾常常探討的一個題目是「父母如何養成子女正確的金錢觀」。她認為,教育子女財務獨立、不成為錢的奴隸,是父母責無旁貸之職,這需要言教、身教雙軌並行。 她也不贊同父母對子女隱暪財務狀況。自己父親曾一度事業重創、投資歸零,全家人同舟共度危機,父親也不吝分享失誤的教訓,成為薛林吉爾走上專業理財的重要導師。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