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負責書評~我的夏日書單》
2021/07/29 02:37:26瀏覽1515|回應0|推薦31




最近四星期讀了四本書。前兩本紅皮的是老二推薦的;後兩本書是我推薦給老二的。”Caste :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 講的是美國社會恥於承認但早融入骨血的人種階級分類,女兒説,她早已知道此書,但讀到一半就放棄,因為”It’s too dark!”。

簡單介紹這四本non-fictions,給星星評價,最後一本Caste的書評七月初已貼過,這裡略修改重貼。

*Thrivers : The Surprising Reasons Why Some Kids Struggle and Others Shine. 2021年3月出版,應該還沒有中文版,我暫且翻譯成《教育子女成材的關鍵》。

這是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博士、作家、TED講員Dr. Michele Borba的第24本教育著作,也是女兒任教學校今年夏天給老師們的指定閱讀書單。

「Our kids are in trouble.」這是翻開此書的第一句。開宗明義,這裡的Kids,指的是長不成大人的子女,遇到麻煩的這些「問題孩子」也不限於弱勢地區,富區、中產區的問題甚至更嚴重。

波霸博士說,這一世代的青少年面臨多重挑戰是他們父母輩未曾遭遇的,世紀大瘟疫、隨機槍擊濫殺、恐怖攻擊、極端氣候和天災、社交平台霸凌、家長和自己非得出人頭地過度且過早的期待、、、層層挑戰,伴隨這年輕世代出生、成長,他們罹患焦慮、憂鬱症,甚至走上絕路的高比率,史無前例。

走訪全美學區、傾聽學子心聲的波霸博士說,我們教養一個似乎擁有更多的新世代,但忘了教他們成材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成為一個「人」必須具有的心理和道德素質(the mental and moral qualities that make them human)。正如書中一個受訪者、16歲的南卡高中生Erin說,「我們或許具有進大學、就業的能力,但沒有準備好『做一個人』。」

真正觸動作者寫這本書的是一封來自家長的電郵。這家長這樣寫道: 「我居住的學區直徑20英里內,兩年半內有40個孩子自殺,大多數是出自白人富裕家庭的優等生,他們無藥癮毒癮,看起來就像自家的孩子,多以上吊結束生命;最近七個自殺死亡的例子都是女生,其中兩個飲彈。」

知道這一問題世代的難處,如何解套? 波霸博士這本書其實就是現代版的育兒寶典,解鈴還得繫鈴人,問題世代出在問題家長、問題社會。她點出成材者必備的七種人格 : 自信、同理心、自我控制力、正直、好奇心、抗壓性、樂觀正向力,這「七力」受基因影響小,而是仰賴後天的培養教化。

至於如何培養這七力? 我的子女已經長大成人,有興趣的、會擔心子女長不成大人的,自己去讀。

(如果你是教育者或家長)

(如果你沒小孩又不是教育者)






*Crying in H Mart (淚崩韓亞龍),2021年4月20日出版,作者Michelle Zauner。

這是32歲搖滾樂團Japanese Breakfast歌手米雪兒的處女作。在極少東方人的奧勒岡州尤金鎮長大,米雪兒對於「我是誰?」有著非韓非白的認同困惑,但在韓國媽媽餵養「傳統韓食」下長大,米雪兒從不懷疑自己有完全的韓國味蕾。米雪兒的媽56歲因胰臟癌過世,陪伴媽媽最後一程,還一同回了韓國老家,甚至,為了讓媽媽不錯過女兒婚禮,米雪兒向男友求婚,在母親過世前三星期完成終身大事。

青少年走過叛逆,和母親關係緊繃甚至離家出走的米雪兒,在失去母親後開始從調理韓食,認識她深愛卻不熟悉的媽媽,也一點一滴追憶媽媽的味道。

這本韓版美味關係的自傳,一出版很快就擄獲廣大讀者的心,一下子就站上紐時和華郵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十名;接著,片商簽下原著版權,將拍成劇情片了!

我覺得這作者寫人物的技巧特好,但讀到最後,感覺太煽情,所以給三顆半星。







*God save Texas : A Journey into the Soul of the Lone Star State (上帝拯救德州 : 孤星州的靈魂之旅)

我是因為天下雜誌的書摘The Plague Year: America in the Time of Covid認識作者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從而發掘這個73歲的普立茲獲獎記者兼作家,接著去翻找他的近作,挖到這個寶。

這樣說好了,住在東岸,我一直對美國西、南兩大州德州、加州有高度好奇,正好,兩州都有親人,先後造訪不下十次,一句話總結我對兩州的共同印象 : 去加州或德州,感覺像出(美)國。

這兩州都是人種多元的州,經濟一個靠石油,一個仰賴科技,經濟都屬強勢,但一紅一藍,創造出獨特的文化。

德州大,愛玩槍、愛開卡車、不愛政府管太多,德州人自命不凡,有點像中國的廣東人,有股與眾不同的傲氣,幾天前聽到一個賣遊艇的電視廣告大概這樣說的 : 「這是德州人的船,買船,就該買這樣的船。」 哪州州民有這樣的豪氣?!

正好,讀完這本書就來到德州,從IAH機場開到女兒家,一路經過的Mega教堂就好幾間,想到萊特和他的「上帝拯救德州」。

萊特是土生土長的德州人,住過大達拉斯,婚後曾因工作住過埃及好幾年,接著又回到德州,兒女年幼時搬到德州首府奧斯丁,直到今天。

萊特這個老德州人從歷史沿革告訴我們這個州的州魂打哪來,他和另一個老德州人的好友史蒂芬走遍德州大城小鎮,試圖刻劃一個多元多面向的德州,非德州人讀了能打翻原有的刻板印象,德州人,更該花時間捧讀。




可能是 3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Caste : The Origins of Our Discontent (種姓區分 : 讓我們國家不安的起源)

作者威可森(Isabel Wilkerson)是第一位贏得普立茲新聞獎的非裔記者,她在這本書中說,種姓制度在人類歷史已有幾千年歷史,目前實施種姓制度的國家是印度,但近世紀全球最顯著的另兩個種姓制度國家,一是希特勒控制下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另一個就是美國。

美國,雖然建國只有兩百多年,雖然憲法宣稱人人平等,但它的種姓制度是一種看不見丶說不出,卻存在於這國的骨髓,如鬼魎隨時出沒,撼動這個強國的國本。

英國裔、法國裔、德國裔、波蘭裔、匈牙利裔、義大利裔、愛爾蘭裔先後到了美利堅新大陸結成「白人」特權生命共同體,把人依膚色分階級,把深膚色的打入社會最底層的奴隸,創造白人(White)、黑人(Black)、黃人這些新名堂。

白人不讓黑奴受教育、立法禁止黑白通婚、限制黑人置產、遷徙權(如Sundown law),即使在解放黑奴後,存在的系統性歧視根源也是種姓制度,把某些膚色人種刻板化、汙名化,當深膚色的人崛起、壯大,就是對優越白人特權的威脅和挑戰。

比黑人晚到的亞裔,在種姓制度的位階如何?這本書提到的1920s年代兩個打到最高法院的訴訟,非常有趣。

20 世紀初,美國湧入了非黑非白的中間群體,這些群體與美國建國元老們創造的兩極架構並不完全吻合。 20 世紀初,有兩個亞洲新移民想當白人申請歸化公民,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

1922年,已定居美國20年的一位日本移民小澤隆夫(Takao Ozawa)申請成為白人,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皮膚上比他在美國被認定為「白人」的許多人還要白,所以,應該有資格被視為白人。

為何他要當白人?因為小澤在1915申請歸化為美國公民,但依照1906年的歸化法案,只有「自由的白人」(free white persons)和「非洲原生或非洲裔」 (persons of African nativity or persons of African descent) 才符合申請歸化公民的資格。小澤挑戰的不是此法限制特別種族屬違憲,而是認為,日本人的膚色比很多白人都還白,應該被歸類於「自由的白人」之列。

小澤告美國的官司,在當時清一色全白人的最高法院,當然獲得零票支持;1923年,在印度種姓制度屬最高級的BHAGAT SINGH THIND又把美國告上最高法院,他加入美軍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想申請當白人。他說印度人的先祖是雅利安人,和歐裔「白人」一樣,都屬高加索人(Caucasians)。當然,這案子也被最高法院駁回,理由Thind的白人定義和一般常識的白人定義並不相符。

一百年過去,法律已經滾動式調整好多次,黃人不必變白人也能成為美國公民,但美國的種姓制度仍無處不在,高級白人對於他們眼中低級人種們在社會崛起的恐懼和反撲,更甚從前;而被視為「次級人種」的亞裔丶西語裔丶黑人同樣不安,他們各自畫圈丶貶低「異族」,就怕自己成為這個社會的最低階層。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mmingbird2009&aid=16585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