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焦慮症像小偷 偷走你每個當下
2019/07/26 08:20:52瀏覽3211|回應2|推薦40
紐約市衛生局針對亞裔製作宣傳片,提醒民眾不要忌諱心理疾病。(NY Well)
11歲的小珊愛滑冰,天賦異稟加上父母支持、自己又肯吃苦勤練,排名在該州少兒溜冰賽前10名。去年12月初,小珊參賽前夜突然告訴媽媽「我喘不過氣,我快要死了!」媽媽量了脈搏,發現小珊心跳急促,也出現嘔吐暈眩症狀。於是,小珊缺席了這次比賽。
接著,此類症狀陸續發生幾回,小珊後來變成早上起床後拒絶上學,因為怕在學校發病被同學嘲笑。因為就這一個寶貝女兒,父母帶著她看了許多專科醫生,做了心電圖、MRI一堆檢驗後,醫生診斷小珊患上“焦慮症”(Anxiety Attack)。
全美4000萬 兒童未倖免
據美國焦慮與憂鬱症協會(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估計,全美約有4000萬人受不等程度的焦慮症困擾。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IMH)報告指出,18歲以上成人,約有5.7%曾受焦慮症困擾,患者中,女生幾乎是男生的兩倍。隨著課業競爭趨激烈,焦慮症患者的年齡層在下降中。
馬友診所(Mayo Clinic)網上文章稱,人免不了壓力,面對壓力,焦慮是正常反應,但當壓力過大到難以控制或承受時就變成“廣泛性焦慮症”( GAD),GAD的特點是會過度擔憂,總是感覺危險將發生。除了心理症狀外,也有生理症狀,心跳加速、想吐、失眠、頭痛、腹痛都有可能。
小珊媽媽說,她做對的一件事是發現孩子有問題,馬上看醫生,因為引發焦慮症的成因很多,找到病因再擬定抗擊計畫。小珊在心理諮商師的輔導下,理出可能的焦慮源,並逐步調整原來的生活步調。父母讓小珊離開溜冰隊,放緩每天的日程步調,配合正念思考(Mindfulness)的腹式呼吸練習,每天一點點進步,數星期後,小珊已能到回學校正常上課。
小珊媽媽說,她從這次的經歷才知道孩童也會得「焦慮症」,自己個性其實也屬於焦慮型,陪子女抗擊這個病症,自己也學會放鬆、情緒管控。「比賽拿獎、課業拿A,都比不上健康!」
焦慮症像小偷偷走你當下
華爾街日報記者安卓雅•彼得森(Andrea Peterson)一年前出版的自傳“在邊緣掙扎: 我的焦慮症人生”(On Edge: A Journal Through Anxiety),分享她從18歲第一次發病到今天,與“廣泛性焦慮症”交戰近30年的經驗。她總結說,「焦慮症像個小偷,偷走你的每個當下」。

彼得森於1989年讀大一時第一次發病,在她第一次偷吸大麻後發作,最明顯的症狀是心臟像要跳出胸口,「那是從沒有過的恐怖經驗,喘不過氣,感覺體內每個器官都要震出身體外。」她被父母帶回家,除了看醫生就是倒在客廳沙發上,連續六個星期,醒的時候就是數著自己心跳。她數次進醫院、急診室,甚至有跳樓的念頭。父母帶著看了各專科醫生,起初以為是心臟病,直到一年後回到密西根大學校園,才在校醫處第一次聽到“焦慮症”。

讓彼得森恐慌的東西林林總總,包括開車、過橋、洗澡、開新的牙膏、出門等,都可能引發心悸,確診後,連「恐慌復發」都成了焦慮源。近30年來,彼德森正面迎戰焦慮症,在藥物和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雙管齊下控制病情,且能如常生活,結婚、生女,還能勝任高壓的記者工作。寫這本自傳時,她訪問了焦慮症研究專家和醫師,也解析此病症數十年來控制療法的沿革。

「焦慮症成因每個人都不同,很複雜,但是它和憂鬱症一樣,家族遺傳是很重要因子。」彼得森罹病後才發現,自己父親有憂鬱症,祖母曾因精神分裂症入院多年,母親家族也有高比例罹患憂鬱症、焦慮症。寫這本自傳中,她唯一的妹妹才告訴她,她默默抗擊焦慮症已經數十年。

彼得森綜合出的焦慮症定義是「對模糊未來的一種長期不安感,對可能發生或可能不會發生的一種擔憂。」她認為,焦慮,常常植根於大腦功能,即使在沒有威脅源情況下,患者也常處於高度警覺。彼得森理解這是一種慢性病,一輩子無法痊癒,唯有正面迎戰,「寫此書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人對此症提高警覺,焦慮症找上門別恐慌,但也千萬別忽視。」

焦慮症悄悄來襲,成人兒童都不能倖免。 (medifitbiologicals官網)

馬里蘭大學心理諮商博士林宜君用「地震」形容焦慮症的不可預測

焦慮症高發期 15至25歲之間
「如果憂鬱症、躁鬱症是颱風的話,那焦慮症、恐慌症(Anxiety attack or Panic attack)就是地震。」心理諮商博士林宜君用「地震」形容焦慮症的不可預測和傷害力。在馬里蘭大學心理諮商中心擔任心理諮商師近十年的她說,一般而言,憂鬱症或是焦慮症的高發期是15歲至25歲之間。
她說,高中以前的學生生活較規律,照表操課日程容易掌握,一旦升入大學面向開放性求學環境,若未做好準備就可能不適應或什至引發焦慮。她表示,到該中心尋求幫助學生以憂鬱症、焦慮症或兩者兼有的病徵最多,其中亞裔生約12-13%。焦慮源源包括課業壓力、社交困擾、前途,亞裔學生有不少是因與家人的緊張關係而焦慮。
她建議父母必須及早訓練子女的自我紀律、時間管理能力,上大學前,親子對於“上大學”的期望預先做好溝通,此外,就是遇到困擾及早求助。她說,患上焦慮症的病患,最需要親人的理解和支援,病患必須有至親家人或好友的支援。一旦恐慌復發,他們能立即陪伴身邊打氣,並不斷提醒做深度呼吸,告訴患者「你不會死的」,一起度過恐慌來襲。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mmingbird2009&aid=128249651

 回應文章

盹龜雞~ 二月七日與十日 陽明山 與 花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02 13:57

21世紀 林林總總的變異  不斷的在身邊上演, 只能以修行者的心態 與之擦身而過, 但是 家人的溫暖撫慰, 絕對是最好的支持與靈藥 。 只是 家人得要足夠堅強 。

若是我們中國 已是憂鬱躁鬱症的父母, 恐怕自己也耐不住 見到子女也犯病的痛苦 。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7/28 08:42
二十一世紀了,終於看到心理壓力引發的疾病,可以公開被認定是病,不再是被污名的膽小、沒種、想不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