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5 14:18:11瀏覽1394|回應0|推薦1 | |
Leviathan 西蒙斯在形容冰原怪物時,引用的是「利未亞珊」這個典故。在聖經中,利未亞珊就是吞掉約拿,讓他在魚腹中度過三天三夜,最後憑藉堅定的信仰脫險。富蘭克林爵士以利未亞珊的典故傳道,其實是要取其信仰堅定的特質,告訴所有船員,「……所以我們不應該抗議,而是要接受上帝的意旨,祂把我們放逐在這冰海的肚子裡,過了連續三個漫長的冬夜。我們應該和約拿一樣,向上主禱告,說:『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但冰原上的白色怪物並非富蘭克林爵士這個信仰虔誠者所相信的,是上帝派來的考驗,只要信仰夠堅定,意志夠堅忍,就可以度過難關。宗教應該就是人類發明出來,對抗這個麻木不仁、殘忍又混亂的世界的一項工具。當冰原怪物在富蘭克林船長死後更顯張狂時,宗教,或也可以說是某種迷信,在生存的船員間渲染開來。「突然之間,還活著的一百多個船員都找到宗教信仰。幽冥號上大多數的船員對約翰富蘭克林爵士舉行不完的禮拜都抱怨了兩年,不過現在,連那種醉了三天後醒來就連聖經都認不得的人,也覺得非常需要某種靈性上的安慰。」 然而,西蒙斯也刻意藉由克羅茲船長之口,傳達出利未亞珊的另一個典故。利未亞珊,也譯做利維坦,是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一本著作;一般我們比較熟悉的譯名,是 《 巨靈論 》 。霍布斯認為個人是短暫且醜陋的存在,因為競爭心態、怯懦,與想要追求名利的野心,而造成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衝突。所以需要社會契約,讓每個人把自己的一部份權力交付出去,成為一個整體,帶領所有人往好的方向前進。所以巨靈利未亞珊在霍布斯的譬喻中,是一種社會的集體意識。克羅茲在舉行的一次大型禮拜上,所念的所謂「利未亞珊書」,其實就是霍布斯的 《 巨靈論 》 。為什麼選擇 《 巨靈論 》 ,我想是因為克羅茲自己隱約瞭解到,冰原怪物並非什麼上帝的考驗,而是一種人類內在深處集體的邪惡。 冰原怪物在愛斯基摩傳說中是吃人類靈魂的怪獸。但愛斯基摩人也認為,「所有的人類,尤其是真人,都是靠吃靈魂而存活的……我們都是吃靈魂的人。」人類有競爭心態、怯懦,又有追求名利的野心,這一切,似乎都展露在這趟探索西北航道之旅中。想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好,想要藉由征服冰洋以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財富,但在面對死亡之際,卻又發現自己是這麼軟弱,無力抵抗。人類,跟冰原怪物一樣,吃其他人類的靈魂,而不覺得有任何愧疚。探險隊員最後的決裂,甚至讓有些人開始為食人肉而殺人,都是出於一種想要宰制其他靈魂的傲慢。說得最好的是最後存活的一批隊員,當他們知道有些人為了仇恨及食物而殺人時說:「『其實這些全都是同一隻真正的怪獸。』愛德華 • 考區終於說話了,『而不是我們當中出現了一隻新怪獸。』」冰原怪物就是人類,它代表人類所有負面的心態;我們不願意去承認,也不願意去正視,但當我們想看清那是什麼的時候,卻怎樣都看不到。 在書中,這個冰原怪物最恐怖的地方或許就在於,沒有一個人真正清楚看到它的真實型態。有人看到眼睛,有人看到頭,有人看到它龐大似北極熊的形體,也有人覺得它就像是一座小冰丘,一堵白牆,一個有野獸形體的惡魔。任何人想要凝神細看,都看不清楚它的樣貌,也無法去形容它究竟是什麼。但當真正與它最接近時,看到的卻是一片空白。船上的冰雪專家布蘭吉在遭遇攻擊時,曾經與它近距離面對面,但「這位冰雪專家只能扭轉脖子向後,從他自己的肩膀與臀部上方看到牠身軀的大半。即便是這樣,他還是只能看出那是一個巨大、淡淡的空白區域,遮住了他潛意識中認定應該在那裡的那道豎直的主桅。」那一段空白,或者是某種極度驚嚇的狀態,也是一種真實。人總以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可以看到什麼,可能是生命的真相,也可能是得以窺見死後的景象,但真實狀況是,什麼都沒有;就像那一片淡白色區域一樣,虛無,而沒有目的性。 但西蒙斯並沒有想讓讀者那麼絕望。雖然人類無力抵抗冰原怪物,也可以說,無力抵抗人內心深處的獸性與邪惡,但繁多的角色有不同的性格和認知,我們可以看到有人擅長發揮人類邪惡天性,把人類的殘忍、嫉妒、恨意發揮到極致;也有人軟弱地屈服於這種邪惡力量。但也有人為了不成為其他人邪惡的幫凶而選擇自盡,更有人瞭解到自己會拖累全隊進度而自我了斷。克羅茲船長是一個時時惦念手下的人,即使到了充滿危機的最後關頭,他仍希望有人能活著回去。 船員們所面對的死各有不同,而且都極其可怕。餓死、病死、在極度驚恐狀態下被怪物咬死、被同伴殺死、自殺而死。但我最欣賞的死,是全探險隊年紀最大的船員布瑞金。他即是瞭解到衰老的自己會拖累全隊,而選擇自我了斷。他認為自己年輕時像憤世嫉俗的哈姆雷特,中年時是始終在外奔波,想回家卻回不了家(亦或是不想回家?)的奧德賽,老年時,是瘋狂後而覺悟的李爾王。或許真要像李爾王一樣,瘋狂後才能認知真相。只是這真相太過苦澀,最終只能將人導引向死亡。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