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食情】 橄欖知多少
2019/4/27 作者:文/童言
文/童言
對橄欖的第一印象來自兒時的蜜餞,果核兩端尖銳如紡錘。大學畢業後赴德遊學,初次邂逅西方的橄欖,對其獨特的氣味口感以及鈍圓的果核頗感陌生。我因而猜測東、西方的橄欖有別,蒐尋資料後,發現中文的橄欖竟有四種。
在台灣用來醃漬蜜餞的橄欖(Canarium album)是橄欖屬,原產於中國南方;源自地中海的橄欖(Olea europaea)則是木樨欖屬,所含的油質成分特別高,主要用於榨油,故稱油橄欖;杜英屬的錫蘭橄欖(Elaeocarpus serratus)、檳榔青屬的沙梨橄欖(Spondias dulcis)既可食用,顏色外形又相似,容易混淆不清。由上述學名以及植物學分類來看,在台灣製成蜜餞的橄欖才是真正的橄欖。儘管如此,當我聽到「橄欖」,最先聯想的仍是油橄欖(olive),多少與時下最夯的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有關吧。
過去我以為橄欖分別有綠色、黑色兩個不同品種,直至幾年前參觀了土耳其的橄欖油工廠,才知道未成熟的橄欖是綠色,成熟後才會變成黑色;同時瞭解綠橄欖的價格往往比黑橄欖高,原來是提前採收的緣故。橄欖本身不僅供應榨油、醃漬食用,亦能提煉製成洗髮精、沐浴乳、香皂、乳液等清潔護膚產品,經濟效益甚高。而橄欖油不只是廚師烹飪料理的重要食用油,亦是精油芳香師調配芳香精油的重要基底油,內服外用皆得宜。
猶記第一次見到橄欖樹,是在摩洛哥瓦盧比利斯(Volubilis)的羅馬遺跡內。它那茂密的枝葉、灰白暗綠的披針形葉片之間果實纍纍,粗糙深縱裂的樹皮看起來亙古蒼老,於西方有「生命之樹」的稱謂。此刻腦海驀然揚起《橄欖樹》的樂聲,詞中所指的樹到底為何?或許誠如歌詞開頭「不要問我從哪裡來」,哪種橄欖樹一點也不重要。
橄欖福卡恰
Focaccia alle olive
食材:
新鮮酵母50公克(或活性乾酵母一包)、溫開水600c.c.、糖1茶匙、鹽1茶匙、橄欖油200c.c.、麵粉1公斤
用於麵糰頂:去籽綠橄欖1瓶(約230公克)、迷迭香或其他香草粉3湯匙、橄欖油100c.c.
作法:
❶新鮮酵母倒入一只大盆內,溶解於溫開水中,再陸續加糖、鹽、橄欖油、麵粉攪拌,揉成光滑麵糰,蓋上布放暖和處醒30至40分鐘,變成兩倍大。
❷取一長方形盤,盤底抹油,或鋪烤紙,把醒好的麵糰倒入烤盤上壓平,再蓋上續醒30分鐘。
❸把綠橄欖一顆顆塞入續醒的麵糰上,均勻撒好香草粉,最後塗抹橄欖油於麵糰表面。
❹烤箱以200℃預熱,放至中層烤30分鐘,表面金黃即可取出,待涼後切塊食用。
小叮嚀:
福卡恰通常會加粗鹽於麵糰上烤,但橄欖本身鹹,在此省略。重口味者,可撒1湯匙粗鹽烘烤。
橄欖福卡恰 Focaccia alle olive 圖/童言
本文刊登於2019/04/27人間福報蔬食園地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49907
延伸閱讀:此甜菜非彼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