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0 17:36:22瀏覽3316|回應4|推薦105 | |
賣菜阿嬤陳樹菊 賣菜阿嬤陳樹菊從美國回來了,這段期間阿嬤的新聞充斥報端,阿嬤一夕爆紅,故事的來龍去脈就不用我多贅述了。 但我想這一切應該不是她所願意的,也不是她當年立志行善所預想的;因為從她受訪的過程中可以感覺得出來,她不是那種喜歡生活在鎂光燈底下的明星或政治人物。 她很樸素,一個2百塊不到在菜市場買的袋子,掛在脖子上就這樣到了美國,全身的行頭不到1千元;其實,要不是她這次獲選為美國「時代雜誌百大人物」,我想在台灣大概沒有幾個人認識她,包含我個人在內。 她很大方無私,寧願自己粗茶淡飯儉樸過日子,她過去累積的捐款金額已經將近千萬,對比她賣菜辛苦的收入,真可謂天文數字。 她是一個價值,讓我們瞭解到人性可貴的一面;那幾天,我看這個新聞,心裏頭頗受感觸,也深受感動,台灣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活力很強勁,人性的溫暖處處都有。 我覺得阿嬤陳樹菊的個子雖然很矮小,但是她的作為,卻讓我覺得她的偉大。 瞭解她過去的善行事績「今年60歲的陳樹菊幼時家貧,13歲國小畢業後就在市場擺攤賣菜,省吃儉用,存下的錢全部用於社會公益,除86年捐款1百萬元給母校仁愛國小成立急難救助獎學金,90年再捐出450萬元給母校興建圖書館,98年則捐1百萬元給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並從85年起,認養3名院童,每年固定捐3萬6千元。」,更不得不讓人佩服她行善數十年如一日的毅力。 她的一些平凡的語句,沒有經過修飾,卻深深影響了很多人。 「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 「積德不積財,人生短短,什麼時候回去(離開人世)不知道,留那麼多錢是要給誰?還不如做點善事、積點德。」 「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回餽反而帶來喜悅。」 「幫助人又沒什麼,大家都可以做,捨得與不捨得而已,只要有心,一定能做到。」 報載阿嬤陳樹菊小時候家境其實不好,而從此發願去幫助別人;記得我看過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所寫的失落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其中有兩句話「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心頭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去與人做無謂的比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阿嬤陳樹菊真可謂實行者,她將小愛真正化為大愛,而將人性的光輝發揚到了極致。 這個新聞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行善不需要等到自己發了大財,行善可以從自己身邊做起,相信從此以後也會有很多「陳樹菊」們。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