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15 14:47:13瀏覽10057|回應5|推薦175 | |
《教育應該不一樣》讀後心得 書名:教育應該不一樣 ISBN:978-986-216-731-1 嚴長壽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企業家,他在職場上功成身退後,沒有盡情去享受人生,卻能善盡社會責任,到了花東偏遠的地方,租了一間房子,成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用他的人脈、專業,積極從事協助偏鄉發展的志業,這種精神讓我非常佩服,社會實在非常需要多一點像他這樣的人,他的行事風格更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典範,當然包括我在內。 1997年他把自己的奮鬥故事寫成《總裁獅子心》,成了台灣出版史上最暢銷的管理勵志類書籍,我也拜讀再三,對他「28歲當上美國運通總經理,32歲成為亞都麗緻飯店總裁」的奮鬥過程耳熟能詳,2002年再出版《御風而上》,同樣對社會上很多人起了砥礪的作用,嚴長壽先生真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社會需要他起一個帶頭的作用。 《教育應該不一樣》算來應該是他撰寫的第4本書了,同樣出於他對社會真摯的關懷;其實據我所知,嚴長壽先生他並不是學教育的,但是細讀本書,發覺他對教育的了解,其實遠遠超過絕大多數從事教育的從業人員,他也確實發掘出來一些教育的問題,但我覺得有些是老問題、有些是新問題,有些要有權力的主其事者才有能力去解決,有些則是無解,因為源於傳統的觀念,一年半載還是改變不了,但我覺得不能因為一時找不到解決良策就不去起頭做,因為教育是百年大業,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所以他說「教育必須是為青年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燈,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 這本書區分6章,跟教育最有關係的人都被點到,而家長就排在第1章節,不令人意外;他說「以愛之名,父母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醒醒吧!家長,你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他以成大教授景鴻鑫所撰寫《孩子謝謝你-一個父親的懺悔》開頭,其實這篇文章,很早以前就在網路上流傳,很多人都看過,很佩服景教授能夠把一般人認為不堪的故事寫成書分享,提醒做父親的不要像他一樣犯同樣的錯誤。這其實也是一般台灣父母的基本樣態與通病,常說「愛之深,責之切」,主動幫孩子決定了他的現在與未來,不管孩子主動或被動接受。嚴長壽先生提出四個盲點,要家長都來檢視一下自己,「第一個盲點是: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第二個盲點是: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第三個盲點是: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第四個盲點是:要孩子爭捧鐵飯碗。」,其實身為家長的我們都要省思,是否心態上具備了上面幾個盲點,不然會扭曲了孩子的教育宗旨。 最近新聞報導嚴長壽先生在台中市文華高中演講中提到,這代年輕人以考公職為首要目標,卻不在乎被分發到什麼部門,只求安逸、沒有風險的過日子,令人擔憂。不過這點我有不同的看法,與其說這代年輕人以考公職為首要目標,只求安逸、沒有風險的過日子,倒不如說是政府過度照顧財團,22K扭曲了整個就業市場,讓年輕人在市場上找不到職務與薪資搭配的工作,我記得在我那個年代,股市直直漲的年代,高普考的錄取率屢破新高,相較於外面待遇的發展性,公教待遇發展性不高,公務員都不太有人想當,更何況是從軍或從警,只要就業市場景氣轉變、老闆觀念改變、政府照顧財團的做法改變,我相信這個現象會徹底變化,倒是跟現在年輕人心態應該沒有那麼大的關聯。 另外一個提到「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社會走向強者愈強、弱者益弱」,最近公義的話題炒得沸沸揚揚,書內舉了台大的例子。最近剛好報導這類文教新聞,譬如「每名台大生,國家年補助41.7萬」、「五年五百億計畫邁入第二期,立委批評,台大濫用預算,碳粉墨水匣、報章雜誌、郵資費等辦公室消耗品就花了四億一千萬,連監察院也提出糾正。」,但很可惜立委諸公最後也只決議102年台大的「頂尖大學」預算,小刪一千萬而已。嚴先生最後說「我們看到一種畸形現象:台灣的教育體制,高度補貼背景好、競爭力強的學生,窮人難以透過教育翻身,社會階級不易流動,正往一條贏者全拿,強者愈強、弱者益弱的不公義之路前進。」其實,我覺得這點政府就可以檢討改進,沒有理由,一個公立大學要壟斷這麼多的教育資源,造成飽得撐死,瘦得餓死的怪現象,這對公平繳稅的人來說也不公平,偏鄉的孩子不是資質較差,只是政府沒有給他們適度的資源。 在老師的責任方面,嚴長壽先生說「好老師的耐心、熱忱能力如何經由傳統考試鑑別出來?當我們還用舊標準在挑選老師時,如何期待學生會有新希望?不少有潛力、有熱忱的好老師,永遠被擋在校門外。」所以說「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想起最近公務人員退休年金的問題,老師同樣面臨教育人員退撫基金如果不改革,未來將面臨破產的問題,但師院升格後,產生一堆流浪教師的問題,如今校園裡面卻仍有不適任教師尸位素餐等退休,退場機制問題不解決,不僅誤人子弟,也讓真正有教育熱忱的人失望。啟發教育的實例,他舉了花蓮縣北昌國小在前校長唐有毅推動的「麥哲倫計畫」為例,蠻有意思的,每個學生規劃自己的探索計畫,並想辦法去實踐它,最後與同學一起分享冒險的故事,校長說「世界變化太快,我們沒有辦法保證孩子即便在學校都拿一百分。畢業後的人生就一定一帆風順,但是我期許教會孩子們,勇於築夢、勇於實踐!」。 嚴長壽對現在年輕人其實期許多於指正,他說「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判斷、發掘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初衷,這樣才能激發自己無可救藥的熱忱。」,他更明白指出年輕人應該具備「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判斷的能力、拿出主見的能力、實踐與學習的能力、對世界好奇的能力。」等五大能力。我覺得現在的孩子擁有比我們那個年代更多元的選擇,那個年代只有聯考,錄取率不高,社會大環境也單純,成績好但家境不好的,大概會選擇師專或師範大學就讀,畢業出來當個生活穩定的老師,父母親是軍公教或家境不好的,或許也會選擇從軍或從警,只有極少數成了大學生,絕大多念了專科或職校,當時是往上的社會,人人充滿希望與活力,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收穫。現在的就學管道多元,很多人選擇大學,但是生活中誘惑太多,其實我也瞭解很多學生忙於打工或沉迷電動遊戲,讀書似乎變成了副業,直到畢業到社會才瞭解現實的殘酷。我的一位姪女,剛好有一個機會到奧地利當交換學生一個學期,利用課程假期遊歷了西歐與南歐,也認識了義大利的朋友,眼界大開,回來後重新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她就比我們那個年代幸運得多了,有這麼好的機會。 嚴先生提到一些教育問題,是目前已經發生而且未來會愈趨嚴重的,譬如高教問題,也就是廣設大學的後遺症,我覺得不僅未來經濟可能面臨通膨,其實現在就是高學歷通膨的時代,滿街的大學生卻找不到工作,造成整體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年輕人也花費四年時間在大學殿堂裡,辛苦取得學歷,但卻不被職場認同,更糟糕的是最後還背負沉重的學貸,這是三輸的局面,卻不見政府積極解決,反而只想靠市場機制卻淘汰末段班大學,真是不負責任,當年開放讓技術學院、專科紛紛升格的官員,真該譴責;其次是「近親繁殖的本土教育」、「公私立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等,有些都是老問題了,但是我們的教育部長通常位子都還沒坐熱,就又要換人了,換人猶如走馬燈,政策如何去延續?官員保官位都來不及了,又有何創新作法?不要出紕漏就好成了基本心態。 嚴先生語重心長地說「文化是台灣最大的軟實力。」,又說「政治是減法,文化是加法。」、「只有文化才能將原本是互相排斥、抵消的東西,變成互相包容、補充的魔法。」只是不曉得台灣兩大黨有沒有聽進去,陸客或歐美觀光客到台灣,覺得最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就是文化,台灣沒有高山大湖,唯一的賣點就是文化的底蘊,尤其台灣保存最正統大陸的中原文化,並續台灣原住民文化,歷來殖民台灣的西班牙、荷蘭、日本文化更融入其中,造成多元文化,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不應該去排斥任何一個族群或文化,兼容並蓄才能成其大。 讀了《教育應該不一樣》這本書,發覺其中很多議題都值得我們去省思,因為它不僅關係我們自己的現在,更關係我們子孫的未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