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12 09:06:17瀏覽1028|回應3|推薦21 | |
十月二十五日觀賞公視節目《人間相對論》,主持人楊照先生訪問了兩位原住民藝術家–畫家《優席夫》與舞蹈家《布拉瑞揚》,除了讚佩他們的藝術成就,我更被他們的談吐深深吸引,好久不見如此令人如沐春風的「教養」了! 兩位原住民藝術家極有禮貌,談到相關的人必稱老師或先生、女士,也十分謙虛,完全沒有因為自己的成就展現一絲傲氣,我真喜歡這樣的人!但另一方面,卻有些惆悵,為何許多具有權勢、有影響力的人表現得毫無教養? 台灣是以漢人為主的社會,權力與資源都掌握在漢人手中,漢人在學業與學術上的成就超越原住民甚多,理應較原住民更有教養。過去,我們曾鄙視原住民,稱他們為「番」或「山地人」,如今,卻見許多「社會菁英」言語低俗、教養極差,自己才像番!例如,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先生稱呼馬總統「ㄇㄚˋㄟ˙」,有次他與江宜樺院長對話時說: 「ㄌㄧ ㄍㄧㄠˇ ㄇㄚˋ ㄟ˙…」。又例如,民進黨邱議瑩立委今年4月口中罵著「孬種,出來!」一腳踹破法務部長辦公室的門。再例如,甘比亞片面宣布與我國斷交,李登輝前總統批評政府「不認真、沒頭腦、不瞭解、笨笨的…派特使去溝通,無效啦!(閩南語)」。
他/她們都是漢人,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具影響力的職位,甚至曾經擔任總統,卻言行如番毫無教養,令同為漢人的我十分汗顏! 2006年我寫過一篇名為《教育、教養與原住民》的文章,那時我就對漢人不如原住民有教養而感慨,如今情況愈烈,也許,台灣該由原住民主政才能喚回久違了的教養。 《教育、教養與原住民》(寫於2006年) 在2004年總統大選的辯論會上,提問人之一的黃崑巖教授問兩位總統候選人「何謂教養?」,陳總統答非所問,只談教育,連戰先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黃教授提問的當下,許多人拍案叫好,但我們的總統候選人居然答非所問,或無法適切闡釋教養則令人大失所望! 「教養」一辭雖抽象,也有許多不同的詮釋,但大部分的人應都理解何謂教養。黃崑巖教授想聽到關於教養的詮釋是「利他的價值觀」,由極端自私的政治人物口中所吐出的言詞必定令他大失所望!美國詩人羅伯特‧福洛斯特(Robert Frost)說:「有教養的人總是耐心傾聽各種不同的看法,不生氣,也不失去信心。(You are educated when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listen to almost anything without losing your temper or self-confidence.)」是很中肯的詮釋。「利他」、「傾聽」、「口不出惡言」、「關懷」、「包容」…等都是教養的表現。 受過高等教育卻無教養的政治人物帶給社會極負面的影響,厭惡與憂心的同時卻發現曾遭漢人歧視的原住民都表現出較好的教養。大部分我觀察到的原住民如張惠妹、李泰祥…等人都是有教養的,幾乎未曾見過好辯、刻薄、凶惡的原住民。小時候見過一些生活困苦的原住民,挑著鳳梨到平地與居民交換衣服,還依稀記得他們挨家挨戶輕聲喊著「菠蘿換衣服…」的景象,當兵時,連上有位原住民弟兄,善良而且歌聲好,記憶中,窮凶惡極的歹徒與狡詐的經濟罪犯也鮮有原住民。 這些當然是我主觀的印象、片面與局部,且無未經統計分析的,但與事實應相距不遠。原住民不善於在以漢人為主的社會與人競爭,也不善於以美麗的言詞包裝自己或欺騙他人,但掌握權力的漢人真的比原住民優秀且有教養嗎? 人們總認為念書念得愈多的人愈高尚,教育程度愈高,尤其名校出身的就愈優秀。但「優秀」是什麼?若優秀是精於「鑽營」、「手段」、「私利」、「虛假」,是的,他們是很優秀,若優秀是「關懷」、「虛謙」、「包容」則不盡然。在觀賞電視「一0ㄧ高峰會」節目主持人李四端訪問一些所謂的「社會精英」時,他們所散發出來的高貴氣質有時讓我不自在,在觀賞「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節目時,那些社會基層善良、努力、奉獻的人們總讓我感到溫暖。前者所受的教育較後者要高得多,但後者或許才是維持社會安定真正的力量。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人們總感嘆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具備更多、更好的功能,執行速度更快的新產品推陳出新,科技的進步永無止境,商業產品與服務的「持續改善」在資本主義的環境下淋漓盡致的發揮,但人性的改善呢?千百年前東西方的宮廷大戲如今繼續上演,人們不都讀歷史嗎?「人性」為何不能「持續改善」?教育為何不能改善人性呢?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