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六十二頁,雪公太老師跟我們提一點,叫「獨頭意識」:這個「獨頭意識」就是要談到第六意識,是第六意識當中的一部分,先來看題目,「第六意識」,說「第六識」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加「第六意識」?即依「根」立名。就是依著某個特別之根,根為何?即「意」,故名「第六意識」為意識,依著「意根」來發起,它的「根」是在「意根」,非色法而是心法,意根為何?就是「第七識」。「意根」即第七識,第七識它的一個體性就是執著。所以第六意識,類似說就像一棵樹的枝、葉、花,第七識如一棵樹之根.根部一樣:依著意根而起來之識,故名「意識」,那「第六」是按照順序.前五然後第六。
【明了意識】
第六意識實際講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明了意識」,所謂「明了意識」就是幫助前五織能明了境界,能夠幫助前五識很清清楚楚的去分別境界,這個叫做「明了意識」。
【五俱意識】
第六意識和前五識一起起來就叫「五俱意識」。「五俱意識」不同於「五俱起識」,「五俱起識」是三個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和前五識齊起,此處專指「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和前面五識一起配合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叫做「五俱意識」若部分就「眼俱意識」、「耳俱意識」.「鼻俱意誠」、「舌俱意識」、「身俱意識」。
「眼俱意誠」為何?即眼識加意識.「看」怎麼看?用心看.此時,有光是看,是眼識.但用心去分別的時候.就是有第六意識幫忙,那個叫做「眼俱意識」:如誦經時.古德就教我們.例如唸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光是這樣唸是舌識加耳識:但若深入思維,要願以種種功德來莊嚴極樂世界,有此分別時,就不是耳識了,是第六意識在思維.深入思維:所以我們誦經時要「隨文入觀」.隨著眼看經文,但要加上第六意識去觀當中的涵義,這是「眼俱意誠」。「耳俱意識」就是用耳識去聽,而且用心聽:例如聽佛號,耳識能分別寫「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用心去繫念佛號.念念不忘.用心把阿彌陀佛聽清楚.這個是「耳俱意識」。「鼻俱意識」就是鼻識加意誠,比如間杳,光是聞,感覺一下只有氣味,但若有常識就會知道,此杳是什麼杳?是肺檀之杳.是很好的檀木去製做的,有此分別即非鼻識,而是「鼻俱意識」。「舌俱意識」也是一棟,舌識加上意識.用心去品嚐,古人言:「咬得菜根香。」菜根,光是嘴咬咬不出味道,但細細品嚐菜根裡面就有很濃郁的香氣,即要靠第六意識去分辨。「身俱意識」,是身識加上意識,身識去感觸到時候是一個境界,但加意識用心去感覺即不同。
舉一例 來說,以前納粹很殘忍,它為了觀測一個人心念有多大,到底心念長得如何?叫就兩死刑犯來,其中一個綁住矇眼.另一個死刑犯在旁看:把矇眼死刑犯的手腕切開,血就一滴一滴流到桶子中,滴答滴答的聲音,另一個死刑犯看完以後,就把他眼睛矇起來,跟他說,現在要把你的腕割開.以冰在他手腕一劃,猶如刀切開,血已開始流:水龍頭打開,滴答滴答,到最後跟他說:你的血都滴完了,據說人就氣絕身亡。這就是身識,前面看的印象.讓你意識去分別,手一割,這是身識,再加上你去思維好像就是血滴一滴一滴,滴下來,事實上根本不是;我們有很多經驗也是這樣。如果光是身識是不會有這些分別。另一例有人早上起來感覺褲檔有東西鑽動,就開始思維是不是有一條蛇在裡面?就開始思維是啥蛇?會不會咬我?有毒無毒?心裡在起分別,後來解開一看是布條掉到褲檔裡面去,這樣根本是虛妄分別,此即「身俱意識」。
【獨頭意識】
第六意識尚有一類,它根本不須和前五識一起活動,自己可單獨活動.這個識叫做「獨頭意識」,「獨」就是「獨自」.就是用來特別簡別它不是「五俱意識」.不必和前五識俱起,可獨自活動。「頭」為何頭?是指小乘,小乘教它們以為「第六識」就是一切心識之源頭:到大乘唯識是要到第八識才是源頭。這個獨頭意識,叫做「不與五俱」,它不和前五識俱起,眼不看也可以活動,耳朵不聽也可以活動,不必跟舌頭一起活動,心裡面也可以齒頰留香.可以想像品嚐好幾天前吃的美味;它也不必耳識,也可想起好幾天前聽的音樂會,可以繞樑三日,所以這個叫做「獨頭意識」。
【定中意識】
「獨頭意識」分成二種,第一種「定中意識」,不必眼看、耳聽、鼻聞.舌嚐、身觸.只要第六意識,即可進入「定中遠識」"所謂「定中意識」為何?「定」,就是第六意識專緣一境,專注在一個境界,比如專注於佛號此境上,尚不足.仍要一直用功.持續到不散亂的境界,這個意識到達不散亂的境界.這個時候就進人定中意識。例如淨土觀經中講:「觀落日。」觀落日.心一直繫於落日上,不斷專注此境界.到後來心入定中,就能初見極樂.能夠見極樂世界粗像,「定中意識」它的意思即是如此。
【獨散意識】
第二個為「獨散意識」.何謂「獨散」?簡五俱,非看聽是心裡妄想.「散」就是不簡在定中,即分散於各個境界.流散在各個境界,所以這個叫做「散」。心理攀緣過去.想過去的事.想未來的事,在那流盪散亂。
【夢中意識】
第三個叫做「夢中意識」,我們在睡眠時.夢中能夠見到種種的境界.夢中境界非眼識看,耳識聽,是我們的意識去做分別:在夢中能看到種種山河、大地.種種悲歡、離合的事,都是第六識之夢中意識去做分別。
【第六識生起的條件】
第六意識類別研究過後.再來研究一下第六意識的業用。先談一下第六意識生起條件,也是靠因緣生。當然它就不用什麼「空」、「明」這些條件,第一要有五個基本條件,種子︵第六意識的種子︶、第八識、第七識、也要有境界、作意。為什麼沒有「根」?「第六意識」之根就是第七識,把第七識「染淨依」當作它的根。那「第六意識」之境界為何?在六十頁有一個表,意識依著意根.攀緣法塵,「法塵」就是第六意識攀緣的境界。何謂「法塵」?「法」就是諸法之塵,即前五塵落謝之影子,前面五塵看了留下的印象:比如看日光燈,眼睛張開看時看的清楚,眼閉上心裡仍有燈之影像.落謝.猶如凋謝下來,名「法塵」:第六識所攀緣境界就是法塵.需要境、作意、第七識、第八識、種子五個條件。再來看第六識之業用。
【動身業】
第六十二頁,它有「動身業」和「發語業」,「動身發語獨為最」。「第六識」發動所造的身業就是動身業,有哪些?若按佛法簡單劃分,即善業、惡業和不善不惡業。殺、盜、淫為最嚴重之「身」的惡業,這也是由第六識驅動。最大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叫性戒,就是「根本戒」,不學佛也一定要守:何以如此嚴重?因為殺盜淫對眾生的傷害.沒有比此還嚴重的,殺其生、偷其財、妨其名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場害,能做到不殺、不盜、不淫妄就是最根本的善業。至於其他平密生活,行、住、坐、臥就是屬於不善不惡,即無記業,「無記」.就是沒有邪惡的紀錄:以上是動身業.會造善惡業和第六意識有關。
【發語業】
第六意識亦會發語.發助舌去進語業。第六意而發動下所說話也有三種.善、惡無記業:比如什麼叫做口的「善業」,如「誠實語」是好的口業,第二個如「柔軟語」,就是能安慰人,不傷人鼓勵人家的話語,還有「質直語」.質地樸實正直的話非花言巧語。以上口業都要第六識.心正,有正知正見,講出來的話就不同,反過來,「第六意誠」亦會發動說壞話,即「妄語」.不實在的話。如「惡口」,很難聽、粗俗罵人的話:「綺語」,講的話讓人想入非非的花言巧語:「兩舌」,挑撥是非。都是亦由第六識驅動來發語業:除此二.其他的不善不惡,只是敘述事情的即屬無記業.口造無記業,何名「諸識獨最」?在八識當中唯一能驅動身.口去造業,唯獨是第六識,因為第六識當中有心所中之和其配合:就是思心所,即「令心造作」.能令第六識造業,因有思心所和第六識配合.就能發動身語業.而身業和語業,按照它的性質又可以分為引業和滿業。
【引業和滿業】
剛才我們介紹第六意識,在八個識當中唯獨他的思是用來動身業和發語業,每個識部有思心所,但是它的思心所的功用不一樣.前五識也有思心所.第七識也有思心所.第八識也有思心所,思心所的功用不一樣;比如說第八識的思心所是做什麼的呢?第八識不識像第六意識會這樣的思維:所以藕益大師曾經有人問他:第八識的思是做什麼?第八識也有思呀!那他的思是做什麼呢?比如你的頭髮為什麼會漸漸長長,你的指甲為什麼會漸漸長長?然後年老時.牙齒就慢慢的壞了,臉皮也慢慢皺了,這個頭髮變長,指甲變長.齒牙動搖,白髮蒼蒼,就是我們第八識的「思心所」在催動:所以每一個識的思心所在都不一樣,但是第六意識的「思心所」是專門來動身業.發語業,因為它能夠思維.它有審慮的作用,它有決定的作用,有發動的作用,審慮到底要怎樣做.要採取怎樣的方式做,最後接著決定用什麼樣的方式做,所以它有這樣審慮決定的作用:所以在造身口二業的時候力量特別強。不論身業或是語業,所造的業我們分成兩類,一類叫做「引業」,第二類叫做「滿業」,所以我們表上講引滿二業。
【 引業】
「引業」是什麼?「引業」就是牽引,牽引誰呢?就是牽引第八識,就是「異熟能變」,如果用俗話說第八識就是靈魂,牽引我們的靈魂去投胎,這種業叫做「引業」。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造的這種引業,他到臨終的時候就會牽引我們的第八識去投胎.投到哪一胎,投到畜生道,投到餓鬼道,投到阿修羅道,投到人道。是誰決定到哪一道去呢?就是這個引業,那哪一種業是引業呢?參考表第十八表有敘述。
什麼叫「引業」呢?就是和「發業惑」相隨的,就是第六意識和發業惑一起起來的,就有可能造成善或惡的引業。那什要叫做「發業惑」?所謂「發業惑」就是由分別起的煩惱,這種煩惱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經遇分別的,所謂「分別」就是經過學習:在經典中說,如學邪教,不正的宗教:邪師,跟不正的老師學習.然後自己起了邪的思維,自己起了不正的念頭,這種經過學習,跟不正知見的宗教和老師學習後而產生的貪嗔癡煩惱,然後造出來的業,那就是與惑業相運的引業。舉個例子,前幾年日本發生真理教,他這教派就是教人去殺人,我們是沒有研究.不過很奇怪它就是以殺多少人來論成績的,論修行境界的,學習接觸到不正確的宗教以後,在你心裡而就留很篤定的去做這種事情,那種業特別嚴重:在我們佛法裡面也有一種外道也是這樣叫做「指鬘外道」,這種外道就是教人殺一千個人的手指.把它手指剁下來,串成項鍊,你就會得涅盤究竟的法,如果你學了這個宗教以按,你就會很篤定的如法修行的去殺人,殺滿一千人,你就能夠成就,像這種就是由邪師邪教而學習而來發這個業.起這個煩惱來造的這個業.這種業叫「引業」。現在我們也很容易造這種引業,比如說哪個地方,生產過剩,我們就編一個理由說多吃豬肉可以養顏美容,然後一大批人就趨之若贅.這個隨便編的理由而且是不正確的理由.然後鼓勵人家去殺生.然後造的惡業.這個叫做由分別起的煩惱而造的業.這種業叫做「引業」。因寫經過學習而造的業,所以這個業很強,會決定、牽引我們的第八識去投胎。
【滿業】
另外投胎到那一道以後,你也投胎到那一道,我也投胎到那一道,但是兩個人長相不一樣,兩個人家庭環境不一樣,面貌也不一樣,那是什麼決定的呢P-那個決定叫做「滿業」,什麼叫做「滿業」呢?「滿」就是填滿,填滿投生那一道以後的正依二報,投到那一道以後還空空的呀!到了那一道的「正報」是怎樣?「依報」是怎樣?就是由前生的滿業,「正報」就是身體,「依報」就是正報所依靠所生存的環境,比如學歷、財物、眷屬,都是屬於依報,正報如何依報如何就是由我們的滿業來決定。身體有強有弱,壽命有長有短,有富有貴有貧有賤,也是由滿業來決定。
哪一種行為是叫做「滿業」呢?和「潤生惑相應」起的.第六意識和潤生惑一起發動所造的身口二業就是滿業。什麼叫做「潤生惑」?潤生惑就是俱生煩惱,「俱生煩惱」
就是與生俱來的習氣,這一生也有這樣的貪嗔癡,過去生也有這樣的貪嗔癡,俱生而來的煩惱,這是多生多劫累積的煩惱。投身到那一道以後把那一道填滿,叫做「滿業」所以呢?這個引業和滿業,誰決定到哪一道去投胎,投胎到那一道以後,它的正報是如何依報是如何完全是由第六意識來決定。「引滿能招業力牽,動身發語獨為最」,所以說是「諸識獨最」,八個識當中唯獨第六意識最能造引滿二業。
輪迴不停,因為有這個引業,有這個滿業,所以讓我們眾生在六道中不斷的輪迴。這個「輪」,所謂「輪」就是像車輪一樣,在六道裡面不是永遠為人,永遠為畜生,就像車輪一樣,來回不停的轉,來回不停的輪迴,到哪一道不是閻羅王決定的,不是玉皇大帝決定的,是由我們的第六意識決定的,當時由佛提出這樣的觀念,在印度有分四個階級,就是婆羅門、剎地利、吠舍、首陀羅。在印度當時,這四個階級就是貴族,平民,商人或是宗教師,分別的相當嚴格,相互之間是不能通婚的。但是釋迦牟尼佛他看到真相,我們之所以有人會貧、有人會富、有人會貴、有人會賤,不能因為家庭的關係而確定,那是誰決定的?是由我們的引滿二業。主張眾生都是平等,各自都是由引滿二業而來的,這是一個很偉大的發現,很偉大的智慧。第六意識,讓我們投胎到各道。古德有一句詩說:「三點若星象‥」三點,就是形容我們的「心」,我們寫心的時侯不是有三點嗎?好像天上的星星,然後一勾,「‥橫勾似月斜...」心的下面-勾,就好像彎彎的月,「...披毛從此得...」披毛就是說,例如披著羊毛、披著狗毛、披著豬皮.就是投到畜生道的意思.「‥成佛也由他。」我們要當菩薩,要當羅漢或是成佛,也是靠著第六意識。所以「二即指星象,橫勾似月斜,按毛從此得,成佛也由他。」這首揭子很能夠把獨頭意識的業用,很生動的表現出來。
【結語】
我們修行,修戒、修定、修慧.挪是要靠第六意識。比如戒,遇到境界要覺察,要防非止惡,也是要靠第六意識。然後要讓心定下來,以定攝心.當然也要靠第六意識.我們靠念佛、修觀,讓我們的心可以進入定中意識。以定來攝心,也是在第六意識上而來用功,乃至最後「以慧觀心」,開了智慧以後,來觀這個心,以慧觀心,這個關照也是再第六意識上面修觀、起智慧。所以整個修行,就是在第六意識當中來修行.所以古德曾經說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把第六意識能夠制心一處,使它不要散亂.讓它在定中,那我們就無事不辦了。所以這個第六意識,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重要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