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性如是
2008/11/16 21:41:37瀏覽321|回應0|推薦1

【 法性如是】
今天我們從註解一開始研究,「法性如是」,去年的版本是舊版本,是寫「法性如是」,現在手上的版本是寫「性法如是」。這是這幾年我們在編雪公老師全集的時候,把這個地方作了一個修改。在過去卅年所用的版本是「法性如是」,那後來為什麼修改呢?「性法如是」是請教過徐老師後的。老師說最早是「性,法如是」,在「性」之下有一個逗點,是形容「性」,這個法性,「法如是」,「法」是指萬事萬物:「如是」是指法爾如是。這個法性,本性啊!是萬事萬物本來就俱足,「法」原本就是如此,原來面目就是這個本性。本性,並不只佛法談到,世間學說中如孔子、列子都有談到這個觀念,說法性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世間學說也有對「法性」有所理解,也有解這「性」,跟佛法一樣有觸及到,所以我們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東方及西方的聖人到最後也都能看到這個體性,也就是「法性」。

 
【※周易】
首先看周易。這部經典是中國經典的源頭,探討宇宙萬事萬物最為透微的一部經,中國稱周易用「四聖之書」。道四位聖人是誰呢?第一個,我們都知道易經中有卦、有符號,這是伏羲氏觀察萬物.而將它們符號化。把複雜的萬事萬物符號化,先用一橫,再用兩短橫,代表陰陽;然後再把一應陰一陽結合,變成一個卦,共有八卦。衍發出六十四卦,把宇宙萬事萬物的形象符號化。道要很有智慧的人才看得懂,到了周文王在每一卦上加一點說明.稱為「繫辭」。意思是要在每一卦上,用簡略的文宇說明每一卦的含義,然後把它綁在卦上.有了文王的文字說明,我們對周易的了解就深入一層了。

但他只是對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作簡要的說明,每一卦又有六交(六橫),六爻是什麼意思?一般人並不一定懂.文王之子周公再作爻辭,對每一卦作簡要的說明.如此整個易經的「經」就己經完成。有每一卦、每一爻的說明.周易「經」的部份已經完成。不過既然它是一部包含宇宙原理、包羅萬象的一本經,這對我們來說,我們看起來還是很簡單(略).孔子從年輕就開始接觸易經,研究易經.到那裡都帶著易經,古來有「韋編三絕」之說,言其綁書的皮編繩子屢屢的斷,形容其用功之深.所以心得很多.總共作了十翼。「翼」是飛鳥的翅膀,十翼就是對易經的十種心得,此屬於「傳」,是來注解經的,易經經過這四位聖人就完成了。
 
【※太極】
  在繫辭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什麼叫「生」?八卦哪裡來?八卦代表著萬事萬物,八卦從四象來,四象從兩儀來,兩儀從太極來。「生」!你看,是不是從一個源頭慢慢、慢慢演變,這很像「唯識」中的本性變為心識,然後心識又生萬法,它的全部歷程類似這樣,易經中這最源頭的東西,孔子用兩個字形容,叫「太極」。但是講「太極」還是不容易懂,周敦頤用「無極」再來形容「太極」。什麼叫「無極」呢?就是道體的來源,我們說萬事萬物那最根本的源頭,就是「無極」。這源頭為什麼叫「無極」呢?無味無嗅,無聲、無色、無始、無終,這叫「無極」。無極是形容這個太極.所以我們要真正了解什麼是太極,那太極是什麼呢?就是天、地、人的本體。天地人都是從太極衍生出來的,而太極裡面有一切相、一切用,體、相、用,一切相、一切用都在這個太極當中。那這個太極在那裡呢p@每一個眾生都有太極,都有這個本體,所以到了孟子,他用簡單的話講:「萬物皆備於我」。萬物,不是在外.而是在我們心性當中,就含有萬物,所以這邊我們雪公老師用「無極」來形容「太極」,這無嗅、無味、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的宇宙本體,叫「無極」,「無極」是用來形容「太極」的。

【※兩儀】
  然後有太極之後呢,再生兩儀。太極本來是安安靜靜,沒有動靜,不動的,所以是清淨光明,沒有形體的,所以叫無味無唳。但是這個太極如果一動.開始有一明一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陰、陽。這個太極不動時.裡面什麼形象都沒有,但是一動就會有一明一暗(陰陽)。所以一動之後有一明一暗,這個叫「兩儀」。用什麼不能叫「兩象」呢?因用「儀」是還沒有成象.還沒有明顯的象出來,沒有明顯的現象.有一種「容儀」,這個按照孔穎達的解釋:隱隱約約模糊的有形象出來,這個叫「兩儀」。
 
【※四象】
 「兩儀」之後,有一陰惟一陽,就開始生「四象」,陽上加陽叫「太陽」(陽再加一個陽,就「太陽」)。陰上加陰,這個叫「太陰」(兩個陰合起來,這個叫「太陰」)。陽上加陰.叫少陰。一陽一陰,陰上再加一個陽,遠個叫「少陽」。像這個,都是符號,我們可以看到這都是符號,所謂「四象」,就足能夠衍生變現萬象,萬象當中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然後就可以生萬象。所以在易經中「太極」,這個「無極」,就是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法性」。
 
【※列子】
   接著讓我們來看列子,他是在老子之後,莊子之前,介於老莊之間的哲學家。這位哲學家偏向道家。列子的名字叫列禦寇.他的言論後來有一本書叫列子。當中有一句話,就是我們黑板上寫的:「夫有形者」.萬事萬物有形象的都是生於無形的,「天地安從生」,天地是怎麼來的呢?列子就講:「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其中這個「太易」,就是「無所見」,什麼叫「無所見」?就是說萬事萬物成形之前,是沒有形象的,用我們肉眼是不易察覺的,我們眾生是視而不見.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出個所以然來,聽之不聞。視而不見、聽之不聞,這都是因為無象呀!但是卻實在是有的,這是萬事萬物最根由的東西.就是類似於我們的法性。「太易」以後呢,就開始有「太初」。所謂「太初」就是有這種氣,這也是一種形容,就是未成形,只是兩種氣體,有「氣之始」,這個就叫「太初」。接下來有氣之後慢慢就有「太始」,就有那個形象出來了.就是「形之始」。所謂「形之始」呢,就是個有形體。萬事萬物呢,它的形體已經慢慢成形了,但還沒有堅
固的性質.所以第四個「太素」,就是「質之始」,就是成形的東西.已經各有它的性質,像我們人去投胎也是如此,其演變的情況也可以從此軌跡去了解。這其中列子講:「太易」,無所見,不容易察覺但確實是有的,這類似佛法講的「法性」,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但眾生不易察覺,卻是實在有。佛菩薩就確實告訴我們有一個萬德萬能的佛性,但我們不易察覺。
 
【「焦氏筆乘」註解】
在世間法的這兩部經:周易和列子,如何講到「太極」和「太易」,其和佛法講的「法性」都是一回事,全部萬法的本源。但世間法談到「法性」,只是略略的提而已,我們稱它「提而不論」,只提出來但沒詳細去闡釋,因為我們這裡大部份的眾生,對法性不易了解,因此世間法偏重於五倫方面來著重,我們看這法性,在和儒、道、佛家來看的話,我們引了一個「焦氏筆乘」在註解第十三: 

這個是有一位學者叫焦循,他定研究佛家的,對佛法也有涉獵,他講丁這麼一段話:對各家法性的探討下了一個緒論「孔子罕言,老子累言,釋迦極言」。孔子說得少,老子就講得多一點,釋迦牟尼佛是說到最究竟處。我們現在學佛,對「法性」自然比一般世間學問還能夠深入。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ihui&aid=238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