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龍應台何以「善解」臺獨?
2012/07/26 19:45:01瀏覽1280|回應1|推薦7

臺灣看透透2012-05                                        2012.07.25環球華報(發表時有刪減)

臺灣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上任後,至今為止的表現堪稱可圈可點,但未來會如何?我們不妨多了解些龍應台過去的思想軌跡,來豐富對她未來領導文化部作為的想像。

我曾論道,龍應台可算是「嫻於民主,疏於族群」。有鑑於龍不僅是臺灣的文化部長,更是華人世界的「文化大師」,她「疏於」臺灣的「後民主化」時代首要課題「族群」,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同樣糟糕的是,至少在臺灣的「主流輿論界」,還似乎無人注意到這兩點(臺灣「後民主化」時代首要課題是「族群」;華人世界的「文化大師」龍應台「疏於族群」),有必要揭露出來,以達儆醒之效。光是空泛地指責龍應台「疏於族群」,沒有說服力,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她的文章,用她自己的論述來說明問題。

我在得出龍應台「嫻於民主,疏於族群」的結論後不久,就開始懷疑﹕臺灣的「民主」發展和「族群」緊密糾纏,龍應台如「疏於族群」,她對「民主」的理解,能沒有偏差嗎?懷著如此疑點,去重讀她在2004年「兩顆子彈」發生後所寫的《為台灣民主辯護》一文,不禁「駭然」,這重讀,讀出了以前未曾意識的問題。

龍文寫道﹕「臺灣民主,從解嚴的1987年算起,只有短短17年。 兩黨所爭,不是政策,而是核心價值之爭,屬於文化認同、安身立命的靈魂層面。為技術或為靈魂而爭,意義不同,激烈程度當然不同。別忘了,美國為了對於奴隸制度的認知差異,是打了仗、流了血的。奴隸制度,牽涉到自由和人權的核心價值認定;為了核心價值,人,是可以義無反顧的。」

這段話不長,卻有好幾個錯,限於篇幅,只談一點。

龍文說,臺灣「從解嚴的1987年算起」的民主和美國一樣,是爭「核心價值」。對於美國,她舉了關乎「蓄奴」和「廢奴」的南北戰爭為例。

何謂「核心價值」?龍自己在文中定義其為「自由和人權」。沒錯,「自由和人權」都屬於包括「民主、法治、平等……」在內的「普世價值」,以此「核心普世價值」來衡量,美國的南北戰爭,確實是「核心價值」之戰。

臺灣呢?1987年之後的「核心價值」之爭,是「民主、法治、人權、自由」嗎?當然不是,那時臺灣社會對「民主」早已沒有異議,即便蔣經國晚期和李登輝早期對「民主」還有所壓制,程度也大為減輕,且為時不長。臺灣的民主,最初是「黨外」在民間推動的,而後是執政黨用公權力在體制內完成的﹕它始於國民黨的主席兼總統蔣經國,畢於同黨同職的李登輝。

「解嚴」之後,臺灣社會鬥得最烈且持續至今的,並非「價值」(民主vs專制),而是「身份」── 因臺獨急速擴張而引起的統獨藍綠之爭,其實質是族群和國家認同,以族群認同為基礎﹕獨派的「臺灣人不是中國人」vs統派的「臺灣人就是也是中國人」。盡管本世紀來統派勢力衰微,自我定位的「中國人」論調淡出,「中華民國 vs 臺灣國」的國家認同之爭成為檯面上最醒目的認同爭論,「統 vs 獨」也已演變成「不統不獨 vs 獨」,但在本質上,獨派陣營以「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本土」身份認同來否認中華民國、排拒「中國」、否定藍營的「偽族群衝突」性質,從未改變過,這麼多年來,臺灣社會的主要矛盾一直是「族群」的「身份」,而非「民主 vs 專制」的「價值」。龍應台將此「族群衝突」視為「核心價值」之爭,她顯然不是看偏了臺灣社會,便是錯解了「核心價值」。因為,一年多後的2006年初,龍在《請用文明来说服我》一文中提出了一對「家國認同 vs 價值認同」的概念(這對概念和我的「身份認同 vs 價值認同」十分相似,只是我的「身份認同」範圍無限廣,囊蓋一切「身份」,包括龍應台的「家國」)。到了此時的「家國認同 vs 價值認同」階段,龍應台的思路才變得清晰起來﹕「家國」的「身份」,和理念是非的「價值」,是兩回事。但在撰寫《為台灣民主辯護》時的2004年,龍的思路,顯然尚未釐清。

再往下讀,龍接著寫道﹕「凡是從專制統治解放出來的社會,在獨裁者或殖民者走了以後,會有一種迫切的需要,需要重新面對被扭曲、被偽造的歷史,用自己的眼睛徹底找出真實的自己。殖民的日本、威權的國民黨、集權的共產黨;文化的日本、文化的中華民國、文化的古老中國 —— 三股文化的影響與政治的籠罩,還有被稀釋掉了的非漢族原住民的影子,糾纏在臺灣的深層意識中。未來怎麼走取決於過去怎麼解釋,那麼過去怎麼解釋?不同來歷的臺灣人 —— 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因為集體經驗不同,痛點不同,感情的投射方向不同,對於『臺灣應該是什麼』因此有截然不同的認知。這些不同的認知必須經過長期的交鋒摩擦之後,才能得出共識,也就是一組共同的核心價值;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就沒有公民社會。」

這就是令我「駭然」之處!臺灣解嚴後的歷史,不就是一部「獨壯統衰」的臺獨擴張史嗎?看龍應台把這歷史描述得何等美好?按這三十年臺灣「獨壯統衰」的「大趨勢」,龍所謳歌的「共同的核心價值」,除了排斥「中國人」的「本土」思維,還能是什麼?她所期盼的「公民社會」,除了「臺灣國」,還能是什麼?龍應台怎會如此「善解」臺獨?她當時知道她在說什麼嗎?

龍自己在上文寫道﹕「未來怎麼走取決於過去怎麼解釋」。即便龍應台此文發表於八年前,她現在對臺灣社會「核心價值」的看法已異於彼時,但她對臺灣乃至兩岸間核心矛盾「族群」的生疏,再看看她曾經如何「善解」臺獨,我們有理由懷一絲擔憂﹕身為文化部長,她的「疏於族群」會如何影響她未來的文化政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6670830

 回應文章

平埔佬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如何「善解」臺獨?
2012/07/27 10:24

台灣

對中國人來說是「曾經」擁有,如同南京、重慶、洛衫磯....

對台灣人來說是「現在」僅有,離此一地就一無所有。

如何「善解」臺獨?就看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