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7 12:47:47瀏覽1015|回應3|推薦6 | |
臺灣看透透2012-03 2012.03.21環球華報 龍應台可算是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她的一篇文章能在兩岸數地多家報刊雜誌同時發表,在網上引來幾百萬個點擊,能享如此「待遇」者,華人世界幾無第二。日前她被馬政府任命為臺灣首任文化部長,更引來各方矚目期盼。以此背景來看龍應台的思想局限,別有意義。 在思想上,龍應台最大的價值是反專制,爭民主,臺灣的專制反完了,便去反大陸的專制,標誌是她那篇致胡錦濤的公開信﹕《請用文明說服我》。當然,反專制目前仍是中國人世界的大課題,龍應台這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 但在「民主」之後,龍應台的著力點是什麼?龍應台顯然認為,除了「民主」的繼續「完善」,便是政治人物的「道德」。這就是為什麼二○○四年陳水扁以「兩顆子彈」贏了總統大選,藍營掀起大規模抗爭,有輿論嘲諷臺灣的「民主」時,龍應台寫了《為臺灣民主辯護》;為什麼二○○六年「紅衫軍」反貪反扁,全綠營在「本土政權不能倒」的口號下保護陳水扁時,龍應台寫了《今天這一課﹕品格》,繞過以「本土」為名的「偽族群衝突」本質,將議題拉回「道德」;為什麼到了二○○八年三月,在馬英九當選臺灣總統的前三天,龍應台又發表了《給我們一個政治家》,依然談「道德」,卻不期望新總統從族群認同入手,化解臺獨,讓將近一半臺灣人口之綠營的國家認同回歸「中華民國」。「民主」與「道德」,這基本上是龍應台思想的全部。 然而,臺灣的「後民主化」課題,一不是民主不成熟 ---- 就程序的「運作」而言,臺灣的「民主」事實上相當成熟,今年的總統大選是最好例子;二不是道德淪喪,否則,臺灣不會有讓人津津樂道的「人情味」存在。龍應台對這兩點是知其一,所以她的「民主」,現在只對大陸談;但她不知其二,所以寫了「品格」,企圖用道德解決貪腐。陳水扁固然道德敗壞,但民進黨從上到下庇護陳水扁,僅僅是「道德」問題嗎?呂秀蓮「道德」敗壞嗎?蔡英文不「切割」陳水扁,是「品格」問題嗎?綠營基層的淳樸民眾,懷著「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傻勁,擁戴宇昌案「貓膩」不清的蔡英文、接納貪疑更重的蘇嘉全,甚至不在乎他們否認「九二共識」可能導致兩岸關係動盪,臺灣經濟受損,這些都因為是「道德」淪喪嗎? 相信讀到這裡,很多人已明白﹕綠營問題的核心,並不在「道德」,在於「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族群認同扭曲。 龍應台對臺灣的族群問題認識並不深,這就是她的局限﹕臺灣「後民主化」時代的首要課題是「族群」,龍應台無法面對之。龍應台的「思想價值」,因而只到「反專制」為止,已不敷臺灣社會今日之「用」。其實,這在臺灣並非龍一人的問題,全社會都是如此。龍應台是臺灣的「標竿」人物,另一位「標竿人物」總統馬英九何嘗有異?馬連任後立下豪言壯志,要讓臺灣「脫胎換骨」。且不說他最近處理「美牛」的不誠與無能讓人不敢指望他能「脫胎換骨」臺灣,首要問題是﹕解決臺灣將近人口一半之綠營「叛國者」的族群認同,讓全臺灣人民團結在「中華民國」旗下,連帶讓一連串因臺獨而生的政治與社會「痼疾」不治而癒,而不是繼續「討好綠營」、迎合「民粹」,這難道不才應該是馬英九「脫胎換骨」的首要目標嗎? 「民主」是外來的,「道德」是傳統的,龍應台受「外來」與「傳統」制約,無法從「族群」走出一條「臺灣 / 中國本土」的「現代」思想新路,被動接受臺灣「思想界研究成果」的馬英九又何以突破?臺灣社會的「思想力」,其實相當薄弱。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