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0 11:44:17瀏覽824|回應5|推薦3 | |
臺灣看透透11-03 11.03.02 環球華報 大陸「首善」陳光標到臺灣「高調行善」,引發部分臺灣輿論反彈,一些行政當局也給他的行善設置障礙。反彈中最響亮的聲音是陳光標「糟蹋了臺灣人尊嚴」,這等於認定臺灣是此次陳光標善行的「受害者」,可以說,這是這部分臺灣輿論對陳光標行善臺灣的「自我定位」。 其實,陳光標的臺灣行善之旅,一開始就有學習臺灣的濃濃成分在其中。陳光標稱他的臺灣行是「感恩之旅」,「感恩」雖是中文古詞,但在大陸根本不流行,直到最近幾年,才被臺灣人帶到大陸,精確來說,「感恩」是「復興」於臺灣慈濟的「感恩文化」。陳光標來臺灣前曾向媒體展示他如何發紅包﹕彎腰一鞠躬,雙手奉上,還要向受贈者說感謝。這是賑災發放的典型「慈濟模式」,顛覆了西方的、舊有的方式。換言之,雖然陳光標的善行始自他童年,和臺灣沒有絲毫關係,但他到臺灣來「行善」的方法,卻「師承」臺灣,「慈濟模式」是陳光標的「樣板」,臺灣是陳光標的「老師」。臺灣輿論為什麼不如此定位自己,懷著自信、歡慰的心情,像師傅看到有出息徒弟,老師欣賞有成就學生那樣地「樂觀其成」陳光標,卻反而自認被「糟蹋了尊嚴」,感到很受傷? 陳光標的「感恩」雖然學自臺灣,但凡了解慈濟感恩文化的,卻能一眼看透陳光標其實只學了半套。陳光標的「感恩」,是來「回報」臺灣各界多年來對大陸賑災濟貧的善行,是一種發紅包的「禮儀」,雖然很好,但還是缺乏慈濟「感恩文化」的人道深度。慈濟感恩文化的精髓是﹕因為災民貧民現出他們艱難困頓的「苦相」,才使助人者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幸運、幸福,所以要「感恩」他們。慈濟人(以及臺灣其他慈善機構如「路竹會」)到遙遠的國度去國際賑災,來回的交通食宿費都是自己負擔,加拿大溫哥華的慈濟人對自己出錢、出力、出時間還要感恩被助者作了「五個表示」的「感恩文化」詮釋﹕一、表示我經濟能力不錯,能自費救災;二、表示我身體健康,撐得過災區的艱苦環境;三、表示我有「閑暇」時間;四、表示我家庭關係和睦,家人能支持我;五、表示我是一個有愛心的人,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災民「現苦相」,讓我有機會來體驗自己的幸福、表現自己善心,我為此真心感恩災民。陳光標的「感恩」看來還不夠如此深度,慈濟的故鄉臺灣還仍然是他的「樣板」--- 這,難道不才應該是臺灣的「自我定位」嗎? 再說,陳光標「高調」是不假,與臺灣的慈善風格有所衝突也是事實,但「糟蹋臺灣人尊嚴」則完全談不上。如果陳光標是以羞辱人的方式來「行善」,比如,從檯上往下扔紅包,讓受贈者在檯下搶成一團(臺灣某些活動現在還是如此),這自然是「糟蹋尊嚴」,但陳光標並無類似行為。把臺灣人所不習慣的「高調」說成是「糟蹋尊嚴」,未免扭曲過度。 這些年來,大陸硬體建設突飛猛進,超過臺灣,但軟體的文明進步遠落在後,成為世界輿論焦點。陳光標不但是大陸「首善」,還是奮不顧身的救災英雄(四川大地震時冒著餘震危險從瓦礫堆里抱出兩百多名生死受難者),自己一家人又過著儉樸、律己的「低碳」生活,他個性開朗陽光,為人活潑有趣,臉上總掛著笑,心胸寬大,外界的建設性批評能納而改之(如這次臺灣行),無聊攻擊則一笑置之。因為他的「高調」,在大陸帶動起一大批「富豪」行善,此次竟有多達四、五十位的企業家跟他來臺灣「感恩」(可惜臺灣媒體忽視了他們)。出現一位集如此多美德和善行義行於一身的「首善」,反映出大陸民間的「軟體」文明提升,臺灣人應該很高興才對。現在僅僅因為陳光標的「高調」與臺灣的普遍風格有異,部分臺灣人就自覺很「受傷」,自詡「多元包容」的臺灣社會,該深自反省為什麼自己的神經如此脆弱。 11.01.30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