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應如何寫就職演說
領航中華文化 引導大陸向前
2012.05.09旺報(刊登時略有刪減)
論到馬總統的就職演說該寫什麼,最先閃過腦際的,便是他自己多次提及的「臺灣是中華文化領航者」概念。
要「領航」中華文化,就不能排除「引領」中國大陸,否則,只「領航」幾千萬海外華人,開玩笑而已。臺灣要「領航」包括大陸在內的全球中華文化,氣魄夠大,也堪稱臺灣最具遠見、勇氣、責任和大愛的兩岸關係定位,將之寫入總統就職演說,絕對精彩。
所謂「領航」,一者前行,眾者相隨也。如果擺了「領航」姿態,卻無意號召追隨者,落得自己躑躅孤行,這算什麼「領航」?換言之,真正的「領航中華文化」,就是臺灣和大陸建立相當的「文化關係」,引領大陸文明進步。
以此來看臺灣目前對大陸的「文化漠然」和疏離,讓人不得不懷疑,馬總統的「領航中華文化」,究竟是付諸實踐的遠大志向,還僅僅是一種自覺良好的優越感,一句空話,多少用來掩飾內心深處對大陸的既自卑,又自大?
有人或許會問﹕臺灣有資格「引領」大陸進步嗎?答案是當然。
「文化」有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價值理念」,如民主、法制、人權、平等、大愛、環保……;其次是「道德倫理」﹕誠信、良善、純樸(相較於「心機」)、克己、利他、奉獻,乃至慈賢悌孝……。「文化」的最低層次是「藝文習俗」。
以此衡量兩岸,在「文化」的上位層次,大陸仿如一片荒漠 ----「價值」的綠蔭尚在艱難發芽、「道德」的種植卻已遭無情摧殘,只在最低層次的「藝文」,大陸還不至空白。但在臺灣,「價值」繁茂、「道德」葳蕤,臺灣仿如一座青蔥茂密的「文化盛苑」,令人響往。臺灣以「人情味」醇厚的「道德」為號召,引領同文同種的大陸奔向「價值」的「終極文化目標」,資格太夠了。
以上比喻,還屬抽象,且來看實際。臺灣雖小,一直在「文化」上引領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從無間斷片刻。這「引領」,最初是「藝文」的鄧麗君、校園歌曲、電視連續劇等,跳過緊接而來的大陸當局的經濟決策,以及由臺商帶來的經商服務之道,不久前,臺灣又在環保領域開創出「引領」新局,上海、廣州、南京等大城市都被臺灣的「垃圾不落地」、「垃圾減量」所著迷吸引,要引進這做法。
如此趨勢,還會持續很久,還會不斷拓展出新的「引領」領域。展望未來,臺灣對大陸的「文化影響」至少還有三大領域待開發﹕民主機制的運作,如果大陸啟動政治體制改革;民間機構的發展,如果大陸開放NGO的自由活動空間;一般國民素質的提升。這三個領域說到底,就是兩個概念﹕硬體的民主制度、軟體的人文素養。
臺灣人應該認識到,「臺灣文化」在世界舞台無足輕重,只在大陸,其影響力僅次於西方,「臺灣價值」只在大陸能彰顯其「價值」。六○年代的文革造反和九○年代後的「一切向錢看」嚴重「異化」扭曲了大陸的「文化」,要「去異化」,回歸、恢復成既傳統正宗,又現代進步(如民主體制)的中華文化,除了參考臺灣經驗,大陸沒有更快更好的路可走。實例就在眼前﹕荒唐之極的薄熙來案,有可能發生在臺灣嗎?
「領航中華文化」,這對臺灣是何等重大的機會、責任,因而也是榮耀?令人不解的是,在臺灣對大陸源源不斷的「影響風潮」中,臺灣社會自身似乎並非是駕馭這「影響」的主體,反像是漠不關心的路人,這正常嗎?
新成立的「文化部」,如何不將眼光只停留在最低層次的「藝文」,而是立足「道德」,提攜「價值」?如何制定出體現「領航中華文化」的「文化政策」來?
兩岸關係日益密切,臺灣如何自處其中,不止謀取經貿利益,更要關注「文化價值」,富於前瞻性的自我定位迫在眉睫。將「領航中華文化」的設想遠景清楚告知世人,馬總統的就職演說,是絕佳機會。
(作者為加籍陸僑專欄作家)
----------------------------------------
註﹕我把「文化」分為「價值」、「道德」和「藝文」的三個層次,韓寒的「太平洋的風」,恰恰是對我這個理論的詮釋。打動韓寒的,正是臺灣人的「價值」和「道德」,而韓寒對大陸自己的「藝文」成就,卻是頗為不屑的(被他稱作「大片」的電影、世博會、奧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