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領航中華文化 引導大陸向前
2012/05/25 14:41:54瀏覽663|回應6|推薦3

馬總統應如何寫就職演說

 

領航中華文化 引導大陸向前

 

2012.05.09旺報(刊登時略有刪減)

論到馬總統的就職演說該寫什麼,最先閃過腦際的,便是他自己多次提及的「臺灣是中華文化領航者」概念。

 

要「領航」中華文化,就不能排除「引領」中國大陸,否則,只「領航」幾千萬海外華人,開玩笑而已。臺灣要「領航」包括大陸在內的全球中華文化,氣魄夠大,也堪稱臺灣最具遠見、勇氣、責任和大愛的兩岸關係定位,將之寫入總統就職演說,絕對精彩。

 

所謂「領航」,一者前行,眾者相隨也。如果擺了「領航」姿態,卻無意號召追隨者,落得自己躑躅孤行,這算什麼「領航」?換言之,真正的「領航中華文化」,就是臺灣和大陸建立相當的「文化關係」,引領大陸文明進步。

 

以此來看臺灣目前對大陸的「文化漠然」和疏離,讓人不得不懷疑,馬總統的「領航中華文化」,究竟是付諸實踐的遠大志向,還僅僅是一種自覺良好的優越感,一句空話,多少用來掩飾內心深處對大陸的既自卑,又自大?

 

有人或許會問﹕臺灣有資格「引領」大陸進步嗎?答案是當然。

 

「文化」有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價值理念」,如民主、法制、人權、平等、大愛、環保……;其次是「道德倫理」﹕誠信、良善、純樸(相較於「心機」)、克己、利他、奉獻,乃至慈賢悌孝……「文化」的最低層次是「藝文習俗」。

 

以此衡量兩岸,在「文化」的上位層次,大陸仿如一片荒漠 ----「價值」的綠蔭尚在艱難發芽、「道德」的種植卻已遭無情摧殘,只在最低層次的「藝文」,大陸還不至空白。但在臺灣,「價值」繁茂、「道德」葳蕤,臺灣仿如一座青蔥茂密的「文化盛苑」,令人響往。臺灣以「人情味」醇厚的「道德」為號召,引領同文同種的大陸奔向「價值」的「終極文化目標」,資格太夠了。

 

以上比喻,還屬抽象,且來看實際。臺灣雖小,一直在「文化」上引領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從無間斷片刻。這「引領」,最初是「藝文」的鄧麗君、校園歌曲、電視連續劇等,跳過緊接而來的大陸當局的經濟決策,以及由臺商帶來的經商服務之道,不久前,臺灣又在環保領域開創出「引領」新局,上海、廣州、南京等大城市都被臺灣的「垃圾不落地」、「垃圾減量」所著迷吸引,要引進這做法。

 

如此趨勢,還會持續很久,還會不斷拓展出新的「引領」領域。展望未來,臺灣對大陸的「文化影響」至少還有三大領域待開發﹕民主機制的運作,如果大陸啟動政治體制改革;民間機構的發展,如果大陸開放NGO的自由活動空間;一般國民素質的提升。這三個領域說到底,就是兩個概念﹕硬體的民主制度、軟體的人文素養。

 

臺灣人應該認識到,「臺灣文化」在世界舞台無足輕重,只在大陸,其影響力僅次於西方,「臺灣價值」只在大陸能彰顯其「價值」。六年代的文革造反和九年代後的「一切向錢看」嚴重「異化」扭曲了大陸的「文化」,要「去異化」,回歸、恢復成既傳統正宗,又現代進步(如民主體制)的中華文化,除了參考臺灣經驗,大陸沒有更快更好的路可走。實例就在眼前﹕荒唐之極的薄熙來案,有可能發生在臺灣嗎?

 

「領航中華文化」,這對臺灣是何等重大的機會、責任,因而也是榮耀?令人不解的是,在臺灣對大陸源源不斷的「影響風潮」中,臺灣社會自身似乎並非是駕馭這「影響」的主體,反像是漠不關心的路人,這正常嗎?

 

新成立的「文化部」,如何不將眼光只停留在最低層次的「藝文」,而是立足「道德」,提攜「價值」?如何制定出體現「領航中華文化」的「文化政策」來?

 

兩岸關係日益密切,臺灣如何自處其中,不止謀取經貿利益,更要關注「文化價值」,富於前瞻性的自我定位迫在眉睫。將「領航中華文化」的設想遠景清楚告知世人,馬總統的就職演說,是絕佳機會。

 

(作者為加籍陸僑專欄作家)

 ----------------------------------------

 註﹕我把「文化」分為「價值」、「道德」和「藝文」的三個層次,韓寒的「太平洋的風」,恰恰是對我這個理論的詮釋。打動韓寒的,正是臺灣人的「價值」和「道德」,而韓寒對大陸自己的「藝文」成就,卻是頗為不屑的(被他稱作「大片」的電影、世博會、奧運等)。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6486784

 回應文章

北方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英雄所見略同
2012/06/28 05:12

http://blog.udn.com/charlie999/6538208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版主:但我所歸納的「價值理念」,除了一項「大愛」,全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其他國家民族不但需要從西方引進,還需要學習、消化,才能慢慢變成自己的「文化」。
2012/05/28 11:43

國政論兄這段話,使我想起以前所寫的。

西方文明的「價值理念」,是配合他們的科技文明而產生的。沒有那些科技文明,也不會憑空產生偏向於社會制度(民主)、體制(法制、自由)、機制(人權)的「價值理念」。

現在兩岸都慢慢進入科技社會,也該好好想想在科技社會中如何自處了。

這是我讀了國政論兄回覆的一點感想。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2-05-30 11:29 回覆:

讀了兩則您的回覆,我想,您談的是慈善和科技的關係吧?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覺得科技是手段,它可以使慈善變得更有效率,但不是慈善的必然條件。慈善是好事,壞事也一樣,比如犯罪,科技也能使犯罪變得更有效率,出現了所謂的「智慧型犯罪」、「白領犯罪」等,但科技不是犯罪的必要條件,沒有科技,犯罪照樣存在。沒有科技,慈善也照樣產生,只是方法更原始、效率更低罷了。

比這更深一層的是,我認為,慈善和科技都是「思想」的產物,也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把「思想」運用到自然界,結果是「發現」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的自然「規律」,並加以運用,創造出「物質文明」;把思想應用於人類社會自身,即「社會科學領域」,就是創造出「普世價值」,這是「精神文明」。人道、慈善、大愛,都是人憑籍「思想」創造出的「精神文明」。

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我再次感到中國人「思想力」的薄弱。中國人也是很要面子的,把中國人創造的「大愛」列入「普世價值」,這其實是給中國人臉上增光的,況且「大愛」的內涵,也確實有「普世價值」的份量,可是,有幾個有話語權的中國人「大學者」在認真研究「大愛」呢?慈濟憑籍著「大愛」而成長為世界最大的慈善團體,有幾個中國人的學者、「思想家」注意到,並探討和認識其背後的意義呢?慈濟也罷、「大愛」也罷,都是很好的「思想」議題,但中國人的主流「思想家」、學界幾乎是輕易地放過了這個議題。

中國人就是「思想力」薄弱。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慈濟在明初花蓮出現的話(重貼)
2012/05/28 11:34
2011/01/18 12:42

http://blog.udn.com/gzhl2005/4802029

   版主所說“慈濟所致力的慈善志業,不但是西方發明,世人習慣上也仍然認為那是西方的領域,是西方人做得最多,也做得最好”,讓我思考這是為什麼?

 我們不妨假設慈濟在明初花蓮出現,南亞發生大海嘯,那會如何呢?

 首先,印尼災情會很久才傳到花蓮,知道了祇能善後而已。如果證嚴法師有天眼通,可以馬上知道,那麼,就算救難物質充足,想運到印尼也是個大問題。當然,向鄭和借船隊是不錯的點子,可是物品運到印尼,又如何送到各災區,如何通知大家,如何發放?幾乎都不可能。

 所以,我的結論是慈濟型的慈善志業,在中國古代是辦不到的,以前能夠造橋修路救荒就不錯了。而西方型的慈善志業,是配合西方的科技和工商業而興起的,沒有這些條件,就不可能出現慈善志業。

 慈濟引入西方慈善志業,善用現代科技,配合傳統中國的價值,產生新型的「大愛」志業,這是慈濟最成功的地方。

 大哉牛頓之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13:33 回覆:  

   很有意思的想法!

   慈濟引入西方慈善志業,善用現代科技,配合傳統中國的價值,產生新型的「大愛」志業,這是慈濟最成功的地方。

   是如此。

 有時會想,我這樣詮釋解讀慈濟,證嚴上人會怎麼看待?他是「為佛教、為眾生」,但我卻是佛教輕輕帶過的。我既不懂佛教,也沒有多少興趣,不知是否在相當程度拂逆了證嚴上人的原義?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道德倫理與價值理念
2012/05/26 10:37
國政論兄所寫的價值理念,感覺上是說人在社會中如何看待自己。

道德倫理原本就包括人在社會中如何看待自己,只是講到後來,變成只注重個人修養,所以提出價值理念是有意義的。

誠信、良善、純樸(相較於「心機」)、克己、利他、奉獻,乃至慈賢悌孝……這些道德倫理,如果加以提升,更著重社會面,就成為民主、法制、人權、平等、大愛、環保……,是否如此?

但不管道德倫理還是價值理念,都要實際去作,例如您以前強調的大愛,否則只是批評別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2-05-26 18:57 回覆:

我覺得,雖然「道德倫理」提升,更著重社會面,是有助於建設民主、法制、人權、平等……的「價值」,但「道德」和「價值」終究還是有區隔,「道德」好像無法簡單地直接過渡到「價值」去。

我認為這兩者的區別是﹕

一、「價值」更偏向於社會制度(民主)、體制(法制、自由)、機制(人權),而「道德」更偏向於個人行為,誠信、良善、純樸、克己、利他、奉獻等,都無法成為社會「制度」、「體制」或「機制」;

二、個人行為的「道德」和社會政治面的「價值」之間未必時時掛鉤。美國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個人道德有重大瑕疵(召妓,玩XP),但相當一段時期內沒有妨礙他鼓吹民權的「價值」,並成為「價值領袖」,雖然我相信,幸好他死得早,否則,以他的個人道德水準,有了權力後一定更墮落,也許會像陳水扁那樣也說不定。其實,陳水扁、葉利欽、乃至李登輝,在某種程度是一樣的,他們的飛揚騰達是因為追求了「價值」,他們的低墮,是因為過不了「道德」關。我的意思是說,一個個人「道德」低水準的人,也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在追求「價值」時,表現是高水準的;

三、正如我在下面已經回覆的,「道德」是「天然普世」的,每個民族都會自發地產生相似的「道德」,但「價值」不是「自發產生、天然普世」的,它是西方文明的產物。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2-05-26 21:54 回覆:

「價值」與「道德」還有一種「分流」是﹕「道德」一致的,「價值」卻可能南轅北轍。

比如,兩岸有三個陣營﹕中共的專制陣營、民主而種族主義的臺獨陣營(臺獨的「本土」民族主義,就是一種種族主義)、民主的統派陣營(不是國民黨目前主流,甚至不是馬英九,他們都不「統」,是像我這樣既反專制,也反臺獨的「民主統一」派,在臺灣人數不多)。這三個陣營內都有道德好,「品格高尚」的人,拿掉政治主張,你會覺得他們都差不多,都是「好人」,當一到政治的「價值」面,此三者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超級不爽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看是中國在影響台灣吧!
2012/05/26 08:16

台灣引導大陸??

別傻了好不好???

熱比婭電影那件事記不記得??

就是中國施壓影響台灣啊!

行政院長吳敦義就講:陸客來台消費不要讓人家不舒服

主張禁播啊!

而且當時很多藍色選民也罵陳菊故意搗蛋啊!

所以

明明就是中國影響台灣限縮言論自由

哪有台灣影響引導中國???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2-05-26 20:43 回覆:

http://video.chinatimes.com/video-bydate-cnt.aspx?cid=1&nid=79392

連總統的女兒都在影響大陸,知道嗎?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2-05-26 18:17 回覆:
你先把鄭弘儀被炒魷魚一事檢討好了,再來談其他。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個人認為最高層次是「道德倫理」!!
2012/05/25 16:39
現前臺灣仍然與漢文化同文,而不與現前中國同文!!只是近10年來一部分狹義的台灣人在去中化連帶也去漢化!!
如果「文化」要以格主所分的三個層次而論,個人認為最高層次是;是「道德倫理」﹕誠信、良善、純樸(相較於「心機」)、克己、利他、奉獻,乃至慈賢悌孝……。其次才是「價值理念」,如民主、法制、人權、平等、大愛、環保……。道德倫理才是文化的根本,若無根本,則一切的「價值理念」及藝文,將是一片混亂,例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舊道德倫理架構的解崩及重建,臺灣目前也漸漸有此現象!!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2-05-25 21:02 回覆:

這個問題我是認真思考過的。

「道德倫理」確實是文化的根本,也是一個社會能良好運作的基礎。但「價值理念」是更高文明的產物。「道德倫理」在許多國家、民族都是自發、相似的,如良善、誠信、純樸、克己等,好多國家、民族都具備,不需要「傳播」、「引進」。但我所歸納的「價值理念」,除了一項「大愛」,全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其他國家民族不但需要從西方引進,還需要學習、消化,才能慢慢變成自己的「文化」。比如法制,臺灣直到現在離西方還有相當差距,不要說整個司法制度、全套的「以法治理」國家還需不斷向西方學習,連交通秩序,至今比西方亂得多。

簡言之,有了「道德倫理」,不見得就會有「價值理念」(民主化之前的臺灣、更早的中國、戰前的日本,雖然社會有種種缺陷,但也都有相當完備的「道德倫理),但「價值理念」能完整體現的國家民族,如西方(北美、西歐、北歐),他們的「道德倫理」水準都不低。

「價值理念」比「道德倫理」更難達成,它需要「道德倫理」鋪底。但一個國家要成為「軟實力」,即現代文明一流的國家,非要有「價值理念」的成就不可。

人類政治文明在當今之世的最高水準是各族群、族裔的「社會全方位參與」的政治權利完全平等,如美國,可以選出黑人總統,可以在華人和黑人都很少,幾乎是純「白人州」的華盛頓州連續兩屆選出華人的州長(駱家輝),這種「價值理念」的成就,亞洲沒有一個國家達得到,日本不行,臺灣更到現在還在炒什麼「本土」、「外來」。日本和臺灣社會一般的「道德倫理」都不差,但「價值理念」水準比美國加拿大差老遠了。

所以,「價值理念」的文明位階,要高於「道德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