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菊熱情邀請趙星的啟示
2011/06/23 12:32:31瀏覽1524|回應0|推薦6

11.06.06旺報

北京女孩趙星去年到臺灣旅遊十一天,從北走到南,把經歷寫進部落格,隨後出了書,盛讚高雄人和高雄市。趙星對高雄的推崇感動了高雄市長陳菊,她親自出面寫信邀請趙星一家再來高雄一遊,希望他們成為今年六月第一批到訪高雄的「自由行陸客」,還要親自為趙星導覽展示「高雄的魅力與驚喜」。南臺灣綠營的市長和「中國首都」的平民女孩溫馨互動,多麼美好、感人?

這讓人回想起陳菊如何「冷待」十天前才到訪高雄的四川省長蔣巨峰。四川省人口近九千萬,是大陸第一大省,蔣省長是中共第一位用高雄入境、臺北離境的「南進北出」模式訪問高雄的省級高官。但蔣省長抵達時,高雄市政府沒有任何官員接機,當晚有蔣省長出席的文化活動,高雄也只派了文化和新聞局的兩位副局長「低調」到場,連上臺致詞都沒有,這是蔣省長逗留高雄兩天期間高雄市出面的最高官員。

陳菊以屬下的副局長去搪塞大陸大省的省長,這種「身份禮節」上的不成比例,何止「冷待」,簡直是「羞辱」到訪客人,這與同樣「身份禮節」不成比例的邀請北京女孩,形成何等強烈反差!

蔣省長是帶著很大善意到訪高雄的,但顯然,高雄人對蔣省長的示善反響並不熱烈。否則,如果高雄人民是「熱烈歡迎」蔣省長的,民選的陳菊,豈敢公然違逆民意,冷待蔣省長?

蔣省長的大官位、大陣仗(官員、企業家和媒體同行近600人)、大手筆(動輒採買好幾千萬的臺灣產品)買不到高雄人的「中國情」,北京女孩幾句輕輕的讚美,卻打動了陳菊的「臺灣心」,這繞有意味的反差對比,顯露出一個兩岸關係的大問題﹕面對大陸,臺灣人究竟要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四十年代提出的著名「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馬斯洛認為,當溫飽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滿足後,人會追求更高的心理需求。人類最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一是「得到尊重」,二是「實現自我」。用這條「普世規律」來看臺灣,難懂的「臺灣民意」就變得易於理解,比如臺獨理念,就是「臺灣人要當家做主」的「自我實現」願望(但卻是一個受誤導的迷思);比如陳菊之感動於北京女孩,就是「得到尊重」兼具「自我實現」--- 高雄的「美好價值」獲他人肯定,不就是一種「自我實現」嗎?

「陳菊感動」證實了我一直提倡的「人文與民主大愛」兩岸互動模式之可行性﹕如果大陸能像趙星那樣欣賞臺灣的人文素養和民主進步,請臺灣人到大陸來「弘揚傳播」這些美好的「臺灣價值」,臺灣人的心門,是很容易向大陸打開的。

蔣省長到高雄遭冷遇,但他忍了,還興致勃勃地「放下身段」,和基層民眾載歌載舞熱情互動。蔣省長式的「放下身段」近年來在大陸的對台政策中已不陌生,這是中共的進步。「陳菊感動」提醒我們,中共的「放下身段」,可以換個方向。建議北京市,何不促成趙星一家訪問高雄,並「放下身段」,趁機邀請高雄市民來北京開展非政治的「人文大愛」交流?

「陳菊感動」告訴我們,中共「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好理念,應該「與時俱進」地推出新觀念、新方法,比如臺灣人所說的「讓利不如讓義」。盡管爆出「塑化劑醜聞」,臺灣整體的公民社會水準與國民素養還是高出大陸一截,這是不爭事實。適當地「抬高」臺灣,以「請教」的姿態開展兩岸文化交流,「請」臺灣人來參與大陸的人文提升,讓臺灣人既覺得「受到尊重」,又能「自我實現」其「臺灣價值」,那就是大陸向臺灣「讓義」,能擄獲遠比「ECFA讓利」多得多的臺灣民心。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535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