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29 12:21:48瀏覽1014|回應6|推薦4 | |
2013.06.10 旺報 (節錄後收刊於「馬習會」的「宏評」中) 曾復生日前來文提到利用明年大陸主辦APEC的契機,實現「馬習會」,這是一個開創性建議。 要在APEC的場合「馬習會」,首先得讓中共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才行,有無此可能?有。此前不是已有中共重要智囊人員倡議中華民國以蘇聯模式加入聯合國嗎?中共的立場怎不會更鬆動呢? 中共的終極目標是兩岸統一,但並無「釘死」在一個僵硬的統一模式上,如此,就和「國統綱領」有了連結。「國統綱領」實際上是「民主統一」,如果中共並不斷然拒絕未來沒有時間表的、但兩岸確定會融合在一起的「民主統一」,將「國統綱領」作為未來的「兩岸共識」,臺灣是可以爭取的。 臺灣民意會接受「國統綱領」為「兩岸共識」嗎?當然。前不久有個民調顯示,在「血緣關係、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宗教民俗」方面,高比例的臺灣人認為兩岸非常接近(介於60~71%)、但覺得兩岸在「社會生活和價值觀、意識形態和制度」方面很疏遠(僅11~17%認為接近)。換言之,大部分臺灣人同意,兩岸的差異在「價值」,而非「族群身份」。這個民意趨向,和追求兩岸「價值趨同」,不炒作不扭曲兩岸「族群身份」的「國統綱領」,基本精神一致。 再進一步,兩岸可以學習以色列的「土地換和平」,來個「終極統一換取國際地位」﹕臺灣同意沒有時間表的、終極的「民主統一」,在這個統一到來之前,大陸正式承認「中華民國」,雙方關係一如統一前的「兩德」,但比「兩德」更友好、更密切,且有一前提﹕為避免立場太遠影響雙邊關係,兩岸就國際事務立場建立特殊協商機制,原則上,應是臺灣採低姿態,儘量不在國際事務上為難大陸。 至於「沒有時間表」,也就是不給大陸民主化壓力,不挑戰中共現有統治,等待大陸自身進步導向「價值觀」上與臺灣趨近,這是臺灣的善意。 這個「統一換國際地位」雖然是「交換」,但符合「國統綱領」,也伸張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的「天賦國權」,在「價值」上完全正確。 而且,這個「交換」照顧到雙方的「底線利益」,給雙方以動力,最終也都強化雙方的「底線利益」﹕中共只有釋出承認中華民國的善意作「誘因」,才能換來臺灣民意的「終極統一」意願;臺灣也只有接受「終極統一」,才能打消中共對「終極臺獨」或「兩個中國永久化」顧慮,換來中共樂見臺灣走向國際。 這套設想,就是「以終極統一為目標的暫時性兩個中國」機制,可簡稱「兩中暫制」,可以說,是最兼顧兩岸「價值與利益」的安排。到了這個「互相承認」境地,APEC上「馬習會」的法律障礙,就一掃而空了。 馬英九民調長期低迷,「拼經濟」也沒有用,他需要一個新的政治目標來振奮人心。活化「國統綱領」為「兩岸共識」、讓中華民國國家地位正常化、以總統身份走進APEC「馬習會」,這是讓馬英九脫離「民調醬缸」的一貼良藥。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