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拒絕中國」不是辦法,「影響中國」才是
2014/04/02 13:24:58瀏覽1978|回應7|推薦15

聯合報327日的社論「服貿風暴弔詭:抗中或害台?」終於明確揭示,「反服貿」的實質,就是「反中」,是「拒絕中國」。

但是,「拒絕中國」肯定不是解決辦法。「服貿」如果不簽,臺灣經濟會受重創,這是不爭事實,也是反服貿者其實心知肚明,卻有意回避,嘴上不說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振振有詞地強調,只有不簽「服貿」,臺灣經濟才有希望。

也許,反服貿者覺得,簽了「服貿」,引來「中國入侵」,臺灣等於「立即自殺」,「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寧可選擇臺灣經濟慢慢下滑,也不要「中國入侵」。但是,不簽「服貿」,惡化臺灣的國際經濟環境,這不等於是臺灣「慢性自殺」?簽「服貿」,「迎接中國」,是「快死」,廢「服貿」,「拒絕中國」,是「慢死」,「慢死」不也是死?這該是臺灣的出路嗎?

有沒有比「拒絕中國」更好的出路?當然有,那就是應用臺灣對大陸巨大的潛在影響力「影響中國」,讓「中國」變成一個不那麼令人可怕的「正常國家」,臺灣可以接納他 ── 任何有頭腦的人都不能回避這個現實﹕我們必須接納「中國」,因為我們根本無法躲開他。

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進攻是最好的防御」。「反服貿」的「拒絕中國」,不過是「消極防御」而已。惟其是「消極防御」,才會讓臺灣步上「慢性自殺」。但「影響中國」卻是「積極進攻」的「最好防御」。

「影響中國」也是在幫馬英九的「開放」擦屁股。眾所周知,中共的對臺戰略向來是「以商圍政」,而馬英九竟然「唯商是問」,對隨「商」而來的中共政治影響不聞不問,等於全面配合中共的「以商圍政」。馬英九從來不承認他「賣臺」,我相信他主觀上也並不想「賣臺」,但他「唯商是問」的政治盲點,導致的後果,就是對中共隨貨物、資金、人員而來的政治影響力大開臺灣門戶,變成客觀上的「賣臺」。「影響中國」的一個作用,就是控管中共的「以商圍政」。

有人或會說,「影響中國」過程漫長,對解決臺灣眼下的危機緩不濟急。不,恰恰相反。既然「反服貿」的核心訴求是「反中」,既然「反中拒服貿」對臺灣也是「自殺」,解決方案如果是「影響中國」,就與「反服貿」的「反中」訴求有了交集,還另開了一扇免於「拒服貿慢性自殺」的門。而且,從長遠來說,「影響中國」是臺灣唯一「活路」,且惟其「過程漫長」,才需要立即開始這極其重要的大事,這是始自大陸「改革開放」臺灣就應做而未做的事,拖延三十多年了!

「影響中國」,做起來容易嗎?一開始恐怕很難。不談大陸方面是否接受臺灣去「影響」他,光是在臺灣內部,要發動「影響中國」,就障礙重重。

圍繞著「服貿」分成兩派﹕「擁服貿」和「反服貿」。

「擁服貿」者不是懷有「中國情」,對大陸友善,便是與「服貿」有利益糾葛。他們都注重與對岸的「關係」,「影響中國」多少會惹對岸當局不快,這些人一開始多半不會參與「影響中國」,去做得罪對岸的事。

「反服貿」者大多懷有「反中」情意結,排斥大陸,對大陸不甚瞭解,也沒有興趣瞭解。要他們「影響中國」,首先就要他們去學習、瞭解對岸,還必須和對岸的人打交道,他們會本能地討厭做這些事。

而且,「影響中國」向來不是臺灣人思維,現在要把這作為一個國家課題,社會對此會普遍有「疏離感」,也不知道具體怎麼去做。

但不管如何,作為解決「反服貿」危機的「第三條路」,而且我相信是唯一的正確方向,「影響中國」該搬上檯面了。至於具體怎麼做,那是下一步的事,即便沒有現成經驗可參考,臺灣也可像大陸搞「改革開放」那樣,「摸著石頭過河」,摸出一條路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12193475

 回應文章

phdjung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24 15:28
自己在大陆的外企待了17年,待了好几个城市(也在几所大学任教)看到大陆的改变(不是专指经济,而是指人心!)自己的大陆同事以前是关起门来骂共产党,现在是明目张胆的开骂!这些大陆知识分子也是都清楚,台湾的存在就是对大陆当政者的压力,压着他们去改革!大陆当政者明白人也是与日俱增!时代总是在进步的!遗憾的是台湾大部分人不想也不愿真的去了解!另外,怎么感觉台湾反而是固步自封?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03 23:40
歐美洋買辦包括蘇聯顧問在內,都沒能改變中國。中國在政治體制上接受代議制度
或共產主義,或是全盤接受歐美技術、學科、理論等,並不表示歐美洋買辦改變了
中國(大陸)。版主似乎沒讀過史景遷這本著作。《改變中國》時報中譯本〈編輯
說明〉反而聲稱:台灣是「被改變了的中國」。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4-04-04 00:39 回覆:

史景遷的書我沒有讀過,以後有機會要翻一翻。

可是要說「中國」沒被改變,那是不符事實的,海峽兩岸的「中國」,都變了,這是常識。臺灣部分的中國變得比較好,傳統文化保存得多,國民素質也提升很多,最重要的是整個政治體制民主化了。

大陸部分是變差了,體制是外來的共產主義學說的無產階級專政體制,所以我看這就是「外來政權」,是「文化外來政權」(我不會以此稱臺灣),傳統文化破壞很多,全民的道德水準是下降的,不像臺灣,是提升的。

這兩個「中國」,要論哪個更傳統,當然是臺灣,哪個代表未來方向?也是臺灣。

回到原點﹕我不知道史景遷的「改變中國」標準是什麼,究竟要怎麼變,才算是「變」?我喜歡「常識」、「常理」,按常理,可以說,蘇俄共產主義改變了大陸部分、「歐美洋買辦」改變了臺灣部分。

西方的「中學」,有時很敏銳,有獨特處,有時只能當參考。比如,西方學者普遍視中國大陸為「中國」的正統,這就是謬誤。沒錯,在國際法方面,政治上,大陸是「中國」現在的政治正統。但在更「根基」的文化上,臺灣才是「中國」的正統,這就是他們所不懂的。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03 15:29
>>「影響中國」,做起來容易嗎?一開始恐怕很難。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特別專章探討「中國是否一國家」,結論為:中國從無歐美國
家觀,國家之上尚有天下。中國「缺乏階級不像國家,遂永絕進步之機」。史景遷《改
變中國》早已宣告:明末以來洋買辦前往中國的目的:改變中國,從來不曾成功過。
歐美洋買辦耗費漫長的四百年都做不到,靠著台灣地區的偽民主就能影響中共政權,使
之成為歐美型態之「正常國家」?那得耗時多久?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4-04-03 22:06 回覆:

明末以來洋買辦前往中國的目的:改變中國,從來不曾成功過。歐美洋買辦耗費漫長的四百年都做不到」。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蘇俄的共產主義,才短短28年 ---- 中共1921年成立,1949年「建國」---- 就「改變中國」成功了?

你能告訴我道理嗎?

臺灣不停地有人宣揚「臺灣對大陸沒有影響力」,我幾年來聽得多了。難道不明白,這種對待「改變大環境」的消極態度,對自己是最有害的?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03 09:18
【當貪腐私利 》 兩岸民主, 服貿是啥樣?】 資安防火牆 台灣 洞洞開! 中國大陸 層層關!

2014/04/03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4-04-03 22:00 回覆:
感謝!

丫雄
2014/04/02 22:35
現在大陸人已經在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最醜的是台灣人的心」,你lag很久了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4-04-02 23:17 回覆:

OK,那不是重點,我再強調一次,重點是大陸自己的利益﹕正在失去臺灣。你可以把臺灣貶得一錢不值,可是你要不要臺灣?一面要索回臺灣,一面又奚落嘲笑臺灣,臺灣會跟你走嗎?

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酸葡萄」心理?

你要用這種方式去「把妹」,我可以保證,一個都把不到。


庄腳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02 19:38
這些職業學生不可能有這般的膽量與氣魄。 "影響中國" .. 躲到被窩裡發抖還比較快哩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4-04-02 21:20 回覆:
確實,嗆民主政府和嗆專制政府需要不一樣的勇氣。

哈哈笑
2014/04/02 19:30
台式民主大陸人了解後哈哈大笑啊!台灣現在式是一天一天的爛下去啊!不知有何方法影響大陸?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4-04-02 21:18 回覆:

不知道有什麼好得意的,2008年以來大陸苦心孤詣的對臺軟政策,可說全盤失敗,敏銳的外國人說,大陸正在失去臺灣,和我想的一樣,你看不到大陸的失敗,還得意臺灣「一天天爛下去」?

接受讓臺灣來影響你,臺灣人的心,還會靠近你一點,這是大陸「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最後機會。錯過這個機會,要嘛就真的失去臺灣,「和平統一」就別做白日夢了,要嘛就準備打仗,武力收復,那大陸最最不願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