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12/16 10:39:20瀏覽1687|回應7|推薦5 | |
2014.07.25 旺報〈民意〉 離下次總統大選還有一年多,且中間還隔了一個今年底的五都選舉,但輿論早已不斷吹風2016可能「變天」。此風絕非空穴而來,綜觀兩岸三黨,其各自動向已構成國民黨2016總統大選的三大路障。 路障一﹕國民黨╱馬英九民調長期走低 這是來自國民黨自己的障礙。馬政府的民調危機已是痼疾,不必多談。藍營或許仍懷一絲樂觀,希望因中間選民不放心民進黨,國民黨還能再續2012的幸運,靠「兩岸紅利」打贏選戰。但時空環境置換,2012的歷史恐難重演。 路障二﹕民進黨╱泛綠陣營穩固增長 不過數年前,臺灣還有藍綠「六四比」之說,但現在已沒人再談「藍六綠四」。這就是綠營最厲害的地方﹕鐵板一塊、穩固增長。 可以說,民進黨從建黨至今,近30年來,內鬥再烈,對外一直維持著很強凝聚力,從未呈現過像國民黨那樣「泛藍減半」的衰敗跡象。尤其是,「鐵板一塊」還持續「穩固增長」,哪怕在「最低潮」的2008年。那一年,陳水扁貪腐醜聞讓民進黨狂輸於國民黨,但41.55%的得票率,竟然還高於2000年民進黨最為意氣風發時的39.30%!到2010年的五都選舉,民進黨得票49.87%,國民黨44.54%,泛綠已經大於泛藍! 雖然地方性質的五都選舉已顯示民進黨穩穩超越了國民黨,但2012年馬英九靠「兩岸紅利」贏取蔡英文,得票是51.60% vs 45.63%。即便計入宋楚瑜的2.77%,泛藍 vs 泛綠是54.37% vs 45.63%,接近五四:四六 ──「藍六綠四」沒了。 況且,從2008年的41.55%到2012年的45.63%,短短4年,民進黨竟然「穩固增長」了4.08%,平均每年增長超過1%! 按不甚精確的估算(五都≠全臺灣),2012總統大選民進黨比2010五都選舉短缺的4.24%選票,輿論普遍相信,是偏綠中間選民怕兩岸關係動蕩,轉投給了國民黨。此說如成立,則民進黨的45.63%得票豈不表明,將近一半的臺灣選民,其實根本不在乎「兩岸關係動蕩」?這事實不令人驚怵? 要點是,綠營是「穩固增長」的,到2016年,這「根本不在乎兩岸關係動蕩」的「鐵板一塊」綠選民,會從2012年的45.63%,增長到多少? 更何況,目前中共對民進黨的懷柔政策,事實上正在幫助民進黨選贏2016? 路障三﹕共產黨「懷柔」政策反面刃 中共對臺政策日益重視「寄希望於臺灣人民」,這本來是進步,以此時代背景說中共也是國民黨阻力,不合常理,但事實正是如此。 正是曾幾時何,中共對民進黨也採取了新的「懷柔」態度,這無疑給人一種感覺﹕即便民進黨掌權,中共也會為追求「和平發展」設法與之相處,兩岸關係不會動蕩。蔡英文日前受訪即流露此看法,這是中共對臺「向南、向下」、「三中一青」新政的「副作用」。 盡管中共一再警告,民進黨不棄臺獨,不會與之有「黨際交流」,但你有政策,我有對策,目前的民進黨,豈不就是「兩手策略」?一方面從重量級的謝長廷、陳菊、賴清德乃至黨主席蔡英文都對中共擺出柔軟姿態,另一方面,事關臺獨黨綱的「轉型」又遲遲沒有進展,「凍獨」提案前幾日才「被凍」,以此牢牢守住綠營龐大的基本盤(>2012年的45.63%)。前不久的「太陽花」學運顯示,這些年來中共的「讓利」軟政策對國民黨其實是減分,民進黨的基本盤不但絲毫未損,還繼續「穩固增長」,搖擺的「偏綠中間選民」多半會「回歸」,迄今為止,在拉扯藍綠版塊的民共博奕中,實質得分的,難道不是民進黨? 中共怎麼辦?收回「懷柔」,恢復強硬,以阻止「偏綠中間選民」投機?如是,2008年至今的軟姿態努力,豈非前功盡棄,白忙一場?中共現在已經面臨新困境﹕過去「硬」,是助選民進黨,現在「軟」了,依然如此,「讓利」仿佛是反面刃,未傷敵手,反誤盟友。 以上種種「趨勢」,最後再用數字來呈現﹕ 如果民進黨再「穩固增長」2%,4.24%的「偏綠中間選民」因中共「善待」民進黨回歸3%,以2012的45.63%為基礎,+2%+3%=50.63%,民進黨過半。 從國民黨「狂勝」民進黨的2008當年開始,藍營就在地方選舉中呈現「泛藍減半」。這些年來,藍營士氣益發萎靡,如果「泛藍減半」也出現在總統大選中,有1%選擇不投票(已聽到如此風聲),國民黨的得票就是﹕100%-(民進黨的)50.63%-1%=48.37。 以上估算尚屬保守,國民黨,懸啊!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