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2 16:13:57瀏覽3058|回應8|推薦7 | |
2013.11.07 旺報(刊出時有所刪減) 反「服貿」聲勢大於反「ECFA」是毋庸質疑的。當初反「ECFA」的,僅僅是綠營,藍營從政府、民意代表、名嘴,到產業各界,幾乎是「傾巢出動」為「ECFA」護航。但今天的「服貿」,豈止綠營照反不誤,連藍營內部也雜音不斷。 有一點可以肯定﹕所有反「ECFA」的人都反「服貿」,反對理由實質上一樣。因此,有必要先釐清一個被藍營長期錯讀的要點﹕綠營究竟為什麼反「ECFA」(和「服貿」)? 按藍營理解,似乎是綠營不懂得「ECFA」在經濟上對臺灣的好處,所以藍營幾乎只從經濟角度宣傳「ECFA」,反復強調,簽了 「ECFA」有什麼經濟意義,不簽,臺灣又會如何被「邊緣化」,壞處有多少。今天推「服貿」,藍營依然如此。 然而,這完全是對綠營的錯估,理由有二﹕首先,綠營一貫反對藍營「傾中賣臺」,這也是他們貼給「ECFA」的標簽之一。「ECFA」會使臺灣更靠向「中國」,綠營當然萬難接受;其次,綠營向來有一思維﹕「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即,只要支持阿扁搞臺獨,即便經濟垮了餓肚子,也在所不惜。綜合這兩點即可知,綠營真正的反「ECFA」(以及反「服貿」)理由,絕非經濟,而是政治﹕反對兩岸因簽定「ECFA」而更融合。因此,藍營批評綠營「鎖國」,也是錯的,綠營並不「鎖國」,只是「反中」。 至於當初的「ECFA」支持者今天為何反「服貿」,原因之一是因為「服貿」和「ECFA」有個重大差別,讓很多人下意識直覺難以接受﹕向大陸打開臺灣大門,「ECFA」進來的,是大陸商品,服貿進來的,是長住的大陸商人。「商人」和「商品」,差別後果巨大。 一、在過去,可說只有臺商到大陸做生意,大陸人來臺長住經商的幾乎沒有。大陸的經商環境充滿「潛規則」,臺商經常被坑,即便是和大陸官方關係良好的大企業也難逃此運,如「太平洋百貨」在成都、「神旺」在上海,對此,臺商常常只能啞巴吃黃連,抹抹嘴認了。但現在如果「陸商」能像臺商大批登陸那樣地成群來台,會立即凸顯兩岸經商環境的差異﹕陸商能在臺灣享受遠比大陸公正的經商待遇,但臺商在大陸還得繼續忍受「潛規則」。這種不公平差異,臺灣人還能處之泰然嗎? 二、其實,過去多年也一直有相當數量的大陸人持續來臺,但她們主要是「陸配」,是弱勢一族,到臺灣就像是小雨珠滴入大池塘,對臺灣社會幾乎沒有影響,故臺灣人對「陸配」的存在並不很介意。但隨「服貿」而來的,會是有錢有勢有能力的大陸「老闆」,臺灣人會成為他們的雇員、手下,「在自己土地上看大陸人臉色行事」,這對臺灣人的自尊,會形成何種微妙的不適感? 三、這會是最嚴重情況,臺灣社會必須為其的可能出現未雨綢繆﹕某些大陸老闆在臺灣享受相對公正的經商環境也罷了,就怕他們還有意無意地帶來大陸的「潛規則」,「文化污染」臺灣。這絕非杞人憂天,這種「文化污染」事例,已經出現在大陸移民眾多的溫哥華。 在溫哥華,對華人新移民來說,考一張牌照,成為一名房地產仲介,服務同是新移民的華人客戶,是最易進入和立足的創業╱就業行業之一。因此,最初在八○年代,隨著眾多香港移民到來,出現了香港人的房地產仲介,而後是九○年代的臺灣移民潮,出現了臺灣人仲介。無論是香港人,還是臺灣人,從仲介到客戶,都很好遵守了加拿大行之多年的房地產買賣佣金制度。但大陸新移民大批到來後,短短數年,已將這個佣金制度破壞殆盡,而且當局無從管制,因為一切都在暗中進行,根本抓不到違法者,無論是仲介還是客戶。 加拿大對華人是異文異種,很多領域是華人進不去的,所以大陸「潛規則」的「文化污染」,還算程度有限。但在同文同種的臺灣,如果沒有預作防範,就算是少數大陸人不規矩,「向善如登高,作惡似滑坡」,這種「文化污染」可能會像瘟疫般蔓延,如果達到溫哥華房地產業的程度,臺灣經過幾十年才辛苦建立起來的相對清明、公正、溫馨、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會面臨嚴重威脅,這會是臺灣的「文化災難」,一如「蘋果」毒化了臺灣的媒體環境,只是後果之糟,遠超「蘋果」。 因此,太多的臺灣人,即便缺乏以上一條條清晰的認識,但在潛意識裡,他們能直覺隱藏在「服貿」背後的巨大「文化陰影」,因而起身反對,盡管他們列出的反對理由,仍然是經濟的。 力推「服貿」的國民黨政府,認識和思考應付過以上問題嗎? ------------- 另外,請參考「藍綠在捉什麼ECFA迷藏」。從ECFA到「服貿」,不理解國民黨和藍營為什麼總是在迴避這兩個議題的文化和政治面,這民間反對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