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看待美國對臺軍售
2010/09/25 14:41:28瀏覽1572|回應35|推薦6

臺灣看透透10-14                                                                                                                   10.08.25環球華報

美國「對臺軍售」,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是臺灣「向美軍購」。同一件事,兩種說法,有差異嗎?有,「對臺軍售」,是暗示美國要賣武器給臺灣,美國主動;「向美軍購」,則是臺灣要向美國買武器,臺灣主動。

這兩個說法,哪個接近事實?當然是「向美軍購」。原因很簡單,臺美武器買賣的關鍵,是臺灣的態度。臺灣如果不要美國武器,美國恐怕連一顆子彈也推銷不進來。還記得不久前的「美牛事件」嗎?馬政府根據臺灣衛生署的專業判斷,認定擴大美國牛肉進口是安全的,為此,經過漫長談判,和美國談妥了新的美牛進口協議。哪知消息公布後民意猛烈反彈,立法院緊急修改法律,使得某些美國牛肉「依法」不得進口,馬政府對此毫無辦法,只有違反國際慣例,撕毀已談妥的美牛進口協議。「美牛事件」清楚告訴我們,臺灣如不想要,美國就賣不進來。

「向美軍購」不但加重臺灣的財力負擔,而且促使兩岸軍備競賽升級,絕非好事,但它在臺灣有廣泛的民意支持。由臺灣「 深藍」文人高希均主持的 《遠見》雜誌今年五月中曾做過一次民調,顯示有高達 53 % 的民意贊成軍購,反對的只有 30.6 %, 高希均自己也寫道﹕「儘管兩岸關係改善,較一年前贊成購買武器者,反增五個百分點。這顯示:即使維持現狀,民眾認為仍要以武力做後盾」。

因此,如果完全無視臺灣的「買方需求」,只單方面責備美國「軍售」,這或者是對事實認識不清,判斷有差,自己誤導自己,或者是偏攻一方,「罰娼不罰嫖」,「別有用心」地製造某種氛圍,兩者都欠客觀公正。

臺灣原先的軍購渠道比較多元,法國、德國、荷蘭等國都曾是臺灣的武器供應國。為了杜絕臺灣軍購,中共以經濟、外交的手段向這些國家施壓,這一招對這些「小國」頗有成效,他們紛紛中止了和臺灣的武器交易。但這種方法不是從問題的源頭臺灣著手,治標不治本,遇到實力強大的美國不買賬,中共再施壓也不管用。這些年來,雖然並非臺灣想買的武器美國都會賣,但美國認定該賣的,他就賣,中共只能乾瞪眼,這情形持續至今,說明中共對中止臺灣軍購該換新思路,這就是按照「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正確方針,從問題的「源頭」臺灣著手,讓臺灣「戒軍購」。

如果要追究臺灣的「軍購動機」,則層層因果關係,無法窮盡﹕臺灣要軍購,是因為大陸沒有放棄武力犯臺;大陸不棄武,是因為要防範臺獨;臺獨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這種追究沒有意義。但大陸可以做一件事來降低兩岸軍備競賽﹕將「武力統一」和「武力防獨」分開,明確宣布﹕「統一只用和平方式」,「武力只是防範臺獨」。簽署 ECFA ,說明大陸對和平統一更有信心、決心、耐心,國際社會也無保留全面肯定北京解決兩岸問題的「 ECFA 模式」,等於樂見大陸「 ECFA 模式」的「和平統一」,當前兩岸互動中的美國因素已幾乎消失,且美國樂意如此消失。這一切表明,和平統一不但應該,而且大有可為,既然如此,何不順勢宣布「統一只用和平方式」?如此宣布,會更和緩兩岸關係,取悅臺灣民意,壓縮臺獨空間,對「臺灣軍購」則是「釜底抽薪」,因為「武力統一」和「武力防獨」所需的軍力相差極巨﹕「武力統一」需要能佔領、控制全臺灣的綜合軍力,「武力防獨」只需能「重創」臺灣的短中程導彈即可。宣示「統一只用和平方式」,可大幅減少兩岸雙方的國防需求,臺灣自然不必「軍購」。

實踐證明,「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 ECFA 模式」,符合「普世價值」,臺灣人民易於接受,國際社會歡迎,是解決兩岸分歧的最好方法。只要中共對臺灣政策持續深化「 ECFA 精神」,「臺灣軍購」也會有符合兩岸人民利益的結局。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4443699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把問題看得太單純了
2010/09/26 09:21

臺灣能不能獨立,只取決於老共的態度,和美國無關。老共如果同意臺灣獨立,美國還會反對嗎?何必高估美國的因素?

呵呵,你這意思跟我所說的有何不同?

在大陸,廣大民意要做,老共偏不做,廣大民意不要做,老共偏在做的事,多著呢。民意在大陸的份量,你也高估了。

中國百年來遭受的民族屈辱,任何北京高層都不能在民族尊嚴上有所退讓,一旦老共不能堅持反台獨立場,他的統治基礎必將崩潰。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所有的買賣都遵循一個道理﹕先有需求,再有供應
2010/09/26 08:44
現代的經濟可不是這樣,你沒有需求,廠商會創造你的需求,這就是廣告的作用。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desertfox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幾點疑問
2010/09/26 08:20
我曾經戲說:如果北京政府的武力只是一種威懾,台灣所構築的防禦設施也只是一種擺設。
-----------------------------------------------------------------------------------------------------------------
北京大爺這句話說的好; 其實台灣的軍購也就是買個安心罷了, 另外老美同意軍售也可算是台灣領導人政績中的一項軍購也只具有心理和政治上的意義. 因為如果真的動起武來, 我個人的判斷是七十二小時內, 台灣就玩完了. 理由很簡單, 現今台灣的軍隊如果明知奮戰也是白送命, 那是不會下死命硬拼的.  冷戰時期, 因為台灣體制和社會氣氛的關係, 在面對中共的威脅時, 那還多少是扭成一 股的, 而現在的台灣內部則是一盤散沙.

至於旅人所說的軍購是付保護費, 這點離事實太遠. 從各方面看, 老美絕無可能介入兩岸的戰爭. 因為如同大多數的國家, 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兩岸如果爆發戰爭, 那是中國內部的事. 美國出兵於法無據, 國會很難通過, 美國的老百姓也不會同意他們的子弟為台灣人賣命; 到底中共不會在出兵台灣之前先派人到美國, 把他們的國會大廈炸掉吧! 再說你那點保護費; 扣掉軍品的實際價值後所剩無幾, 買不動老美為你賣命. 老美的命可是很值錢的.  我算過, 一個在伊拉克重殘的美國士兵, 政府照顧他至死為止, 最少要花費三百八十五萬美金. 美國打兩個二三流國家都打的快當褲子了, 跟中共開戰? 那會是個什麼樣的算盤?

再講得難聽一點; 美國賣給台灣的武器從來都不是精品. 為什麼? 那當然是對你台灣沒信心嘛, 怕一仗下來, 她那些精密武器都讓老共撿洋落了. 軍售都這樣精打細算, 連你吃敗仗都算準了, 那她還肯真的為你打仗?

在再下來講體制的問題; 我總覺得太多人在唱高調了, 很不切合實際. 台灣小小的地方, 半個世紀下來, 沒有經過什麼動亂才走上目前勉強湊合的民主制度. 但是這近二十年來的吵吵鬧鬧, 卻把台灣從四小龍之首弄到吊車尾; 這種民主制度的代價委實太高. 偏偏台灣人又自我感覺良好, 敝帚不自珍, 一個勁的鼓吹大陸的民主化 (像龍應台老師近年的志趣). 試問台灣式的民主如果發生在大陸, 那會是什麼個景像? 不必想, 結果只能是天下大亂.

不錯, 大陸是應該有適當的體制改革, 但必須小心翼翼的去做. 因為那個地方太大, 對內對外問題都很複雜. 而最關鍵的是; 我認為大陸在目前還沒有講民主的資格. 不客氣的說就是兩點; 一是公民的素質還不夠, 也就是說大陸人法治的觀念不夠普遍, 而守法卻是民主的唯一 基礎 (其實台灣到目前, 也還存在這個問題) 第二, 大陸還不夠富有; 而人只有在對物質生活有安全感的時候, 才會去考慮其它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大陸有他自己的路要走, 至於怎麼走, 他們人才多, 總會想出辦法的; 我們就不必去瞎操心了.

最後一個問題想請教大家; 如果有一天中美因為利益衝突打了起來, 台灣何以自處? 我覺得這才次是大家(台灣人)必須深思的問題; 因為那個決定的份量之重, 會影響台灣的終極命運.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
2010/09/26 02:08
To:國政論2005
你的解決方法是什麼?一戰難免?
>>>>>不错,按照目前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合流趋势,两岸一战的确难免,尽管我本人并不喜欢战争。

理论创新来证明统一是正确的?这个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不可行,因为你忽略了媒体的操控力量。也许有人会说,民主社会没有媒体操控,只有专制社会才有那样的事情。假如真的有人这样认为,我就会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朋友,你还太嫩!当我在80年代初期研究美国的媒体与政治的时候,台湾还没有领导人普选呢,也许你还没有出生呢!哈哈。”
当然,谦虚是美德。我不应该那样狂妄的,先自我批评一下!

就算有创新理论,也得有传播的渠道,还得有解读的渠道。当媒体几乎被主张台独的人控制的时候,就算孙悟空再世,也没有办法扭转多数民众渐渐偏向台独的趋势。为什么?媒体就是信息的渠道,而人是需要信息才能做出判断的。

大家都是明白人,这方面估计无需在下赘述啦。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9/26 00:00

忘了註,前面的新聞引句在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24/4/2dn48.html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0-09-26 00:23 回覆:
謝謝,很好。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註一下
2010/09/25 22:53

恰巧旅人.C 先生的新文也提及未來統,一并貼過去請教,那邊白底黑字,看清楚的。。

http://blog.udn.com/tripc/4444199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0-09-26 00:19 回覆:

讀了他的文章,對大陸、臺灣和日本經濟關係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政治方面很不認同。

我首先很不以為然為什麼統派幾乎都是反美的?像我這樣不反美的統派為什麼這麼少?

其次,我認為他們根本不懂美國。我舉個例子﹕慈濟。同樣是「做好事」,慈濟在美國加拿大毫無障礙,自由自在,而且「主流社會」非常感謝慈濟,給予慈濟很高的榮譽。在大陸呢?處處受阻,困難重重,四川大地震後,慈濟在上海要舉辦一個籌款晚會,還受到「打壓」﹕只能在臺灣人的圈子裡,不能邀請本地人。

當然我不否認,站在中共的角度,他們對慈濟已經夠好了,慈濟是大陸唯一批准成立、掛牌的國外慈善基金會,而且中共高層對慈濟評價很高,官員個人對慈濟也都非常尊敬。

區別在哪裡?首先就是在體制。慈濟在大陸受到的「打壓」,幾乎全是「體制打壓」,這在美國加拿大是根本沒有的,其次才是被文化因素影響的個人行事風格。

叫他自己分別和美國以及中共的官員打交道試試看,哪個容易。

哪怕是大陸人,只要在海外待得夠久,習慣了西方的作風,和大陸人打交道也常常叫苦連天,當然他們不會認為大陸人的行事風格進步、西方人的落後。

無論是體制,還是文化的「文明程度」,大陸都比臺灣落後,比西方更落後。我有個健康的比喻﹕臺灣是正常人,大陸是病人,西方是運動員(健康狀態優於正常人)。

當然我不認為臺灣因此就可對大陸存有優越感,正相反,臺灣應該像慈濟人那樣,發揚「大愛」,以謙卑、尊重和感恩的態度,去幫助「病人」康復。這是臺灣對大陸應該持有的態度之一,也是我想像的「不要總是以為統一就是被中共統一,為什麼不能是臺灣影響大陸」,不要總想著 ECFA 佔大陸便宜。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字淡了
2010/09/25 21:59

「對話比對抗好,夥伴比對手好,互信比猜忌好」

( 以後的淡字該看到吧?不知為什麽以上句子覆印之後,所有字都淡了。)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0-09-25 23:41 回覆:

光標(highlight)後就可以看到了。

對話比對抗好,夥伴比對手好,互信比猜忌好」,有此想法,就是進步。當然到現在為止,他的進步還是遠遠不夠的,臺灣不肯和他統一,是他進步不夠的最好標誌。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討論點
2010/09/25 21:52
這裡,對國政論先生和旅人.C先生,有兩點想討論的地方:

1. 對於兩岸軍備的需要,固然為國防。大陸若對臺灣承諾和平不動武,可不可以從這角度看:大陸在盡全力穩定邁進現代化,企望在世界有自信自豪和位置,臺灣可不必怎樣懷疑他對承諾的誠信。近日温家寶先生認為的中美關係在"「對話比對抗好,夥伴比對手好,互信比猜忌好」"又謂大陸須更前進改革:「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同時,也要推進與搞好政治體制改革,只有這樣,經濟體制改革才能最終成功,現代化建設才能持續發展。這裡」(在聯大的發言)。可見大陸高層對於未來穩健的熱切。

2. 武備軍購上,弱者只有聽強者的份,別無選擇。但是假定臺灣傾向統一,這態勢又可能有不同了吧?不過,好像此岸的民衆尚有一個對大陸的顧慮:他的政權與經濟發展可能有杆格,即是經濟在一定程度內自由,但政治不隨自由經濟體系的運作齊步現代化,便無從估計他的穩定度,涉連社會的穩定度亦是。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0-09-25 23:38 回覆:

我想,中共的盤算是很清楚的﹕用經濟實力和軍事威脅(但盡量避免打仗)貫徹我的遊戲規則。

但全世界對中共未來的遊戲規則走向都是有疑慮的。這裡的根本要點是中共的專制體制。臺灣對中共的疑慮和全世界一樣,即便所謂的「統派」也是如此。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
2010/09/25 21:16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网友说得比较中肯、有理!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9/25 16:49
老共哪一天真的想不開實施西式選舉制度時,就是急統的那一天到來。
為了長照永續經營
請多多吸菸做公益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0-09-25 23:32 回覆:

這是,兩岸也許會立即統一。兩德統一就是如此。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