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5 14:41:28瀏覽1568|回應35|推薦6 | |
臺灣看透透10-14 10.08.25環球華報 美國「對臺軍售」,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是臺灣「向美軍購」。同一件事,兩種說法,有差異嗎?有,「對臺軍售」,是暗示美國要賣武器給臺灣,美國主動;「向美軍購」,則是臺灣要向美國買武器,臺灣主動。 這兩個說法,哪個接近事實?當然是「向美軍購」。原因很簡單,臺美武器買賣的關鍵,是臺灣的態度。臺灣如果不要美國武器,美國恐怕連一顆子彈也推銷不進來。還記得不久前的「美牛事件」嗎?馬政府根據臺灣衛生署的專業判斷,認定擴大美國牛肉進口是安全的,為此,經過漫長談判,和美國談妥了新的美牛進口協議。哪知消息公布後民意猛烈反彈,立法院緊急修改法律,使得某些美國牛肉「依法」不得進口,馬政府對此毫無辦法,只有違反國際慣例,撕毀已談妥的美牛進口協議。「美牛事件」清楚告訴我們,臺灣如不想要,美國就賣不進來。 「向美軍購」不但加重臺灣的財力負擔,而且促使兩岸軍備競賽升級,絕非好事,但它在臺灣有廣泛的民意支持。由臺灣「 深藍」文人高希均主持的 《遠見》雜誌今年五月中曾做過一次民調,顯示有高達 53 % 的民意贊成軍購,反對的只有 30.6 %, 高希均自己也寫道﹕「儘管兩岸關係改善,較一年前贊成購買武器者,反增五個百分點。這顯示:即使維持現狀,民眾認為仍要以武力做後盾」。 因此,如果完全無視臺灣的「買方需求」,只單方面責備美國「軍售」,這或者是對事實認識不清,判斷有差,自己誤導自己,或者是偏攻一方,「罰娼不罰嫖」,「別有用心」地製造某種氛圍,兩者都欠客觀公正。 臺灣原先的軍購渠道比較多元,法國、德國、荷蘭等國都曾是臺灣的武器供應國。為了杜絕臺灣軍購,中共以經濟、外交的手段向這些國家施壓,這一招對這些「小國」頗有成效,他們紛紛中止了和臺灣的武器交易。但這種方法不是從問題的源頭臺灣著手,治標不治本,遇到實力強大的美國不買賬,中共再施壓也不管用。這些年來,雖然並非臺灣想買的武器美國都會賣,但美國認定該賣的,他就賣,中共只能乾瞪眼,這情形持續至今,說明中共對中止臺灣軍購該換新思路,這就是按照「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正確方針,從問題的「源頭」臺灣著手,讓臺灣「戒軍購」。 如果要追究臺灣的「軍購動機」,則層層因果關係,無法窮盡﹕臺灣要軍購,是因為大陸沒有放棄武力犯臺;大陸不棄武,是因為要防範臺獨;臺獨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這種追究沒有意義。但大陸可以做一件事來降低兩岸軍備競賽﹕將「武力統一」和「武力防獨」分開,明確宣布﹕「統一只用和平方式」,「武力只是防範臺獨」。簽署 ECFA ,說明大陸對和平統一更有信心、決心、耐心,國際社會也無保留全面肯定北京解決兩岸問題的「 ECFA 模式」,等於樂見大陸「 ECFA 模式」的「和平統一」,當前兩岸互動中的美國因素已幾乎消失,且美國樂意如此消失。這一切表明,和平統一不但應該,而且大有可為,既然如此,何不順勢宣布「統一只用和平方式」?如此宣布,會更和緩兩岸關係,取悅臺灣民意,壓縮臺獨空間,對「臺灣軍購」則是「釜底抽薪」,因為「武力統一」和「武力防獨」所需的軍力相差極巨﹕「武力統一」需要能佔領、控制全臺灣的綜合軍力,「武力防獨」只需能「重創」臺灣的短中程導彈即可。宣示「統一只用和平方式」,可大幅減少兩岸雙方的國防需求,臺灣自然不必「軍購」。 實踐證明,「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 ECFA 模式」,符合「普世價值」,臺灣人民易於接受,國際社會歡迎,是解決兩岸分歧的最好方法。只要中共對臺灣政策持續深化「 ECFA 精神」,「臺灣軍購」也會有符合兩岸人民利益的結局。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