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5 13:16:37瀏覽2162|回應11|推薦10 | |
2014.05.08 旺報 前不久發生的大規模「反服貿」學運,其實質是「反中」,是「拒絕中國」,但這肯定不是解決辦法。「服貿」如果不簽,臺灣經濟會受創,這是不爭事實,也是反服貿者心知肚明卻嘴上不說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振振有詞地強調,只有不簽「服貿」,臺灣經濟才有希望。 也許,反服貿者覺得,簽了「服貿」,引來「中國入侵」,臺灣等於「立即自殺」,「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寧可選擇臺灣經濟慢慢下滑,也不要「中國入侵」。但是,不簽「服貿」,惡化臺灣的國際經濟環境,這不等於臺灣「慢性自殺」?「簽服貿迎中國」,是「快死」,「廢服貿拒中國」,是「慢死」,「慢死」不也是死?這該是臺灣的出路嗎? 有沒有比「拒絕中國」更好出路?當然有,那就是一邊與對岸交往(簽「服貿」、「貨貿」……),一邊運用臺灣對大陸巨大的潛在影響力「影響中國」,讓對岸變得可親可愛。這是臺灣必須認清的現實﹕面對「中國」,我們無法躲開他,不能消滅他,只能影響改變,繼而接納他。 俗話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御」。「反服貿」的「拒絕中國」,是下策的「消極防御」,只會讓臺灣步上「慢性自殺」,「影響中國」才是「積極進攻」的「最好防御」,給臺灣帶來生機。 有人或會說,「影響中國」過程漫長,對解決臺灣眼下的危機緩不濟急。不,恰恰相反。既然「反服貿」的核心訴求是「反中」,對臺灣不啻是「慢性自殺」,解決方案如果是「影響中國」,就與「反服貿」的「反中」訴求有了交集,還另開一扇免於「反中自殺」的大門。捨此,恐終將無法化解「反服貿」者的心結。而且,長遠來看,「影響中國」是臺灣唯一「活路」,且惟其「過程漫長」,才需立即開始,這是始自大陸「改革開放」臺灣就應做而未做的事,拖延三十多年了! 「影響中國」,做起來容易嗎?一開始恐怕會有困難。 臺灣圍繞著「服貿」分成兩派﹕「反服貿」和「擁服貿」。 「反服貿」者大多懷有「反中」情意結,排斥大陸,對大陸不甚瞭解,也沒有興趣瞭解。要他們「影響中國」,首先就要他們去學習、瞭解對岸,還必須和對方直接打交道,他們會本能抗拒做這些事。 而且,「影響中國」從未成為臺灣社會共識,現在要這麼做,很多人會有「疏離感」,也不知道具體怎麼去做。 「擁服貿」有人「中國情」深厚,有人與「服貿」有利益糾葛,他們或注重與對岸的「關係」,不願做可能惹對岸不快的事,或懷疑臺灣還有否資格「影響中國」。但這些應該都是誤思。臺灣的「經典」雜誌曾報道過臺灣人在對岸做公益,幫助他們恢復「仁義禮智」等的「傳統價值」,甚至協助地方政府成立民間團體;「愛與和平基金會」致力對岸的民主事業,這些都是「影響中國」的好例子。這種努力,不該僅僅是臺灣民間個別人、個別團體的行為,而應該是政府兩岸政策的重要一環 ── 將對岸充分肯定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背後的臺灣人文價值注入對岸的「中國夢」。 「反服貿」危機清楚揭示,臺灣過去忽略的「影響中國」,該登上舞台了。具體怎麼做,如果沒有現成經驗可參考,臺灣可以像大陸「改革開放」那樣,「摸著石頭過河」,摸出一條「影響中國」的路來。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