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09 03:13:48瀏覽3252|回應4|推薦9 | |
台灣的政治活動,幾乎變成全民運動;看多少人揮灑淚水,多少兄弟姐妹反目成仇。但,你真的懂台灣的政治在吵什麼嗎?你真的知道自己捍衛的是什麼嗎?
我們這裡先不講什麼極端的主觀判斷:什麼出賣國家,什麼自取滅亡,這裡就盡量以冷靜,客觀的角度(先強調:盡量,反正以過去的經驗來說,都還是藍不疼綠不愛的論點),來解釋藍綠橘白到底在吵什麼,還有立法院到底在鬼打牆什麼。
首先,就是倍受爭議的中華民國到底是什麼?是不是虛無的?是不是自爽又沒理由的?這裡就先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講:
“緊接著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發生了內戰,原本由國民黨主持的中華民國政府戰敗,退守至台灣,而戰勝的反抗軍也就是中國共產黨追擊至金門馬祖,中華民國國軍於823戰役中成功防守,兩岸也就維持各有一個政權至今。”
沒錯,最直白的事件就是這樣:不說什麼複雜的農民起義,什麼台灣歸屬論,什麼正義與邪惡,或是什麼炮戰是中共內鬥的轉移焦點等,簡單來說就是這麼簡單。
以此為基礎再建構下去,很簡單就可以了解一個客觀看法:由於兩邊未真正分出勝負,【邏輯上】都是對等的實體政權;由於是中國內戰未分勝負的兩個政權,所以基本上目前還沒有大幅度的變動下,國際上都會認為是中國內務--注意,這裡所說的中國內務並非中國共產黨的內務,而是中國這個內戰地點的兩個實體政權的事務。
到此為止是否有跟你想像的基本認知不太一樣?或是還是一樣?沒有關係,接下來才是台灣政爭的關鍵。 競爭一個位置的兩個單位,首先要做的是什麼?當然是聲明自己才是正宗、創始老店,對面那家是仿冒品,我才是本家。所以雙方不斷的否定對方的正統性,強調我方的正當性,一直到近期,都還是雙方民眾主觀認知的主軸。但畢竟中華民國未佔有絕大多數的中國地方是事實,也因此1970年中華民國政府遭受這種抽象嘴砲戰的第一個挫敗,也就是聯合國接受中共政權以中國明義加入,理由正是中華民國政權已經無法全權代表"中國"地方人民。
本來台灣在國民黨有絕對政治強勢的狀況下,在客觀的分裂狀況下把爭正統視為唯一的選項也是正常的,但台灣也經過了相對的歷史、事件與演變,人文也跟著改變,接著台灣人另一種想法逐漸抬頭,就是:我為什麼要去爭這種擺明搶不贏又跟我沒關係的正統權?那又跟我,跟台灣人又沒關係。於是,台獨思想逐漸萌芽。
但這時,先不說主觀上的認同與目標,而客觀上的情勢也完全改變。原本讓中華民國政府的國民黨憤憤不平的搶走正統、甚至還想用內戰狀況搶回的狀況,在競爭者中共站穩中國大陸的執政腳步後,變成更不可能;相反的,公認的內戰分裂狀況變成對中共政權更有利的因子,也就是一個國土下未分勝負的狀態,讓已經占絕大優勢的中共政權更可能明正言順的獲得台灣。 但時光變遷,一是戰爭手段已經逐漸被視為最後才能運作的方式,第二台灣兵力的集中與戰後的協議,讓台灣依然有若干防守能力,讓武力分出最後勝負的選項被挪後。同時,台灣的台獨思想也開始成為主流的思想之一,但客觀的情勢已經幾乎無法讓"脫出勝負"成為一個合理的選項。
而接下來就是發展到現在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思想,基本上與原本的目標已經完全不同。首先,簡單來說,國民黨主張的,也就是心情與客觀上的期待:無論如何,我們現在是國際公認的內戰分裂延續的狀態,既然奪回中國地方無望,那就強調出內戰以來的事實,也就是我們至少,是兩個對等的實質政權,在不動武為主軸的狀況下,也就是維持現狀與中華民國的意義。在若干情況允許下,甚至還可以吃點"同民族政權"的豆腐,也就是享有經商優惠,與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敵人關係也是一種關係,甚至可以做為中華民國政權的臍帶。
相反的,對民進黨來說,既然中國內戰已經是種公認的歷史,而唯一的目標也就是獨立因此被阻礙的話,釜底抽薪的方式就是想辦法證明這些歷史與台灣無關。包含台灣未定論、民族關係與歷史,都試圖找出能直接切斷與中國關係的樞紐,以能達到最終目的:台灣獨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台灣未定論,簡單來說就是日本戰敗要吐出來的占領地,並未指明台灣是還給中國的政權(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以此推論台灣本來自戰後就是獨立的。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只有據此假設,國民黨退守台灣才會變成占領台灣,而隨之而來的政府整體:中華民國則成為外來政權,而台灣本來就自日本退出享有沒人管的主權。反過來說,只要確立國民黨是外來侵略政權,這個假設才會成立,所以現在綠對藍、對老榮民等的攻擊,主要就是以此為邏輯的政治目的。
另一方面,中共政權卻還無法將目光自這場"棋盤上的勝負"移開,無論是兩岸交流文件自稱"大陸地區"與稱我為"台灣地區"、還是國際上持續在邦交國與國際聯盟對中華民國政權產生的競爭意識,再再顯示中共的主要目光還是在"爭奪正統"的階段,這種時空目標上的主觀差異,讓紅綠意志不斷的雞同鴨講:紅的還在專心搶標,綠的認為這就是封殺,藍的早已習慣棋盤上的挫敗卻不知人民暈頭轉向。 平心而論,先不論是非與歷史因緣,現在國民黨進行的是當下符合客觀現實的一個合理模式,而民進黨所求的是一個理想的目標模式。這兩個因果,就造成更主觀的運作狀態:藍似是猥瑣謹慎、其實是實際而夾縫求利的正常思考,綠煽情而衝動,因其目的並非現在國際客觀的主流,所以更需主觀達成民眾的思考認同。
以上的兩個特色,基本上本就為其目標與形式必然的功能性風格偏向,但既為風格,就會成為所有事情的形式邏輯與依據。藍營是基於現實考量的必然選項,所以會給人冷淡而不近人情,只會照必然的步伐,也就是官僚的氣息;綠營重點在追求還未完成的目標,所以必然會需要狂熱與衝動,也就是宗教式的信仰:這些都是根據其需求必然造成的狀態。
而人民,其實可以不被這些終極目標所迷惑。看遠的,你可以從台灣未來必然的走向,而擇其優的去走;看近的,你可以看哪些政治家是真才實幹,憂國憂民,我想,這樣一個對台灣人民盡力的心意,並不會因為終極藍綠,而有所差異。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