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專業不專業,還是企業不企業?論台灣的專業環境
2016/02/18 10:02:16瀏覽1047|回應0|推薦5

常常看到FB的文章在抱怨,不是抱怨台灣的專業環境不夠好,老闆要求太多;不然就是台灣專業人才的不自愛,或是不夠積極主動云云,此類爭辯,永無休止,當然也不會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但如果以歐美現況,還是能看出端倪。

由於福祿猴事件,最近最常拿來比較的就是美學與設計相關的專業:老闆對設計的要求太多,而設計對自己的要求太少就是最常有的爭議:但其實,兩者的認知都有落差。在台灣,無論資勞,都是因為環境而產生知識差距。

首先舉例,就用自身於海內外均接觸過也參與過,關於設計領域的階層性:在歐美企業,有個統籌性的工作叫總監,是結合產品、行銷與品牌規劃的職務,由於對抽象專業認知的差異,在台灣多被經理型職務取代,然而本質上天差地遠。

其二另有個職務叫首席,是純粹帶領團隊於專業、美學、方向與產品上的研發,而台灣也因為一樣的理由,多被美工、美術、設計組長等取代,也一樣因認知貧弱而天差地遠。

接著有個職稱叫設計師,是有著對單一產品有規劃與企劃、提案能力,並了解藝術與設計的差異,能就人因提出對應規畫,統合美學專業者。

最後有個職務叫美工,就單純受過相關訓練,會操作軟體與完稿能力,而少創意上的開發能力與企劃能力者。

接著說台灣的現狀:一樣起因為台灣一般產業對抽象領域認知的貧弱。公司希望每個設計相關工作者,在能力上都有總監級的規劃與分析能力,但卻只有美工的薪資與尊重,因為分不出差異。

而同樣原因,每個設計工作者都認為自己應有設計師與總監級的薪資與尊重,但卻大多只有美工的能力,連設計師都不到,同樣也是對於美學的認知貧弱,不知道能做到哪,或是混雜著藝術,認為設計也應是國王的新衣。

因此,企業沒有足夠的認知,根據能力差異與階層去營造薪資與位階差異的誘因,而人才有沒足夠的誘因與認知去訓練、培養與成長自己。少數有總監首席才能的人,沒有對應職務能滿足;而多數企業可能有總監首席的需求,但卻沒有足夠的智識設立這樣的單位,與人才來聘用。

所以根本上也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也因此,台灣所謂的品牌不是通路品牌,就是代工企業為多,少有歐美這種以人因整合性的品牌,就是因為缺乏人因整合者,HTC的小勞勃廣告案就是一例。而少數國際型的首席與總監返台,少見能振興什麼大型企業,多選擇開創小型品牌或工作室就是市場不佳的證明。

文創產業的建立則是把混淆弄到極致的展現。包含文創不能賺錢、文創猶如藝術般應該拱高、鑑賞而清高的刻板印象就是其一。但無論歐美的時尚產業、好萊塢電影、或是歐陸的極品工藝,都是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奢華產業,這些產業在台灣均被縮限在"文創"之中,不只是群眾,也限制了相關工作者的發展。

華人崇尚的儒家文化可能讓溫謙恭良的美德在斤斤計較的專業之上,也讓胸懷大度超然於聲色逸樂的美學之上,但無可否認的大幅縮限了這個世代的核心發展,也就是極致專業所帶來的美學價值,這點,不只台灣,整個中華圈要逆轉,而不只是靠千百年的歷史撐場內涵,還有許多的路要走:政府也是,人也是。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evil0712&aid=47209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