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私心?去中國?以第三者作為判定點最中肯
2020/09/09 11:36:00瀏覽25017|回應2|推薦6

關於新課綱的去中國文化歷史爭議部分,看了雙方論點,似乎都有點因腦羞而腦洞。
首先確認一下,這是否又是一個延續『專業論斷』的話題?
我就先假設為這是可以受公論的議題好了。
反對方的論點,多半是中華文化的使用應該不限於政權,而屬於華人所有;支持方的邏輯,大概就是中國歷史與我何干之類的說法。
這兩個說法其實如前提,都有腦洞。
所謂的中國名詞之爭,原本早期中國人的說法,主要是指華人,包含華僑、華裔、台籍與新加坡等、甚至也包含南洋等早期經商外移的漢民族。
所謂中國=中國政權,中國人=中國政權統治的人,是來自前一陣子的去中國操作(這裡的去中國,是去原始意含),藉由把中國相關字眼與中國政權混淆,引發對政權歸屬的聯想,讓台灣人基於優越與對中共政權的敵意,導致對整個中國字眼反感。目標是藉由文化的脫離達成意識獨立,所以才讓「中國」與「中國人」與抽象的文化意含脫鉤,但這只是有功能性的政治操作罷了。
而後為了釐清因政治行為、對中國字眼所造成的混淆,多半開始採用中華的字眼來描述包含文化種族等的意含,表示文化與政權使用的不同,這只是退而求其次。英文的Chinese就是原本包含文化的中國使用,但本身其實不只包含政權的意含,然而也因為反中的操作,僅存混淆後對中國的政權與其治理範圍的理解、而去了中華的文化意義。
但如果因為英文沒有自行因應政治行為而產生變化,而否定現在的中華而非現在的中國意含,那就是本末倒置。就像有路人叫妳小狗,然後妳因為有人叫妳小狗而失去身為人類的事實一樣可笑。
其實這些討論可以從戰國名家與荀子等的論戰就能知曉,不過我猜現在已經沒有相關課綱了吧。
但這裡我們,就事論事,文化使用與涵蓋一直都不會是重點,而是這個歷史事實是否足以成為重點,且需要客觀評判。
我是不知道現在課綱對其他歷史的描述為何,但就是因為我不知道,我才能果斷的下論定點:
如果課程中,已經包含有關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的描述,那就應該要包含三國主要政權的描述,這是僅就影響的範圍、以及歷史重量而來的原則;如果有包含源賴朝的描述,那就應該要有劉邦的描述,這也是同邏輯。
我們先不講什麼我們是否歸屬於中華文化圈應該比例更重、或是中國跟日本人口比等的問題,我們就藉由日本同等重量歷史作為標竿。
如果有上述日本歷史而沒有我說對應的中國歷史,那就是私心作祟,明顯的去中國化操作;如果都沒有,那我就承認現在課綱是一個平等而廣大的世界歷史。
有沒有呢?我真的不知道,還請知道的人告訴我。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evil0712&aid=150438964

 回應文章

cxzsd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dasd
2020/09/24 16:48
房屋貸款, 車貸條件利率, 民間代書貸款, 台中高空作業, 廢棄物清運,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09 11:38

我甚至覺得臺灣乾脆不要學中文了,全英文教學並學好美國歷史

以後移民到美國,才能輕鬆回答移民考試的問題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