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有人可超越薩依德?
2010/07/12 09:38:23瀏覽3744|回應20|推薦44

打從 1977 ,我在當時的《仙人掌》雜誌發表〈墳地哪裡來的鐘聲〉,無意間開出「鄉土文學論戰」的第一槍,我就開始質疑台灣學者、作家的庸懦、怠惰與媚俗。

這一疑惑,還不止針對台灣的學界、文化界,乃至我轉而向西方,赫然驚覺近代世界的哲學思潮,竟至齊克果、卡缪、沙特的存在主義,嘎然而止。

事實證明, 1970 和 80 年代,中華民國的文學黃金二十年,果然「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風華卓絕,只能是落日餘輝。而在西方,諾貝爾文學獎自賈西亞‧馬奎斯以後,也隨之黯然的逐年衰敗,我們再也讀不到結構雄偉、氣勢澎湃的感人文學作品。

哲學,一轉而為嘮嘮叨叨的後現代主義,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固然吉光片羽,卻只是在文字間遊牧,穿梭語言縫隙的迷霧,終不悔。

結構主義,興焉。

這可能是一種在宇宙大尺度──渺渺洪荒的探索,始終未能窺得全貌,又轉而向小尺度的「量子論」一探究竟吧。

雖然如此,有一件事是斷然無疑的,人類在 20 世紀的哲學建構,終究難以超越黑格爾,乃至康德《倫理學》的理性思辯範疇。於是台灣的知識界,只能在兩位西方結構主義者──傅柯的《教訓與懲罰》,與李維史陀《熱帶的憂鬱》間徬惶來去。

拾人牙慧,無能創新。

可嘆的是,因為無能創新,就只好轉而搞破壞;又為了替這種愚行自圓其說,遂美其名曰「破壞性的創造」。李登輝和陳水扁在台灣政治舞台的捲起千堆雪,當時的媒體和多少文化學者就是如此為之造神的。

破壞性的創造?

這不但是句廢話,也是台灣學者把英語怠惰的搬轉成為中文的「外來語」,渾然忘記咱們中國的《易經》,早就有「革故鼎新」這句成語。

自家的中華文化,不肯傳承,卻去偷學西方,乞靈於西方,現買現賣的傲諸國人,乃至如南方朔這種不入流的文人,還很高蹈的以「文化評論大師」自居,卻不見有具備膽識的學者敢於直率批判。

不能創新,就只好邯鄲學步;只會東施效顰,整個台灣知識界,就只好一意媚俗,終究淪為理盲濫清,完全不知理性為何物的一起墮落,終至於僵化、死亡。

不是如此嗎?我們現在就連 1980 年代愛德華‧薩依德的在美國帶動的,哪怕多少具有爭議的理性辯證思潮,都難以望其項背。

薩依德 ,何許人也?

他生於 1935 年的巴勒斯坦,少年時代即隨著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籍父母,移民美國,終其一生都是巴勒斯坦的難民之子。平心而論,他很有可能成為賓拉登那樣的恐怖主義份子,更可能在 911 的紐約攻擊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會成為巴勒斯坦狂熱崇拜的愛國英雄。

然而,薩依德捨此而不為,選擇的是以「理性之劍」,雄辯滔滔的,向自希臘以降就存在的西方文化霸權思潮,不斷挑戰。

一位當代的阿拉伯裔唐吉訶德,敢於以長矛攻刺西方龐然風車的偉大武士。

與其說在他 1978 年出版的《東方主義》書中,或者晚年熱衷討論的《音樂的極境》,一再建構當代後殖民論述,區隔「我們 / 他者」的壁壘分明,毋寧講,他對於語言、文字、符碼不得不存在的虛妄性,更提出嚴厲的批判。

然則,他有無可能受到古印度佛教思想,乃至中國禪宗的啟發?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是釋迦牟尼佛早於 2600 年前,在靈山會上對著學生摩訶迦葉所做的開示,從此也成為禪宗的圭臬。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者,正是洞穿語言會滲透、污染,相互干戈、糾葛的偽存在性。

難能可貴的是,薩依德儘管一生都為巴勒斯坦難民,卻在美國求學的「局外人 / 他者」身份所困擾,終能脫繭而出,贏得東西方當代學界的敬重,所憑恃的,正是這種返照內心的理性思辯精神。

讓我問問台灣的文化界,乃至自稱是學者的那些綠營教授們,你們比得上薩依德嗎?你們寫得出薩依德的堂皇論述嗎?有的話,請拿出一篇作品,讓我們拜讀,一篇就好?

我相信,沒有一位可以拿得出來。但凡他們所寫的,實在難登大雅之堂,只能在課堂上唬唬,必須仰賴他們給予「及格」評等的大學生,以及越來越懶得思考的大眾傳媒。

什麼是台灣的悲哀,何者是台灣的悲情?

正是這幫大學教授,乃至被稱之為學者的文化人,得過且過的集體墮落與媚俗心態啊,尸位素餐的能不可恥?!

這是當代青年學子的挑戰,有人敢爬這座文化思潮的大山嗎?有的話,請跳出來答一聲。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421601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聯想
2010/07/16 10:56
有一點,由這篇聯想:文化本位思想,似乎各國各族皆有。美國對中東世界的態度和行動,中東人的不滿和反擊,內裡多少是文化本位思想推波?中華文化亦難免本位思想,歷史上天朝自視和文化自豪;不過,中華文化同時秉有中道精神,不走偏激,但以理智和包容態度,是一特色啊!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23 18:33 回覆:
是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政治 不理性
2010/07/13 04:57

"理性思辯精神" 論事   這跟台灣的政治的屬性不合 或是說 跟選民口味不合

政客們一沒有本事 清晰的 "思" 

同時也不想跟大眾 理性的 "辯"

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投資成本 不優

政客們掌握了 他們自認為更有用的技巧

"口才" "技巧性操作" 

這些都是他們在人與人之間打滾多年單靠經驗得到的,

不需要有系統的研究分析思考, 想要掌握這些技巧 甚至更偏向人格特質取向 

人民不懂的題目 分析的再好 沒人欣賞  到最後還是看 誰講話比較 "動聽" "順口" "有自信" 甚至"口號比較好聽"

人民的情緒只要一操弄起來 也沒人在管邏輯了  反正當下的情緒永遠比較強烈

自然 政治人物就會 比 誰比較會 操作"族群" "似是而非的盲點" "媒體播報技巧"

討論辯論的效應   只要是一般的辯論題目 已經有立場的人看了任何觀點不管正反 多數都只會加強自己的立場.    以上為心理學實驗證明.   

如果選民多數已經預設立場了 理性討論的功效已不大

政客都想選贏阿.  理性討論 沒效 想鶴立雞群 自然轉向歪步

為數眾多就是正義的年代 這些歪步 變成政治界必要惡  敢做不敢說 但又互相指控對方

"理性思辯精神" 的價值是看 有多少聽眾正確的評價他

政壇喪失這種精神, 自然跟政客有關 但選民的不理性 或許才是主因

"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 我覺得對一個國家來說 比什麼人民學歷更為重要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3 06:03 回覆:
是的,選民不理性,或許才是主因,而這也是我寫本文之目的,非常謝謝。

吶吶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農天雨兄
2010/07/13 04:37
農天雨兄在格子裡的回文我向來仔細閱讀,經常能有許多收穫。在這裡關於兄所言「台灣的社會長久以欠缺的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社會力量,這還包含探索的能力,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在教育上,台灣沒有 很深的人文教育環境...」,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台灣的體制不注重人文教育是事實,許多台灣的父母滿腦子只有學歷和數字反映的成績也是事實,可是我認為台灣社會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問題主要並不是教育體制本身,而是「資訊的不對等」與人性的弱點交互作用的結果;長期的資訊不對等一旦造成根深蒂固的偏見之後,再融合了既得利益,就幾乎不可能再改變。在台灣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二二八。如果哲學思辨,人文教育真的能夠如此有效的增進獨立思考的能力,西方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種族偏見者。實際上,人文學界的種族主義者只怕比科學界的還多,因為他們容易自認高人一等。很會想,很會講,有的時候反而更容易迷失在文字遊戲中而看不到大方向。就像王尚智的母親也許歷史懂的沒有南方朔來得多,可是她很容易就能看出來拿崇禎來比擬馬英九是不恰當的。
我絕非鼓吹「人文教育無用論」,我也非常期望看到台灣的歷史與人文教育能更上層樓,但是我自己長年旅居國外與不同族裔的人(全都是高知識分子)生活、工作;經驗告訴我好逸惡勞(包括腦子上的)就是簡單的人類天性;能夠獨立思考其實也算是一種天份,學校訓練固然可以有幫助,可是最終的障礙在於是否能克服人性的弱點;意思就是說不能勇於否定自己的人就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獨立思考者,而否定自己既定的想法其實不是學校教得會的。另一個要素就是足夠的資訊幫助思考與判斷,而台灣的媒體在這方面的「努力」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還有,人文與歷史教育在學校要深化,就必須要先窄化;美國歷史夯不郎噹才兩百三十四年, 有的是時間深入探討,台灣學校要像那樣子教,高中畢業可能連秦朝都還教不到。我們到底該怎麼學歷史,是個值得好好討論的課題。
銀老,借了您的版子談了些不太相關的,請見諒。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3 06:00 回覆:

不敢當,非常歡迎您來討論。


Bismarc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您以前看過
2010/07/12 21:27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2 21:22 回覆:
我現正課子,您這文請容我晚點再詳讀,謝謝。




您以前看過,主要是給這裡瀏覽您文章的朋友看
:)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3 05:58 回覆:

了解,還是謝謝。


Bismarc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2010/07/12 21:21
銀老:看了您和小浪前輩的對話,還有農天雨的回覆,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Bismarc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银老:再贴此文
2010/07/12 21:15
爭執有什麼意思,真人真性情,假人假仗義

我們爭論兩岸的問題,促進交流而已,互相了解大過於政治爭論,在這個理解之上,才能談論到切實的取長補短,不只是大陸學習台灣的長處,也可以透過這個途徑搞清楚大陸的強大緣由,了解大陸狀態。

其實台灣人很好,台灣人只有兩岸政權意識,沒有民族分裂意識。

台灣人很多人不會嘲笑貧窮的大陸,就像剛剛開放兩岸時候,無論台商還是單純的台灣人,看大陸百姓從來都是抱著一種同情的情緒,而沒有因為大陸貧窮而不喜歡大陸人。台灣人很多也不會因為大陸的興旺而哈陸,只會有一種驕傲和恐懼的複雜情緒。

這種表現下來大陸的日本人和韓國人中是不會有的,這就能說明台灣人有民族一體的意識,雖然嘴上說的都是兩岸一邊一政權,但是卻有民族同一的認識,所以台灣人說,“族群問題”而不是說民族問題,族群問題也不能等同與民族問題,煽動族群問題的人,其實本質是民族主義,但是卻也不敢越界說是台灣本土人和來台外省人不是一個民族,這是因為什麼?這就是因為廣大的人群還是認同中華民族的同一性。

這就反映出,台灣人,本身有民族認同,雖然這個民族認同是潛伏很深的。

表面上看來,我們每天爭吵的都是台灣和大陸的相異之處,但是層面都多停留在政體、自由度、地域、和意識型態上,但是真正在文化上,大家都認為文化上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還是一個老祖宗,除非像hy、 jerry之類,總是說台灣出自於少數民族文化、平埔文化等想要給自己的台獨找一個“名正言順”的老祖宗來證明不是一個民族的,剩下大多數,還是不會不認我們就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台灣和大陸分裂的本質,本身背離了這種民族認同,轉而尋求了一種法蘭克林式的“那裡有自由那裡就是我的祖國”的自由認同上,

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更多的是一種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和對共產黨一黨集權政體的不信任。而並非出自於民族以及文化認同。

既然我們認清了這些東西,我們就知道如何去解決兩岸之間的問題,那就是給台灣人作為中國人應得的利益和自由,並且解決一黨與多黨執政之間的分歧。

台灣人應該有自由,應該有尊嚴,也應該有權利組織自己的政府實行自治,並且同時享有作為中國人的權利,可以再大陸為官、定居、發展、受教育、行醫、教書和就業的權利,這種權利,大陸人與台灣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無異。

同時香港、澳門人也應該得到同樣的權利,這樣使民族權利得到最大的平等,才能促進民族的融合。

台灣人可以是台灣人,台灣人也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兒女而享有整個中國,這樣才能促進民族的團結和繁榮。

http://forum.ctitv.com.tw/viewtopic.php?p=330531#330531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2 21:22 回覆:
我現正課子,您這文請容我晚點再詳讀,謝謝。

蘇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到薩拉丁‥‥
2010/07/12 20:29
說到薩拉丁‥‥
有一部電影是描寫第二次耶路撒冷爭奪戰,
第一次耶路撒冷爭奪戰基督教騎士團是以血洗聖城收場,
騎士團很怕這個偉大的阿拉伯將領會再以血洗收場,
所以拼了命抵抗到底,終於爭取到和談的機會,
騎士團首領要薩拉丁提出保證能讓城內的人安全撤離,
薩拉丁只用一句話當作保證:
『我是薩拉丁!』
只憑這句話西方文明就該汗顏,
因為縱觀西方歷史好像還沒有出現過一個能"一諾抵千金"的領導人,
而中華文明中能作此的人多不勝數,
這樣還要每每向西方學習?
PS:從李遠哲以後這種風氣越來越盛!
而學到的都只是皮毛而已,反而放棄了自已的文明!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2 21:10 回覆:
這回應,寫得真好,謝謝蘇信兄。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變與不變
2010/07/12 20:16
銀大哥主動提起「鄉土文學論戰」蠻令人意外的,呵呵。

幾十年過去,也是鄉土文學論戰主將的王拓被其子批評背叛昔日理想,無論如何,人都會變,也有變與不變。

也有個消息,鄉土文學論戰主將陳映真、朱秀娟和莫那能加入中國作協,中國作協名聲極差,許多名作家都退出了,他們三人似乎不智。

前幾年余光中寫了篇文「算是」為他「狼來了」的解釋,陳映真撰文反駁,又談到王昇關切他的故事,他認為余光中沒有真誠面對自己,他認為余光中在香港開這槍造成台灣作家們感受到強烈的肅殺之氣。

而今,兩岸熱絡,是敵是我是左是右,已無標準,世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用現在的標準看以前,很多人說不對,但我認為也不一定不對,因為我們用所謂過去的標準看過去,怎能知道自己的標準就真是「過去的標準」?

前陣子看到朱天心接受對岸採訪,她倒仍是那套論調,或許銀大哥有機會再看看過去,說給我們這些後輩聽,讓大家獲得多一些多元觀點。更可以談談:幾十年來,究竟銀大哥的想法有什麼「變與不變」?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2 21:03 回覆:

我這人不會變,一以貫之,寫那文亦不後悔。相反,我說王拓心中充滿仇恨的皺紋,事實證明我看法是對的。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2 21:14 回覆:

至於陳映真,咬了我30年,還在大陸乃至向北京告狀,說我如何如何。可在我那篇文章,根本沒提到他的名字,他倒自己撞上來,真正可笑。

可事實,不又證明他基本就是共產蘇維埃第三國際的信徒?沒有人冤枉他。


Bismarc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弄天雨兄的一席話,讓我想起了曹興誠
2010/07/12 18:36
曹興誠有一次在中天的節目中這么說過:我和大陸的企業家聊起台灣被割讓的那段歷史,台灣人民受了多少困難,又被日本人嘲笑和看不起的,他們基本上不知道台灣的這段歷屈辱史,正是因為那段屈辱史,才使得很多台灣人有獨立的想法。

我當時聽了真是覺得好可笑,堂堂企業界這麼有威望的人,卻說出如此無知的話,用農天雨兄的那段話回曹興誠是再好不過了。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2 18:43 回覆:
老曹那段話,就是媚俗。

農天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回響
2010/07/12 14:04

銀老博學令人尊敬,蕯依德對我而言是相當陌生,但銀老話裏的意思,我是相當有感想的。

台灣的社會長久以欠缺的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社會力量,這還包含探索的能力,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在教育上,台灣沒有很深的人文教育環境,在考試結果決定昇學、就業的前題下,無法激發學生,有太多思考哲學問題的空間。這樣教育環境大量、長期製造的學生,自然不會有太多的深度,他廣泛的影響下,就是我們看到的結果。

有一部小說是我一看再看回味無窮的,鹿橋的「未央歌」,我不知現在的學子愛不愛看,我高中時代曾因愛看這些文學作品,被當作異端,裏面讓我最深刻的倒不是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反而是那個動亂時代,年輕大學生們心中都想些什麼?各位可以看看那一個時代產出的社會菁英,的確對照我們這一代與確與眾不同。

台灣人思考台灣問題,一直忘了一個重點,台灣的歷史會與中國的歷史扯在一起不是因為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現在中國人的關係,而是現在的台灣人中除了原住民外,大量的中國移民所帶來牽扯不斷的血綠關係,才把台灣帶入了中國的歷史,也造成在歷史關系上,無法分割來看的結果,當年這些移民中,我想沒有人會有與大陸不是同屬一個國家的想法,因他們還仰賴著那一個政府保障他們掠奪來的成果,絕不是像各位現在所聽他們的後代,急著撇清關係,真正客觀來說應該是這些中國早期移民改變了原住民的命運,製造了原住民的悲哀。

台灣割讓給日本,不是中國人的錯,是因為日本人要台灣,所以來打中國,中國打輸了,順了日本人的要求,現在的台灣人把因果倒過來看,想想當時本還有遼東半島也要割的,遼東半島還是滿清的祖地,滿清把自已的祖地都得割了,所以你說他對台灣偏心嗎?我想不然,當然遼東半島最後因列強自已利益擺不平,不了了之了,但台灣割讓給日本,說不上滿清有什麼想法,只是簡單打敗了,且當年的滿清也只是那一個老太婆說的算,與廣大的中國人民扯不上關係,所以如果你要仇恨中國,還得要分清楚要恨那一個”中國”,是恨滿清政權、中共政權、中國人民、中國人民如中國政府,或許是像瘋子一樣,只要有一個中字就不行。

歷史的事實是這樣,沒有對與錯,只是很多人都是想怎麼對我有利,我就怎麼讀他,怎麼說他。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7-12 15:01 回覆:

謝謝農天雨兄的長文迴響,非常同意。

農天雨兄所提到的甲午戰爭,誠然如此。

事實上,薩依德在其著作中,也一再強調西方「話語權」的強勢和霸道,早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就已開始,以至於今。

很不幸的是,民進黨一貫缺乏自成體系的論述,結果就是墮入人云亦云的西方文化陷阱而不自知,例如陳水扁在任內,把施明德從黨史的照片全數消除,還不單是篡改歷史,而是話語權的唯我獨尊惡行。

這樣的民進黨,焉能不墮落?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