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處亂攀緣,苦頭找上門
2022/12/30 08:08:08瀏覽1865|回應0|推薦19

920我們談「無所得」才是真得,肯定有人疑惑都一無所得了,還談什麼真得、假得?實際上,這真有所得就列在前面提到的經文。因為一來很重要、二來也為了方便說明,請容我重貼一次。

921「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922請諸位看看,觀世音菩薩是不是把「無所得」的功德利益,開示得非常清楚?

923所謂「功德」,「功」是力量,「德」是內心境界,合而言之,意即發自內心修行的力量。

924換句話講,能夠讓我們悟到「無所得」的這一修行力量,五種利益就都到眼前來,分別是證得正等正覺的菩提薩埵,從此心無罣礙,心無恐怖,心無顛倒夢想,乃至心無究竟涅槃。

925平心而論,當今極少有人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除非是菩薩再來。然則,只要肯發菩提心,發願要認識自己的覺悟之心,誰說不能有為者亦若是?所以才說佛教是無神論,不但釋迦牟尼佛不是神,就連觀世音菩薩也須從凡胎肉身一步步修行起。

926遠古印度是如此,那佛教傳到中國後,有沒有這樣的修道人?有的,菩提達摩的弟子慧可大師正是其中一位。

927隋文帝開皇13年(公元593年),活到107歲的慧可大師因為弘揚禪宗思想開罪了當道,被河北筦城縣的縣令翟仲侃誣以「妖言惑眾」的十款大罪,判處斬頭死刑。慧可大師知道這是前世欠下的業債,如今來索償了,便在就戮前寫下那首傳諸千古的遺偈。

928、「四大本無我,五蘊亦是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

929平心而論,這樣的境界不單僅只看破生死,而是留給後人如何解脫生死的修行典範,寧非已然圓滿達到「無所得」的菩提薩埵之境?

930話雖如此,要怎樣才能做到「無所得」,如何才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931我們還是得從慧可大師身上去找線索。

932說起這位中國禪宗二祖,《景德傳燈錄》讚嘆他「博涉詩書、尤精玄理」,「覽佛書而超然自得,遍學大小乘義」。易言之,在拜菩提達摩為師前,慧可早就精通儒、釋、道等各家學說,能和人暢談非常深奧的人生哲理。

933就人情世故來講,像慧可這樣的大學問家,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或許不是不滿足,而是若有所憾,宛若有個難以捉摸的痞塊卡在心口處,如同他後來向菩提達摩乞教的,「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934諸位不妨細想,不論學問如何再大,知識如何再淵博,難道就沒「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時候?不可能的,來自頭腦的知識,解決不了心靈上的糾結。畢竟橋歸橋路歸路,這是兩碼事。否則上世紀初的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就不會一輩子苦於嚴重的憂鬱症了。請試想,心和腦能是一回事嗎?

935然則菩提達摩就厲害在這裏了,才剛聽完話、當下就要慧可「將心來,與汝安」。是啊,你不是說你內心一直不得安寧嗎?好咧,只要你拿出內心,我就能將之安定下來。行不行?

936單憑這句話,就把滿肚子學問的慧可給撂倒了。請問他去哪裏找心?慢說是他了,1500年後的我們有資格嘲笑隋朝的慧可大師嗎?實際上就連當今最頂尖的腦神經科學專家,都對「心在何處」這一問題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心在哪裡呢,為何會一直焦慮不安?

937此所以當年的慧可,只好向師父承認「覓心了不可得」;不是不找,是找了很久,始終找不到。怎麼辦呢?

938哪知他語音剛落,菩提達摩當即答道「我與汝安心竟」。翻成白話,你不用再找了,你內心哪有不安?沒有啊,我都安好啦。

939儘管只有「覓心了不可得」這六字,卻讓慧可因此言下大悟,知道其故安在嗎?因為我們的內心、我們種種的焦慮不安,往往此起彼落,全非實有。

940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自能體悟你要是念念有所求,四處去攀緣,指望著別人給你若干好處,那你唯一能求到的,只能是源源不斷的麻煩和不安。因為問題總是層出不窮,今天交代了,明日又有苦頭找上門,就像那個視人民為草芥的蔡英文,那怕當到總統仍是社會邊緣人。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17799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