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此心似虛空,好事不如無
2022/12/15 08:11:26瀏覽1869|回應0|推薦16

819藉由前面說的觀呼吸,可以體認到氣息在鼻腔的出入,自是符合大乘佛法的「八不中道」精神,既不生亦不滅,既非一亦非異,既不常亦不斷,既不來亦不去。

820要知得有空氣、鼻孔、體表毛細孔,乃至於頭腦的發號施令才能呼吸,少一樣都不行,這正好是龍樹菩薩在《中論》這本書指出的,「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821請觀察一下我們賴以呼吸的空氣,是不是來自宇宙的浩瀚虛空?

822誠如僧燦大師在《信心銘》說的,「圓同太虛,無欠無餘」,我們透過鼻孔呼吸那麼一下,就是整個宇宙在進出,無欠無餘,不多不少。你說它有生有滅也不對,說它是一是異也不對,說它乍常乍斷更是錯錯錯,因為它本就不來也不去。

823回到自身來看,你能把呼吸觀察得很透徹,就是在看自己的心,覺察整個宇宙。所以啊,千萬別小看這一口呼吸,它可以讓你「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

824、請別誤會我張口就來,滿嘴胡說八道,我引用的是釋迦牟尼佛在《首楞嚴經》的言論。

825、「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826這一大段話,又分成兩小段,講出了眾生的迷悟、佛法的究竟 。

827第一小段的「是故於中」,講眾生因何「背覺合塵」——明明內心本來清清淨淨,卻被內外在的「地、水、火、風、空」等五大元素給染污——終究迷失在生死塵勞、世間苦樂諸相中。

828到了第二段,同樣也說「是故於中」、但講的卻是一旦認得自己,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智慧後,就會了悟我們這一又名「如來藏」的的爍亮真心,居然可以「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甚至可以達到「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的事事無礙境界。

829這「萬法歸一」的一,何嘗不是用諸於禪修的觀呼吸法門,不是佛陀教的「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830事實上,曹洞宗默照禪的「只管打坐」,便是以「觀呼吸」為主要的禪修課程之一。當知默照禪的「默」是自性體寂,「照」是以相起用。一句參禪,本體、身相、作用全具足,我們就只管打坐,看好自己的呼吸吧。

831且問煩惱來自何處?是不是來自有所期望,有所追求?那出自你身體的呼吸呢,你會對呼吸有所求,甚或吸到一口空氣了,就覺有所得?

832是故空中,無智亦無得。

833此所以《大品般若經》講了,「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虛空為相,以無著為相,以無相為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相中,諸法諸相皆不可得,無所有故」。

834好比我們每天都在呼吸,你總不會逢人就強調「我今天吸了五、六千次氧氣」,不會向人主張「我呼吸到的空氣、我家四周圍的空氣,都是我的」吧?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都是「人我空、法我空」。

835返觀自照,區區觀呼吸能不是「以虛空為相,以無著為相,以無相為相」?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可得?

836心經講到這裏,或許我們可以體會一旦認得自己,真的很有意思,了悟原來我們這空性,無五蘊,無十二處十八界,無十二因緣法和四聖諦,難怪能夠不與萬法為侶,又不執著於一法。

837既然世出世間法都離,你還會有所求、有所得嗎?

838怪不得唐朝的黃蘗禪師要勸告學僧,「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修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亦無道理可說。無事,散去!」

839好事不如無事,沒事去惹事,自尋煩惱之外,天下從此多事矣。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17776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