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5/01/04 11:27:23瀏覽507|回應7|推薦12 | |
今天是1月4日,我們繼續談覺性,必須明白享有覺性,不是佛教徒才有的福利或權利。或許你會問,信仰其他宗教的信眾就沒有嗎?當然有。那一般民眾呢,怎可能沒有? 舉個例子,你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吵架吵得很大聲。你馬上閃過一個念頭,「別好奇,閃遠一點。」心念一來,身體力行,抬起腳馬上越過馬路。 這就是覺性,保護自己的本能,人皆有之。 那基督徒呢,就說主耶穌基督吧,人都釘上十字架了,仍不忘為害死他的猶太人,向上帝耶和華禱告。 「天父啊,赦免他們吧,他們不知自己做了什麼。」 足見耶穌是知道世人都有覺性的,可若無覺性,就會在通往天國的路途上走失,好像門徒猶大為了三十塊銀子,不惜出賣自己老師。 你與黑暗為伍,善者必遠避。 反之,覺性是光,光照到哪裏,黑暗就退開。 因此若人不忘覺性,就不會迷失,自然不會有黑底。進一步還可提升自己,讓內心如鏡,佛來照佛,魔來照魔。 進而言之,在覺性的照耀下,凡生起的,都必滅去。 這是佛陀講過的「法的原則,實相的原則」,也是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的起點。 什麼是法? 法,即是大自然呈現的事實,是人世間存在的實相。 遺憾的是,我們有眼無珠,始終不知法在眼前,法即是心。為什麼?因為遺失了覺性。 找回覺性,等於開發自己最初階、最起碼的智慧。 接著,自然生起禪定、定力。 有智慧,有定力,台灣那幫只會製造族群仇恨、散播階級對立的政客,就會在你面前無所遁形,至於台灣惡名昭彰的電詐集團更是奈何不了你。 談到智慧,佛陀整合過三種智慧,聞慧、思慧、修慧,亦即聞、思、修三慧。 所謂「聞慧」,比方我們閱讀金剛經、心經,聆聽高僧大德說各種佛經講記,平心而論,你聽到的、看到的都是佛陀的和高僧大德的智慧,並非自己透過體驗得來,都不屬於你。 至於思惟而來的,也未必是真正的智慧,因為沒經過親身實踐,就必須有所保留,否則容易陷入主觀和二元對立的陷阱,而不自知 。 那修慧呢?腳踏實地學來修來的智慧,才稱得上「依教奉行」。 否則就拿覺性來講,倘若不是自己去感覺,去體驗,去看到覺性出現的事實,就不可定義為「啊,這真的是覺性生起」。唯有如此,方才符合心經開頭所言,「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 在此不妨以「觀呼吸」為例,呼吸是色蘊,感覺是受蘊,去觀去體驗是行蘊,定義是想蘊。五蘊盡在其中,如此運作。那是誰在觀呢?觀呼吸的心識、眼識、身識是識蘊,此之謂「照見五蘊」。 其中,有「我」存在嗎?五蘊中的哪個蘊是「我」? 由此可知,光聽光看經文的表面文字還是會有偏差,容易失之迷信盲信,不是真懂真明白。。 在禪宗公案裏,梁武帝見菩提達摩的霹靂一問,可謂享有盛名。 「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大家且看咱們這位禪宗祖師是如何應對的。 「廓然無聖。」 這一答,對嗎?後世為之下注解的多少法師,真懂嗎? 不妨問一下,梁武帝為何要學佛,學得比誰都認真?苦啊,當皇帝真苦。他問的是這個,但翻遍佛經又找不到答案。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設身處地去觀,覺性就生起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