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12 08:22:32瀏覽1798|回應0|推薦18 | |
801、在往下談「無智亦無得」之前,請容我再說說小乘的正見「離苦得樂」。當知苦樂各一邊,兩邊相對待,不是苦就是樂。小乘修行,好不容易破除我執,總算「離苦」了。這固然不壞,卻同時執著在「得樂」那一面。 802、此所以小乘行者的目標,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形同告訴世人,我終於成就阿羅漢的果位了,該修該做的,我都完成了,此後不再來受六道輪迴的生死之苦。再見,娑婆世界! 803、不容否認,能在認識自己的功夫上,修到四果羅漢的成就,的確很了不起。但問題在當他們主張「不受後有」時,那還是一種「受」、一種「實有」。換句話講,我執仍未徹底破乾淨。所以佛陀說阿羅漢的涅槃是「有餘依」,煩惱還有餘還有殘渣。 804、進一步講,大乘的正見是「無苦亦無樂」,不玩「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那一套。畢竟「苦樂、生死、有無」皆是變異,皆非實有,當體即空。 805、話雖如此,我們絕不可低估小乘的修行方法和成就,當知沒有小乘的止觀禪修做基礎,就沒有大乘佛法的定慧等持、六度萬行;沒有大乘的不苦亦不樂,就沒有一佛乘的「十如之門」,導歸眾生成佛。 806、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不能把佛教視為只是普通的信仰,畢竟佛陀所教在於,引導眾生恢復真心的智慧。為此,光是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佛陀在他四十九年的教學生涯,就用掉了二十二年,將近一半的時間。 807、也正因有這教人明心見性、成佛作祖的智慧,我們才得以發現,原來眾生一直把妄心當作真心,把妄有當成實有,渾然不知妄心底下還有真心。不只如此,事實上我們連妄心是什麼也搞不清楚。 808、舉個例子好了,或許大家聽過蘇芮唱的「心痛的感覺」,以及張惠妹唱的「心痛比快樂更真實」,有幾個人會真的把「心痛」聽成心臟真的在痛,當然也不可能思索「心痛」的心,是哪個心。 809、在《首楞嚴經》第一卷,關於「心在何處」,釋迦牟尼佛和阿難就展開一場精彩的對話,此即佛教史有名的「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簡單講,心無形無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也非內外都在,不在大腦神經賦予的六根,更不在六根所著、所作用之處。 810、我們還別嘲笑阿難連妄心都能搞得迷迷糊糊,他老人家只是幫我們背黑鍋,平白讓佛陀一頓好罵。那真心又在哪裏呢? 811、金剛經講了,「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恰在你覺察到「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的那個「不」當下,就是你的真心所在,只許意會而不可言傳。當知真妄本一體,故僧燦大師在《信心銘》要人「不用求真,惟須息見」,你把種種妄心都拿掉了,真心自然顯露出來。 812、請諸位回憶一下,這一恢復自己來面目的過程,不就是南宋詩人辛棄疾所寫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可我們也不可執著於文字上,否則又是一念無明,自尋煩惱了。 813、理是如此,那事呢? 814、要學佛就得從實修下手,從實修中去體悟智慧,不能僅止於普通的信仰,或當成一門學術在研究,那是用腦不用心。 815、就說「觀呼吸」好了,既是禪法也是日常。平常我們都在呼吸,卻很少去看去覺知。殊不知生活中處處都是禪機,何不把自己的呼吸看清楚? 816、觀呼吸嘛,坐著看最好,但要站著看、走著看、躺著看也行。怎麼看呢?先呼後吸要自然,就看著氣息在你鼻腔來來去去。只要有念頭生起、出現,請注意,那就是你的妄心。 817、進一步數呼吸, 只數呼氣的出息,不數吸氣的入息。出息一次就數數字,從一數到十,中間若數錯或忘了數到哪,就從頭數起,一直清清楚楚地看著它生生滅滅。 818、請注意了,那加在你呼吸上的數字,雖是幫人進入禪定的方便法門,卻是以妄治妄的分別心,都不是你的真心。問自己,能覺察到這一點的是誰,有來有去嗎?一念不生,萬法無咎,哪有什麼苦或樂!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