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惑兩障,障礙智慧之路
2022/11/30 07:55:12瀏覽1752|回應0|推薦19

719我們繼續講「苦集滅道」,當知這四個字非僅限於聲聞乘,而是展現了眾生無始以來的真實面貌。

720前面兩個字,說的是我們如何起惑、造業、受苦;後面呢,佛陀為我們指出,如何透過頓教禪修認得自己,度化眾生,證無上正等正覺,入大涅槃寂靜之境。

721這麼一說,大家多少明白了,「苦、集」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世間法」,「滅、道」則是從世間法中仰賴修行而超越的出世間法。後者,倘若走的是菩薩道的大乘佛法,又稱為「世出世間法」。

722再往深處去觀察,自當明白苦是世間法之果,集乃世間法之因;同樣的,古梵語「涅槃」的滅,是正覺之果,道乃正覺之因。

723因果,因果,因緣果報,哪怕是修道學佛,都離不開這一自然法則運作的規律,也是人生的實相。

724可如此一來不免有些習佛者因此不解,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講這本心經,要先講苦果,再說集因,先論〈寂〉滅果,再述〈修〉道因?又何以四聖諦本為佛陀初轉之法輪,心經卻將之列在十二因緣法之後?

725須知古印度外道,老早有若干修行人躲到深山叢林中,獨自苦思這十二因緣法。因其離群索居,被人敬為「獨覺者」。可見並非佛陀出世之後才有這一禪修現象,故心經將之列在四聖諦前。

726再說後來修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正是聽到馬勝比丘宣揚佛陀常講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當下豁然體悟,才死心塌地的跟隨釋迦牟尼佛。

727、這就意味著佛陀初轉法輪,並非只講四聖諦,而是連著十二因緣一起說。但心經又為什麼把結果說在原因之前呢?

728其故在於當時民眾會來佛陀座下聽道的,不是賤民階級,就是窮到衣不蔽體,沒有一個不是苦不堪言。倘先細究人生八苦之因,肯定沒幾個聽得入耳,全都跑光了。這一現實,別說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了,現在不也如此?

729這就是何以佛法教學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道理,你不先講吃盡苦頭的現象,在場會眾怎會覺得你是他們自己人,不會認為你能了解他們生活的辛酸、內心的苦楚。

730我們後來在阿含經讀到的,這四聖諦的「集」,正是佛陀在為當時大眾詳述人生八苦之後,才接著剖析這一輩子何以受苦的原因。

731故集者,集苦之因也。

732須知人不起惑就不會造業,也就談不上吃苦受報。那麼從無始無明算起好了,有哪些惑、哪些迷失導致我們的煩惱和痛苦?

733答曰,人生有三惑,見惑、思惑、塵沙無明惑。

734換個說法,見惑、思惑是「煩惱障」,塵沙無明惑是「所知障」。

735屬於煩惱方面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失,一共有五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屬於習氣方面的,思惑是念念不忘的困擾,也有貪嗔癡慢疑這五種。

736問自己就好,是否認為身體和心靈是我的,實有的?你信了,即名「身見」。既認身心真實不變,就有長保青春不老、靈魂不朽的各種謬論,名之曰「邊見」。於是而迷戀卜卦、紫微、八卦、星相等命理之術,還有的更堅持世上絕無因果,凡此則為「邪見」。至於見取見,星雲大師認為執著錯誤的見解即是。戒禁取見呢,例如看到有人在家拜小鬼,以為可以打擊情敵,就盲目跟著拜,這叫非果計果,結果惹禍上身。

737見惑來自一念無明的分別心,思惑的貪嗔癡慢疑,則是相應於見惑的執著念。這兩者都是我執——我們大腦的作用,或許可以讓人維持生存,卻不保證不會痛苦、不會煩惱。

738什麼是塵沙無明惑的所知障?當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旦生起誰都不如你的貢高我慢之心,那就是所知障。從此停止學習,你離認得自己,只會越來越還遙遠。

739總而言之,這三惑兩障,障住了我們本自有之的空性智慧,堵住了我們通往般若波羅蜜多的道路。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17761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