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8 18:00:25瀏覽1275|回應3|推薦44 | |
我與這位美麗的心靈之友的初次見面,是在杜雲之筆下的篇頁裡,那時中國電影還僅得七十年光景呢!於其中,她以病榻上的哀容示人,一頭時興的冷波浪,一張朦朧的面孔,充滿了憔悴與失落,莫非這即是一個新女性的寫照?為我留下了問號。我曾耳聞她的盛名,殊不知她也在許多書籍中客串了顏如玉,偶然,在琦君的文字間,也發現了她的芳蹤,同樣是新女性的模樣,不同的是,琦君將那新女性的呼聲還原了,斗大的「我要活啊!」點亮了屬於她戲劇性的光輝。 她在許多名家的言談中都是動人的,事實確也如此。她有著千年以來獨具優勢的杏子臉,穠纖合度,上面綴以兩道細緻的柳葉眉,灰色的眼蓋膏裡面,是一對嵌著淺淺摺子的鳳眼,它們無法以文字精準描繪,該說那是造物之神的奇蹟麼?她有超凡的能力,將摸不著的情緒都具象地展現在那雙不折不扣的靈魂之窗。這一刻洋溢浪漫之光的秋波,下一刻又自淚眼婆娑旋即成了熄滅了希望之火的黯淡,她可以表現驚弓之鳥似地慌亂、更可以強而有力地震懾人心,千變萬化,令人讚嘆! 稱心靈之友,實在是她不好熟悉,我無緣接觸她真實的精神,而她呢,宛如隻身一人,卻居於無數的房間之中,每打開一扇門,便體驗她另一種個性與模樣,並且因此提升了心靈的飽和度。她是優異的詮釋者,在同一個世界呈現了不同空間中的人生,藉由透視這些人物,令人豐沛心田。這次,我入了一個鏡廳之夢,坐在絨布座椅中,三面圍繞著明鏡,但不是作多重人格的治療,而是觀賞這位女郎的不同面貌。 向第一面鏡子看去,裡面有位時髦的女作家,穿著開叉的長旗袍,踩著高跟鞋,婀娜多姿,造型頗為討好一般人的視覺。《戀愛的墳墓》是些甚麼內容不為我所知,但她卻散發不凡的女性意識,在勇於追求感情的個性中,維持著經濟與心理均獨立自主的清明,視婚姻為男人控制女人的幌子,不屑作金錢底下的奴隸。在東西方的女權仍酣睡之際,她先知般地試圖將之喚醒,這類與世俗抗爭的人,多半缺乏支援與了解,這名女作家也不例外,使她終究失敗了,將生命葬送在男女不平等的汙流中。我眼眶中泛出的淚光,正好似她的光輝,晶澈而悲慟,這樣的新女性,即使七十餘年後的今日亦然少有。 (新女性,韋明) 視線轉移到下一面鏡子,截然不同的景象映入眼簾。是鄉村裡的一個衣著簡潔的婦人,她以樂觀的天性配合細微的觀察力與創意,手工製作著各式各樣的小玩意。雖只是個做手工藝的村婦,似乎對世界來說是個微不足道的人物,她卻有著卓然的大器,知悉屬於鄉村居民、屬於整個中國的危機。她與身邊親愛的人們一同在逆境中奮鬥,縱然戰爭使她被迫流離失所,轉往上海求生,一句不變的信念「挺著胸口向上」仍舊支撐著她不倒的精神。可惜命運是多舛的,她親愛的人們多半犧牲了,當她憔悴滄桑,當我以為她將一蹶不振之際,她作了最後一次精彩的講演,對他,對她,不夠,直接對鏡指著我!她多麼意圖使人振作啊…甚至跨越了時空,將那帶著開朗與浪漫的堅毅烙印在我的心中。 (小玩意,葉大嫂) 最後一面鏡子,她的模樣由素雅轉變得奢華,別緻的旗袍與西洋服裝不斷交替,彷彿伸展台。這一次,她經歷了個性上的轉變,從一個天真瀾漫,在輪船遇險之際率先拋棄行李以為模範的教員,轉化成除了無奈之外,僅存一絲夢幻的舞女。一切的乖違,起因於她受了狡詐之徒的汙辱。即使金錢源源而來,即使穿戴得光鮮奪目,仍難掩那豪華中的落寞。這個她,將肢體語言擱在一旁,集所有的心思於那雙眼眸,藉由它們的明亮與黯淡,道盡了飄零與心酸,還有那對真愛的渴望…當她楚楚凝視著心儀者相贈的白色花盤時。我突然想起某書的一句「這個女子靠什麼活著?」…靠著一點對愛的信心與希望。 (再會吧!上海,白露) 三個平面,不曾看見一點屬於她自己的影子。 這場絢爛的夢到此為止,一連週一到週三,名為Taipei Film Festival。那麼,這位心靈之友是何許人也,你定已有了答案…她有個恰如其人的名字 – 阮玲玉。 直到今天,我才宛如大夢初醒,但依舊讚嘆於阮玲玉精湛的表演,她詮釋甚麼角色,那角色便栩栩如生。黎煜女士在《再會吧!上海》的放映場次曾說了一句話,令我非常贊同,阮玲玉的演技是無法以言語去形容的。即使不發出聲音,仍然感人至深,她永遠讓人在離開銀幕之際,心中翻騰著滿滿的感情,依依不捨,但,又使我無法分別清楚,究竟留戀的是韋明、葉大嫂、白露…抑或是阮玲玉呢…? 無論時光已由靜默到了有聲,黑白到了彩色,阮玲玉永遠是中國電影的瑰寶。她的儷影長留在無數的電影書籍中,更跨界地以文字的形式現身於文學作品,顯然她是那個年代人們記憶中共有的一顆燦爛的星。雖然命運沒有以光芒照亮她的人生,但她璀璨的藝術生命,永遠照耀著銀幕前的你與我。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