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大親切的類似—閱經札記(7)
2014/11/21 00:57:13瀏覽1050|回應3|推薦4

由於連著寫了幾篇台北市選舉的事,我認為非常的無趣,它只有耽擱我研究佛學的時間及修行。所以,趁著思路仍然縈繞在唯識論上時,趕緊再續寫一篇。但我還是想說一句,若是網友對於枯燥的哲學思辨沒有興趣的話,請勿往下看,以免浪費寶貴時間。畢竟,佛教名詞太多,等到弄明白時,已是好幾個春花秋月了。總之,這是我花了許多夜晚的沉思,所悟出來的一點點的佛學哲理。我盡量讓文章具有可讀性,但受限於個人的稟賦,有時候是勉強不得的。

 

按:前蘇聯科學院院士徹爾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槃概論》中說:「龍樹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一。在黑格爾辯證法和龍樹的辯證法之間或者可以發現更重大親切的類似。」

 

我現試著從中國大陸著名教授黑格爾哲學的鄧曉芒教授的文章做一拈提,以進一步將龍黑兩人所謂的重大親切的類似加以申論

 

鄧曉芒教授對於黑格爾的名著: 「精神現象學」的解釋,外人讀來總覺得霧煞煞。我對哲學家一向是很尊敬的,然我認為大名鼎鼎的黑氏,由於未能親身修證龍樹菩薩的唯識理論,只能在理論邊緣上弄弄。而鄧氏則研判未曾受過佛教之思辨訓練,特別是對龍樹唯識理論的不夠理解,致造成鄧氏無法勝任黑氏艱澀難懂的哲學著作。換言之,就是原創者及解說者,俱對大乘佛教開山祖師龍樹的唯識理論沒有親證精研,以致解釋起來吃力萬分。(按中國建政的前40年是反對宗教的,這是沒有辦法強求的)

 

試引鄧氏之著作:「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自我意識溯源」的一段,就知我不是瞎說了。鄧氏原文寫道:【最近兩年,我在給研究生逐句講解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過程中,感到該書從第一部分意識向第二部分自我意識的過渡是一個難點。一般來說,在黑格爾那裡,意識是對一個物件的意識,也就是對意識與物件之間的區別的意識;反之,自我意識則是把物件看作自身,也就是在意識到這一區別的同時,還意識到自身與物件之間沒有區別。「我把我同我自己區別開來,而在其中對我來說就是:這種區別並沒有被區別。」或者反過來說,自我意識是對無區別者的區別

 

但是,意識如何從這種區別進到對這種區別的無區別性的意識呢?這長期以來都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張世英先生(筍註:張為北大著名哲學系教授)在其《黑格爾的精神哲學》一書中說:「從意識本身的最後階段知性自我意識的過渡,黑格爾說得非常空洞而晦澀(張世英,1986年,第35),但除了引黑格爾一段話外沒有作評論,基本上回避了這個問題。他在另一本書《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解說》中則是這樣回答這一問題的:對立統一是精神性的東西,剛才講感性確定性、知覺、知性這三個階段都把物件看作物,和異己,看作外在。要克服這個困難,就要把對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對象,這樣就從意識的階段進到了自我意識的階段】。

 

筍按:「我把我同我自己區別開來」,「意識到自身與物件之間沒有區別」,「把對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對象」。怎麼樣,有看沒有懂吧!

 

必須坦白,我以往也是有看沒有懂的,但這幾年稍有一些修為,對此基本有點體悟。(起碼知其然,但由於缺乏親證,仍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今試著解釋一下,「我把我同我自己區別開來」,「意識到自身與物件之間沒有區別」,「把對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對象」如下:

 

整個的理解必需從八識開始。簡單說,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是跟著身子走的(人死即灰非煙滅),但第八識則是兵分兩路,另有它途。人們常誤認身子與真正的我指的是一回事,但其實不然。(這種誤認的破除,是需要修練的)

 

瞭解八識彼此的關係之先,必需先了解所謂的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按見分是指能看見外界事象的見聞覺知(即前六識)的功能。相分則指見聞覺知心所接觸的外界六塵。兩者的關係就是能見的見分與所見的相分在八識俱起之下,使得我們能夠感知外界萬物(即萬法)的存在。兩者是如秤兩頭,低昂等時,俱起俱生的(這一點很難懂,後頭再解釋)

 

當屬於六識的見聞覺知心在運作過程中,我(第七識)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領受的相分境界。這種能夠覺知到我所看到、聽到的,當下能夠確定的感覺,就是自證分。好比眼睛看到花的豔麗,你當下就知道,你已看到花豔。花豔的本身就是相分。看到花豔的能力,就是見分。你確定你有看到花豔的知覺,就是自證分。

 

下一步,當意識起念去檢查、反觀自己(第七識)是否清楚了知前六識與第七識及第八識,彼此之間,相互攀緣,前後相依、俱生俱滅的關係,以及自己對此境界的感受,這就是證自證分。

 

好像我家養的貓,它一看到鏡子,就知道鏡子裡頭有貓,這就是相分,但它不知道那就是牠自己,這就是說貓沒有自證分的能力。

 

在了解龍樹的萬法唯識理論之前,尚有一個觀念,必須了解,就是所謂的三性,也就是遍計所執性,依它起性,圓成實性。簡單說,遍計所執性就是誤繩為蛇;依它起性,就是見繩為繩;圓成實性,就是見繩為草,見草為纖維,如此一路分析下去,最後就是一無所有,也就是見到事務之本體。

 

回到鄧氏原文:「在黑格爾那裡,意識是對一個物件的意識,也就是對意識與物件之間的區別的意識」。這裡的意識,指的就是我前面談到的自證分

 

鄧原文:「在意識到這一區別的同時,還意識到自身與物件之間沒有區別」。這句話就是證自證分。按我清楚明白意識到我與對象之間與八識的緊密關係,謂之證自證分(見前)。凡夫的證自證分是我與自身是一體的。而龍樹(或開悟者)的證自證分則是我與自身不一的【按:此處之我即第七識之末拉識。真「我」必須經過修證,方知真「我」即第八識(阿賴耶識),而非末拉識】。

 

以下試著解說凡學習黑氏哲學者,都會同意的非常空洞而晦澀(見前)的一段重要理論。也即張世英教授所說,要把握黑氏學說的關鍵在於了解:「把對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對象」。

 

也就是對象與自己合而為一。照世俗的看法,這怎麼可能呢?你面前有一棟房子,照黑氏空洞而晦澀的講法就是:你就是房子,房子就是你。然而,龍樹認為,萬法唯識;因為一切的萬事萬物萬相,若沒有識,當然都是空的。比方說,瞎子的世界就永遠不知花的嬌豔。聾子的世界也永遠不知絲竹管弦之悅耳。也就是沒有識(眼識或耳識),就沒有一切(顏色或聲音)換言之,就是識與物並起運作,俱生俱滅;見分與相分同時俱存俱滅。

 

也就是說,沒有了「識」,這個世界就空無所有。精準的說,它也不是空無所有,而是沒有意義。好比無限大去除以無限大,它是無意義的。試問當宇宙中完全沒有生物時,一切的山河大地,它真的存在嗎?它不是你知不知道有沒有存在,而是根本沒有「存在」這兩個字及因此而產生「存在」的思維。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名噪一時。但它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由於我對一切都懷疑它是否存在,但當我在懷疑時,起碼這個懷疑是存在的。故表示我亦存在」。

 

正確的理解這句話,應當是:「思就是識,也就是當思()都不存在時,即表示沒有生物()存在,也就是說有思(),就沒有生物()存在」。

 

識就好像人與影子的關係。有人就有影子;沒有影子,也就表示沒有人,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換言之,當我看到了對象,我就與對象就發生了我與識的關係。也就是因著見分,產生了相分。但若沒有識(見分),自然也沒有相分。好比有人在太陽下,他旁邊當然有影子。但若在太陽下沒有影子,則何來本人?換言之,有見分即有相分;無相分即無見分

 

所以,有子即有母,無子即無母。母子的關係是方有子,即有母;方有母,即有子。它們的關係是俱生俱滅的。也就是中論所說:「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因滅果生,同在一時」。

 

以上,是從「理」上講把對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對象」的道理。下頭從「事」(即物理)上講這個道理。

 

世間萬物看透了,它都是一個合相。以房子為例,它就是一個合相。它的構成包括了沙子、水泥、鋼筋、石子、木材等,如果將這些材料抽出,房子就不見了。從相分上講,萬物莫不如此。一切都是靠著「緣」來將萬物一一組成的。比如說,人就是一個合相,若將它體內的每個成分一一析出,它就剩下一堆化學元素而已。但若沒有俱起的八識,你就無法看透這個道理。你就終生執著假我(第七識)為真。不知這個「我」其實只是過客,只是附在肉身上,一當死神來臨,就灰飛煙滅。最後只有阿賴耶識,與世長存。這是從「事」來看世界,世界就是一個合相,通通都是諸法皆空,仗緣方生的。

 

你若不斷的深入看下去,房子與你本人其實都是一堆原子、質子、電子、粒子。所以,「把對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對象」,在事物深層的本質上,「自己與對象」都是屬於相同的原子、質子、電子、粒子,都屬於同一範疇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icwy1029&aid=19143429

 回應文章

PonderForcast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27 20:27
我識故我在, 能不能推演到 我識物才在 ?


換句話說, 若 無識我不在, 能不能推演到 無識物不在 ?

我意識到某個目標, 那個目標才存在,
如果我的意識不存在, 意識不到那個目標, 那該目標就不存在.

這種觀點, 好像有一點 意識 本位主義.

我意識到某個目標, 那個目標 相對於我, 那肯定是存在的.

如果我的意識不存在, 意識不到那個目標, 那個目標 的 存在與否,
充其量只能說, 那個目標 不存在於 我的意識 中, 因為 我的意識
不存在.

但是那個目標, 於其自身 是不是 客觀存在, 只能說 我無法確知,
因為 我的意識 不存在, 無法 意識到 那個目標, 存在或不存在.

若從這個方向來看,

- 識與物並起運作,俱生俱滅;見分與相分同時俱存俱滅。

似乎未必成立.

所以 我與目標, 到底是不是 我即目標/目標即我, 這似乎也是 意識
難以判定的.

藏密喇嘛教, 不是佛教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21 22:52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55


唯識學上很有名的一首偈:「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這首偈的意思就是在顯示八識心王和合運作的道理,也就是說:我們身中有八個心,因為這八個心的運作,跟我們的生活太密切了,形影不離的好像兄弟ㄧ樣。老八是如來藏,因為人太好了顯得有點憨,總是隨順著聰明伶俐的老七意根,而沒有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老大眼識、老二耳識、老三鼻識、老四舌識、老五身識,這五個兄弟都在家門口開張做生意;老六意識就像總管一樣,透過前面五個兄弟的幫忙,收集資訊,然後不斷地分析歸納、思惟整理,把所收集到的資料,提供給意根兄弟作參考,讓意根兄弟去裁決應該如何進一步去取捨與應對。

這八個兄弟互相合作無間,一個管看、一個管聽、一個管嗅、一個管嚐、一個管觸、一個管分析整理、一個時時攀緣下命令,老八則像個大倉庫一樣,把前面七個兄弟所提供、所造作的資料,鉅細靡遺的收藏著,點滴都不漏失,在未來因緣成熟時,就讓有情眾生去受種種的苦樂果報。由於這八個兄弟和合運作如似一心,所以說八個兄弟共一胎。在這八兄弟之中,前面七個兄弟是妄心,又稱為七轉識,老八是真心稱為阿賴耶識。所以如果有人說有情眾生有兩個心,那就是一個真心、一個妄心。在七兄弟妄心運作的同時,老八阿賴耶識也一定在背後默默的支持著七兄弟的運作,絕不可能讓七兄弟在唱獨腳戲。因為離開老八阿賴耶識,七兄弟也無所能為;相反地,離開七兄弟,也找不到老八阿賴耶識的蹤跡,因為那是無餘涅槃的境界。由此可見這八兄弟感情深厚之一斑了。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一個伶俐一個呆」,這個伶俐的心就是指意根,因為意根祂時時思量一切法、處處思量一切法,祂時時決斷、處處作主;既然能夠時時決斷、處處作主,那祂當然是很伶俐啊!要不然祂怎麼能夠決斷呢?怎麼能夠作主呢?因此這個伶俐的心就是指末那識意根。那「一個呆」又是指誰呢?這個呆其實就是指我們的真心——阿賴耶識,因為祂從來不在六塵境界上起分別,從來不對六塵境界起一念想要分別的作意,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就說祂呆;因為祂永遠是活在不明白六塵境界的世界裡面,所以說祂呆,這個呆是針對六塵境界來說。但若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則又說祂能夠普遍興造一切五趣六道眾生,並且能夠了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能夠和共業有情眾生之第八識共同創造三界器世間,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就不能說祂是呆了。


藏密喇嘛教, 不是佛教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21 22:51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55

而所謂「五個門前作買賣」,指的就是前五識。前五識不斷地分別從五根門頭所接收來的訊息,祂不斷地在這上面分別。但是前五識只能分別五塵的粗相,當祂把五塵的粗相分別完成以後,意識就從這樣一個五塵粗相上,繼續作更微細的分別,意識也能從前五識所傳來的五塵訊息當中,分別五塵上的法塵;當祂分別完成以後,還可以繼續加以分析、歸納、思惟、整理。所以說前五識就是在門前作買賣,而意識則是一個「在家裡把帳開」的心,祂時時刻刻把前五識,所傳來的訊息加以詳細地分析、比對、思惟、整理,然後就把所得的結果,提供給意根來決定下一步是要取還是要捨。

各位菩薩,由以上說明您大概已經瞭解這八個心的不同功能了。這八識心王乃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之一切萬法,因此說萬法唯識。在唯識學中,說八識心王是一切最勝故,為什麼這樣說呢?譬如說色界四禪天的境界,必須有第八識所變現的色界天身,而後六、七、 八識在等至位中安住,才有色界四禪天的等至境界;也必須有第八識所變現的色界天身,而後八、七、六識及眼識、耳識、身識才能共同於等持位中現行運作,也才有色界天人的法會,以及一切的身口意行。如果沒有眼、耳、身、意識、末那、阿賴耶等六個識,就無法具足色界天的一切境界。

又譬如說,人間有情必須有阿賴耶識及意根末那識入胎,執持受精卵,藉著母親血液供給之四大,漸漸變現五色根,包含五勝義根大腦,隨著五色根的漸漸圓滿,令意根能觸法塵才能生起意識,意識生起之後,能令前五識俱起或漸起,因此而具足八識;如果八識心王不具足,就無法具足領受人間的五塵,這就稱為殘障人士。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不能成立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等五趣六道之有情。所以說眼等八識乃是三界萬法之王,三界由八識心輾轉生起,所以說八識為心王,一切最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