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9 21:25:50瀏覽875|回應6|推薦7 | |
少子化真的會影響經濟嗎?一個經濟學家的標準回答是「看情況」。精確來說,我比較喜歡稱少子化是一個「現象」,而非一個「問題」。若當權者要避免這種「現象」,則必須要先解決許多的「問題」。先撇開這些,回過頭解釋一下何謂「看情況」。在這裡要先學術一下。根據Romer的內生成長模型,跳過推導過程,我們有一個簡單但也詭異的結論,「人口越多的國家,經濟成長越高」。相信也好,不信也罷,重點其實並不是結論,而是模型假設。Romer假設人口投入在兩個部門,生產與研發,且兩者都會進入生產函數。想當然爾,人越多,產出越多,成長越高(至少數學上是如此)。
在此並非駁斥這個結論,而是要指出,這模型假設的概念其實是正確的,研發與勞動產出(包含勞力、經驗與經營手腕)當然是靠人而非靠機器。然而我在此要解釋的是,在生產與研發兩部門的並非單純只是人口,而是指「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為簡化模型,往往經濟學家會把人力資本的成長定義為人口成長,而就某種角度來說這也合理。人越多的地方,人才的數量自然越多,人口成長的速度應該跟人力資本的成長速度成正比。 但事情並非如此單純。在大學教育普及化的現在,試問,台灣真的創造出更多的人才嗎?或者只是創造出更多的「大學文憑持有者」。而在現今的教育與社會體系下,真的培育得出在Romer模型中的「研發部門(產業)」嗎?當台灣選手拿下國際發明獎之後,那些發明去了哪裡?真的有帶來商機嗎?我們的人才養成是否只偏重在特定產業?非在此領域的就不是人才? 問題似乎越扯越多,越扯越複雜。回到主題,少子化現象跟經濟衰退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當我們在意少子化帶來的經濟衝擊,或許也可以思考高齡產業的崛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針對經濟,眼下重要的課題並非少子,而是應考慮如何有效且正確的分配資源在這些有限的人口上,培養他們成為台灣的「人力資本」。因此請別隨便把少子化套上經濟的帽子。換個角度,以雙薪家庭來說,無暇照顧子女而以新台幣養小孩的父母比比皆是,與其讓失敗的家庭教育養出一堆「中指蕭」、「銳寶貝」、霸凌者或被霸凌者,或許少生點才是「此時」生與不生賽局的均衡解。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