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坐正了喔
2022/03/06 09:00:00瀏覽238|回應0|推薦1

#坐正了喔






十幾年前有一次在南投學騎馬,免費的,但必須要通過考試。當時正為了中年轉業,在南投的暨大修習輔導諮商研究所;學校規定,只要是在校生就可以選修體育課,於是,膽小又愛冒險的我就修了這一堂馬術課。






當時已經近四十歲,一把骨頭介於老與不老的中間,不常運動的我正在協調稍有年紀的身體和還算年輕的心情,想嘗鮮又怕受傷,每次都懷著忐忑不安的緊張感上課,馬術老師的一口令一動作,都悉聽尊從。






在一堂隨堂測驗中,學生要騎上馬繞著馬場跑兩圈。可能是馬兒感受到我的緊張,她也不太舒服,小跑步幾下就開始仰頭快跑,這下我可難以平衡啦!期待在場的老師可以快點伸出鞭子約束馬匹,救我於快要跌落之境,但他沒有。






他出聲對我喊著:「坐正了喔!」



「老師,要怎麼坐正?」當時的我根本看不見自己的身體到底是歪是斜,只知道已經快要撐不住自己身體,就要被離心力和體力背叛……。



「就要你坐正啊!怎麼聽不懂?」老師微微失去耐性的再強調一次。






然後,就沒有再對話了,因為我從馬上摔下來了。






雖然帶著安全頭盔,身體並未有明顯受傷,但我的心可是深深}烙下對騎馬恐懼的傷痕,並且覺得老師是見死不救。他為何不在這麼緊急的時刻告訴我「身體往右偏一點」,或是「重心降低些」、「右腳夾緊!」等等明確的指令呢?他僅僅說了「坐正了喔!」,我無法覺知自己的身體在當時是正還是不正,一時之間不知從哪裡開始改善,然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摔落下來。






時隔多年,再次想起這次落馬事件,是因為去健身房。雖然比起騎在馬上,受傷的風險是小多了,但不勤於運動的身體又老了十幾歲,對於膝蓋或是手腕的耐受力,變得膽小又不愛冒險了。






為了避免脆弱的膝蓋受傷,我拜託教練要針對我每一個動作提出指正,做得對說「對」,姿勢不正確或是用力錯誤,都請即刻糾正,以避免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試了幾次,教練總在我做到一個段落(或許是一組十五下)之後,再跟我說我剛剛哪裡做得不對,並且告訴我原理。這時候,我已經不確定剛剛的動作到底是怎麼做的了,原理固然理解,但我剛剛的姿勢到底哪裡不對,可能抓不到重點;在不確定動作正確與否的小小懷疑中,力氣和意志力便不敢完全伸展,對我的鍛鍊沒有好處,進步也有限。






於是,我嘗試跟教練溝通,請他在動作的當下,就出手出聲指導我,這樣我比較能掌握每個動作正不正確;但溝通歷程彷彿就像是,我說我的需要,他說他的道理,總之雙方都很堅持,反覆多次後,他還是堅持不想每個動作即時指正。教練的堅持甚至讓我懷疑,他是不是無法專注在我當下的動作呢?等做完一組運動才略為檢討,平時眼神飄向電視的球賽或是穿很少的辣妹,是不是不敬業啊?而我想,在教練心目中,我一定是一位難搞的奧客吧!






實在沒辦法了,都考慮要換教練了,最後一次試著溝通看看吧!這次豁出去的溝通,才發現,事實跟我想得不一樣。






原來教練認為,若是只靠教練在旁邊出聲,被動式的矯正姿勢,這樣永遠無法自己在單獨運動時,找到何為正確姿勢,他希望我能夠由大腦出發,慢慢找到自己肢體正確的使用方式。






但我的身體早已有一個慣性,我感受到的右腳內八,其實是向前筆直的;我以為的屁股往後退,其實角度是差遠了的,光是腦袋知道原則,是無法貫徹教練眼中看到的標準的,因為我對身體的感受覺知,與大腦理解到的根本有落差。






於是在我表示理解教練的想法與善意後,試著將自己的狀態,用比喻說給教練聽:就像是教練把我當小學生,很用心地培育我的運動理念;但卻沒發現我只是幼稚園程度,連自己的身體感受都與客觀的觀察有落差,所以他光是告訴我騎馬要坐正是不夠的,他需要當下告知我右肩往下一點,或是屁股夾緊重心向下!






在一次一次被矯正後的姿勢中,我才能慢慢抓到腦袋理解與身體表現出來的一致性,也就是說,讓我在幼稚園的最後一年,再重讀一次大班吧!我還需要更多「手把手」的教導;但我會把教練說的動作與理解記在心裡,理解與實踐反覆循環,為之後自己獨立運動作準備。






教練和我堅持了那麼久,都是各有堅持,不想放棄。但誰說「勿被動學習,要充分理解」和「我需要教練即時的動作指正」是兩個互斥的概念呢,難道不能充分溝通後,混和兩個人的堅持與需要嗎?






我與教練的溝通歷程,也是伴侶溝通常見的歷程吧!






你堅持的,我堅持的,都對,也覺得對方很離譜。






但是若停在這一層就直接汰換或翻臉,不就太可惜了?當心中對對方燃起了「不敬業」或是「奧客」的印象,溝通就變得更難了。






溝通過後,可能發現兩人都沒錯;



只是誤解了,或是對對方的弱點與需求不瞭解。






知道道理重要,指導動作重要,難道不能並行嗎?



其實是可以有第三方案待轉區的,在我與教練的例子中,就是再一年讀大班,



抱著練習自己運動的精神,暫時還需要教練每一動作指導。






那麼,在你的夫妻關係中,那個雙方都很堅持的事情,是不是也一樣可以找到這個第三方案待轉區呢?



(本文刊載於康健雜誌 名家觀點)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risma0914690&aid=17184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