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見賢不思齊
2024/11/26 09:00:00瀏覽8|回應0|推薦0
# 世代差異:每一代都有求生之道

網路上看到優秀同業們不時在臉書po出精采文章,開設線上課程,跟緊時事點評,有時候真的覺得會有壓力,不是忌妒也不算羨慕,但是就有一種鞭策自己的壓力。在日常工作之外,總覺得自己應該更努力更奔跑,有時只想輕鬆看看朋友圈動態,卻不得不看到在專業上的知識與比較,真是很想退訂所有同業的追蹤。

我為什麼會這麼奇怪?想了半天,恐怕就是小時候學的「見賢思齊」害了我。

記得國小時,媽媽買了一套世界名人偉人傳記給我,裡面有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革命成功的國父,還有伊莎朵拉·鄧肯,美國舞蹈家,現代舞的創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肯的自由與浪漫,這恐怕是媽媽沒有好好檢查到的漏網之魚,媽若知道鄧肯如此主張,肯定要擔心死了,書沒收,不准讀。

但無論如何,家庭教育還是鼓勵我要不時檢討自己、鞭策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有農夫勤勉的特質,不能偷懶。

但是我進入職場大約是1992年,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年代,默默耕耘已經不再是強調的重點,需要展現爆發力與勇氣, 於是我在媒體業展現也享受了這種刺激感與成就感,不過若是剛完成一個驚險刺激甚至有生命危險的三天採訪,第二天爸媽還是不希望我早上不要睡懶覺。

接著我歷經職涯摸索與轉換跑道,後來在四十歲轉入心理諮商的軌道,發現這一行需要有農夫耕耘的勤勉、要有記者般的爆發力與勇氣,還得有藝術家般的創意與自由,我的標竿似乎愈來愈多,再加上AI助攻,資訊發達到用百米速度奔跑也追不上,再跑下去,可能就要休克了。

於是,工作壓力滿載的我,最近需要重新學習耍廢,那些年輕人彷彿生來就已經會的躺平技巧,反而是我需要卸下盔甲努力適應與增加的特質,因為不實際的目標只會逼死人,徒增挫折。

現在的世代不能再默默耕耘,因為時不我予;也不能只靠爆發力,因為大環境時機並不那麼好,賭一把不見得能贏;反而在資訊爆炸的今日,得一方面快速跟上新知,另一方面也得快速調整過去的成功經驗,像是固定比例的耍廢或是me time,可能就是維持身心健康平衡的必要手段,因為薪水再也無法創高峰 房價永遠也追不上,人們得學會在小確信中活過一天又一天。

而成功者的經驗,也多半不能複製,因為每個人的才智與環境條件不同,並不一定努力就可以達到一樣的成功,需要不斷在變動中尋得自己的定位與調整策略,懷抱著太多見賢思齊的夢想,會太挫折。

這個世代,了解自己與了解社會一樣重要。當然,長輩的話真的多半也只能「參考,參考」,因為,可能真的完全遵循了會無法生存;反倒是長輩口中嗤之以鼻的耍廢或是有技巧的偷懶,成了必要學習的技能。社會變得太快,快得分不清那些經驗該學那些不該。

於是,世代之間的對立與偏見就此產生,能怪誰呢?
多元,當然也包括世代之間的彼此理解,理解對方這麼堅持的理由與很難改變的限制。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risma0914690&aid=1813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