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30 11:30:16瀏覽80|回應0|推薦0 | |
前一陣子連續在台北進修,先上三整天EFT創傷課後,回台中上班一天半(因為有些個案不能等兩周),再回台北上四整天EFT伴侶複訓課,十天內七天含金量高包括演練的課,真是體力一大考驗,所以別說約台北朋友了,連中午跟同學一起用餐的力氣都省下,走孤狼路線以避免多花一點力氣以至於上課精神不濟。然後,晚上回家覺得自己竟與爸媽聊天半小時就累到眼睛睜不開,對父母很有罪惡感。
以上是我的心情,但聽到其他心理師為了準備一場一小時講師費不高的演講,不計CP值的花了二十小時查考文獻及精心設計,對方希望她壓低講師費再接一場,而她上一周才身體不適掛急診,也正煩惱這個月房貸繳不出來;另一位醫師是自己家裡出了事,但放心不下長期依賴他的病人,所以勉強撐著一天只睡三小時壓縮時間工作;還有一位物理治療師,因為認為還是徒手施作輔以電療效果最好,於是即便個案量大到體力吃不消,還是堅持不能放棄這套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方法,儘管下班已是體力耗盡快要虛脫。
別誤會,我不是說助人工作者多麼崇高;相反地,我就是不要再把這些神聖的價值加諸於他們身上,以至於像小白鼠在滾輪上一般,拼命奔跑,永遠追不上他人需求,直到崩潰或是病倒,這絕不是社會之福。
「善良人的生存法則」這本書的出版,就是為了這一群不知不覺善良卻自虐的人而寫,因為我們希望這一群人能在社會上貢獻久一些,不要太快耗竭。
若你是助人者,書上的描述,一定會有所共鳴。比如說,提到助人者往往有類似地的僵化信念,你可以檢視自己有沒有:
「我是好人」信念
「要幫助每個人」信念
「對方沒有我不行」信念
「別無所求」信念
基於以上信念,他們會犧牲自己,忽略自己的疲累;但長期來說終究在生活上不能平衡。
以心理師來說,我們常鼓勵個案要探索自我、尊重自我。哈特曼在「活著的自由」說,好人必須要對自我(self)誠實、真誠、完全坦承。「當我越覺察到『自我』,就越能清晰的定義和實踐『自我』,也越能成為道德上的好人。越能忠於自我,我就越是個道德良善之人。」(p126)
助人者常會說他們太忙碌,沒有空照顧自己,他們專注在其他人的需求上。(p.214)助人者擅長用以下創意的藉口來逃避自己的需求,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共鳴:
「我嗎?我很好。」
「我太忙了,沒辦法」
「但他們現在真的很需要我。」
「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感覺太自私了。」
「我會幫忙,我會自己設法撐過去的。」
我們教人要面對自我需求,但自己卻忘記了,作者為助人者提供了實際操作的練習(ch.5),如:
超級粉絲心態
自我疼惜充電器
半個擁抱
自我認同的肯證
自我寬容的呼求
以「超級粉絲心態」為例,如果想擁有無條件的自我價值,你可以想想狂熱體育粉絲的心態。他們或許會很武斷地決定要支持的隊伍,但一旦選定後,就會無條件地堅定支持。無論隊伍晉級或落敗,他們都持續歡呼打氣。隊伍中的選手和經理來來去去,但粉絲還是熱愛著隊伍.假如有人批評隊伍,他們會立刻跳出來辯護。
假如把這樣的心態用在自己身上,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看到這裡,你不禁會想,這樣不會太自傲自大嗎?對某些人確實會,但對於總是把別人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還大些的人,對於總是自我期許要更加善良的人,這一貼藥方必須要矯枉過正才行,且我敢打賭,只看一次還未必能動搖你僵固的信念呢!重點在能擁有無條件的自我價值,對於付出有選擇與自由,不會因為今日少付出了就否定自己。
善良的行為很重要,但擁有正確的信念更重要,特別是長期以助人為職業的人,要長久健康的服務人群,就得照顧好自己。
今年母親節回去看媽媽,媽媽一再叮囑「不要太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我一度覺得,母親是出於一片心疼,但可能退休太久,不瞭解現代社會不進則退的現實,職場上大家都很努力盡心求進步,每個人都壓力大工作累,自我期許的壓力與被淘汰的壓力相比,還是得選前者。
不過後來想想,媽媽的話也對一半。
若是在助人領域上,不妄想自己是對方療癒的唯一來源,自己盡心做但不接太多個案;若是單位裡規定必須要接很多個案,標準勢必得下修,追求最高效能的服務,不能把系統問題和自己道德標準之間的落差,全都自己吞下去。
幫助的形態大分為:資源、資訊、專業、支持四種,而當助人出了問題時,多半是因為提供了錯誤的幫助型態,助人者和受助者的期待出現落差。想像一下,你打電話向朋友抱怨你蠻橫的上司,朋友替你感到生氣,不斷說著你明天就該找新工作,接著講了些新工作的訊息(資訊上的幫助) ,通話的尾聲,你喃喃的說,自己只希望被好好傾聽同理(支持上的幫助)。
只是,面對壓力,卻不僅僅是「紓壓、放鬆、想開點」這樣的話就能簡單對付,我很欣賞作者在談到壓力時,還是強調「改變心態」,因為許多研究顯示,對於壓力保持正向信念,如壓力帶來心靈提升;與對於壓力保持負向信念,如壓力帶來疾病衰弱相比,前者更能幫助人們健康的完成任務。心態改變技術並不會否認壓力帶來的傷害,在量測賀爾蒙和其他生理指標時,發現心態改變未必能減輕壓力的程度,但能降低壓力帶來的傷害。
我們需要把壓力調控在一個合理範圍,但絕不可能避免壓力,特別是不能也無法替受助者承擔所有的壓力。
最後引用尼采在「查拉圖斯特特拉如是說」中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假如你有一位受苦的朋友,你能成為他痛苦人生的休息之地,但應該要像一張硬床,例如行軍床,這才會是對他最好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