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性、夢、潛意識與真實的信仰(四)
2009/11/10 04:33:42瀏覽2860|回應1|推薦0

         由前面三部分的文章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佛洛依德所開啟的精神分析學派所帶給現代人最大的觀念就是關於人性中黑暗未知的「潛意識」的存在;以及其藉著性壓抑為主要來源與藉著夢境作為表現的運作方式(雖然後兩者似乎並未被多數現代心理學家所接受)。而且這一個非一般意識能力可以觸及的非理性區域卻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許多自以為理性的決定。乍看之下,這似乎與聖經或基督教傳統的人性觀有衝突,因為聖經創世紀啟示錄無不強調教導人要行合神心意的正道,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的教會並不會教導關於個人人性中有「陰暗面」的情形,多半是用「軟弱」或「罪性」等方式表述,以為這些只發生在可感受到的意識區域。但是如果我們能用另一些角度來看待所謂的「潛意識」世界,也許就可以發現其中與聖經的人性論仍有許多重要的共通之處。接下來我想要以下面幾個角度來看如何在聖經神學的架構下適當的回應這個挑戰,也希望同時能有若干批判性的了解互通。

 

()心理學與聖經的關係:接納或排斥,我們該站在甚麼角度來看?為什麼?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佛洛依德的心理學與基督徒真實信仰間的關係之前,我想我們要先回答一個可能存在於讀者心中的問題:就是聖經裡沒有提到類似「潛意識」的字詞而佛洛伊德的學說本身也只不過是以人為中心的理論,為什麼需要做這種連結呢?會不會只是一種牽強附會而已。或者說我們也許可以討論完全是以聖經為基礎的「聖經心理學」或「聖經輔導學」而不必理會其他的學說。

 

為了回答此疑慮,我想我們要先了解一件事實,就是聖經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的經文本身是有限的,顯然不可能完整包括所有知識。就如同我們所了解的,聖經雖然有世界上最古老完整的歷史紀錄,但並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包括;雖然提到世界的創造但並未提到曾占據地球表面的恐龍時代;雖然有美麗的詩歌與故事但顯然只包含希伯來文學等等。難道因為聖經時代只有提到把文字記錄在石版或皮卷上我們就不能用電腦打字了嗎?難道因為聖經沒有福音機構的設立所以我們就應該不能有任何這樣的服事了嗎?聖經所沒有提到的東西太多了,所以說用「聖經沒這樣說」作為反對的基礎本身在邏輯上是非常不周延而且自相矛盾的。真正的重點應該是去問這些學說本身有無與聖經整體的精義相違反,還是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所帶來的非本質性差異。其實這種對聖經重點的錯解也是一些非基督徒知識分子反對基督教時常見的錯誤前提,常常並未能談到信仰的核心而只是在一些枝微末節打轉。

 

正如所有基督徒所相信的,聖經本身的核心重點是在傳達上帝的榮耀與祂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聖經裡所有的歷史紀錄、詩歌文章、預言勸勉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目的而存在的。所以說對於上帝的屬性與救恩工作的內容而言,聖經毫無疑問地是擁有絕對的權威與足夠的表達,但在除此之外,關於科學、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傳統等不是主要重點的部分,我們雖然仍相信聖經本身的正確性但不必因此而過分的將之絕對化,排除其他可能的觀點 (正確的敘述一件事情的方式可以有許多種)。事實上,普遍啟示的存在本身就告訴我們上帝創造這世界的真理是可以在被造物(包括人自己)之間被發現的(1:19-20)。由聖經與主耶穌所帶下的特殊啟示並不會也不需要與普遍啟示衝突,反而前者是可能為後者在永恆中建立一個正確的定位。所以,對於在這個聖經主題以外的內容,我相信歷世歷代的基督徒必須按著上帝聖靈的帶領以符合真道的方式為神的國加添不同的色彩,與當代的社會對話,進而服事他那一世代的人。中世紀的教會也因為如此才能將原來不在教會裡的各樣人才聚集起來,吸引更多的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建築師、科學家、哲學家等等在神國裡服務,才形成我們現在可以看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徒如果只看重福音使命而未適當地重視相關的文化建造與傳承,其信仰內涵,很抱歉容我這樣說,是相當狹隘與片面的。所以在這一方面基督徒應該以一個更開放的心胸來面對。

 

        另一個與此有關的困難是關於現代心理學的無神論甚至泛神論的屬靈背景問題。有人認為佛洛依德的哲學思想是以費爾巴哈的無神論為基礎,所以基督徒對於根據此基礎所發展的精神分析學應該予以完全拒絕。此外現在許多教會裡所謂「內在醫治」的事工在方法上甚多有與「新紀元運動」相似的冥想、回溯、形象化的暗示或術語,只是把對象由某個偶像改為耶穌,所以很可能在靈界有混雜之嫌。我想,這樣的擔憂疑慮是合理的且值得深究的,而且負面的例子的確存在。但是我們也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任何儀式或所謂的「屬靈」操練都可能有類似的情形:有些人喜歡讀聖經以至於以鑽研字句為傲;有人喜愛敬拜的音樂而不自覺的更甚於愛上帝自己;也有人努力服務低下階層的窮人而把社會改革或物質救濟取代了耶穌福音的內容等等。我們絕不能以為某種教會傳統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屬靈,反之我也相信在神所造的萬物中,除了撒但魔鬼以外也沒有完全不能被上帝使用的器皿。許多我們現在認為屬靈的古典詩歌很多原是由異教徒的民謠所翻唱,西方聖誕節的日期原來也是羅馬帝國所拜的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甚至連新約聖經都還是用異教徒的文字所寫的哩!難到我們都要變成猶太人才叫屬靈嗎?那耶穌又為何而死,又如何拆段兩邊的牆了呢?(弗2:13-15)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在舊約時代上帝比較要求以色列人要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分別,但那是因為他們當時連獨一神的信仰都尚未堅固,又還沒有賜下聖靈保惠師來引導他們。但這情形到新約的基督徒就顯然有很大的不同;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反覆思量使徒保羅對新約時代基督徒可不可以吃祭拜過的食物的教導原則:「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喫;但那軟弱的,只喫蔬菜。喫的人不可輕看不喫的人;不喫的人不可論斷喫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喫的人是為主喫的,因他感謝神;不喫的人是為主不喫的,也感謝神。」(14:1-6) 因為這些並不是我們的主所在乎的,而祂真正在乎的重點是:「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14:7-8) 同樣的,這些心理學或若干治療方法本身的背景當然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不但能馬上全盤接受也應該謹慎小心的使用,以免絆倒一些信心較軟弱的弟兄姐妹或不知情的非基督徒。但我們應當以是否能帶來真正的更新與醫治(而非只是情緒性的亢奮),是否能更張顯祂的大能與榮耀來檢驗(如下面會提到的一些觀點),而不是只根據表面的形式或以前的淵源就完全接納或反對。以免把基督使人自由的福音變成另一種形式主義的牢籠。

 

()「潛意識」的概念可與聖經對人心中罪的權勢的描述相合:雖然人自己並不完全認識,但是在上帝面前這些卻都是赤露敞開的,可以藉聖靈大能的運行帶來改變的希望

 

早在亞當夏娃因得罪神而被趕出伊甸園以後,「罪」的權勢就緊緊的連結於人的內心。當該隱獻祭未得神悅納時,上帝就警告他:「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47)。注意,上帝雖然是因為該隱(未明言)的行為而不悅納他的獻祭(絕不是因為該隱獻的東西是農作物的緣故),但並未於此就定他的罪。上帝反而很好心的提醒該隱自己心中隱藏的妒忌之心,不要小看這罪性的力量。這個過程其實非常像佛洛依德所描述,因為內心的願望被外在的權威否定而內化到潛意識的過程。如果我們只單看上帝對該隱所期望的,用自己的意志來制伏這個罪,這就好像是一種在自我可以認知的範圍內的掙扎而不是屬於潛意識的範圍;但不要忘了,這乃是因為上帝已經先把隱藏在他潛意識中的傾向暴露出來才使得該隱可以有可能事先作好防範,免得輕易被罪的權勢擄走而犯下真正的罪行。(雖然結果仍未因此得到挽回。) 所以說,該隱被定罪並不是因為「潛意識」裡所隱藏的忌妒與驕傲,乃是因為他「已經被提醒」卻仍然未能在自我意識的層面控制自己的行為,善盡自己抵擋的責任。

 

除此之外,舊約聖經也多次提到罪的權勢如何在人自我意識不到的層次運作,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約伯的故事;在約伯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撒但的攻擊後,看起來仍然十分堅定於他自己的信仰,駁斥妻子的冷嘲熱諷。但是不可否認的,心中對上帝無情的允許此事發生仍充滿不解與苦毒。在他那三個「好友」的連番刺激下終於越發顯露出自憐自義與自怨自哀。在這裡我們再一次看到人因為環境的不如意與意識理性中的信仰架構如何發生衝突而將此情緒壓抑到「潛意識」層面的過程。到最後連自己的眼睛都會被蒙蔽,也就不能再在正常的意識層面認知到自我的景況。這三位「好友」所扮演的心理師的角色顯然是失敗的,因為他們所說的話語在內容上雖然是完全正確無瑕疵,但卻絲毫不能帶來真正的安慰或是帶領約伯回轉。其中的關鍵就是在於他們並不了解意識底層的運作規律,而誤以為約伯口裡所說的話都一定是他意識層面的自我決定,進而驟下論斷。當然,上帝完全知道約伯此時的景況,但他並不是利用公布真相的方式讓約伯釋懷,也並未像他的朋友一樣正面反駁,反而是帶領約伯把心思由自己的身上移開,學習用上帝的眼光看待這個被造的世界。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上帝的靈如何可以在人的心裡作工,超越本來幾乎只有二選一的兩難抉擇(如果不是我錯就是上帝錯),而進到對上帝更進一步的了解之中以獲得最後的安息。正如約伯所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42:5)

 

另一個例子就是像掃羅因為失去上帝的同在而暴露出自己非常沒有安全感的情形:所以他才會三番兩次的衝動地想要殺掉大衛,即使明知大衛已被神所揀選甚至對他並無惡意(撒上24: 20)。就算在大衛這個屬靈人物身上,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相似的情形:他有些詩篇的寫作彷彿是把累積在潛意識中的許多陰暗思想寫實地表達出來,使得這些作品對他個人而言似乎是發揮了某種治療的效果;以至於我們常可看到在詩篇的最後才彷彿換了一個人似的回到上帝面前(例子太多無須列舉)。用現代很流行的方式來說,這幾乎就是一種音樂或藝術治療。事實上這些治療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相信人在沒有特別利益關係或心理壓力的時候所自然流露出的創作行為可以視為將累積在於潛意識裡的情緒作若干釋放,可以避免以後累積日久而產生過分的偏差行為。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這些詩篇的話,大衛並不一定能有那樣的雅量在兩次可以親手殺掉掃羅的情況下選擇放他一條生路。大衛之所以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對自己與對神的完全誠實敞開,也因此心意不斷地被神更新,蒙主喜悅。難怪在大衛的詩篇常會出現呼求上帝鑒察他自己內心的句子,如「神啊,求你鑒察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139: 23-24)。又說「神豈不鑒察麼﹖因為他曉得人心裡的隱秘。」(44: 21)。所以在箴言中,作者這樣的說:「人所行的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21:2) 可見聖經雖然強調人必須為自己的罪行負責,但也很清楚的提到在人的內心裡仍是有一些因素蒙蔽了人的良知。沒有人可以離開神而完全信任自己的良知,因為潛意識裡的經驗往往會利用我們受玷污的理性來合理化(或包裝)這些非理性的決定。

 

    在新約裡,對於人的罪性與在罪中的掙扎有著更進一步的描述。這種「罪的權勢」是來自於隱藏在內心裡的罪性與外加的律法的綜合結果:「然而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叫諸般的貪心在我裡頭發動;因為沒有律法,罪是死的。我以前沒有律法是活著的;但是誡命來到,罪又活了,我就死了。那本來叫人活的誡命,反倒叫我死;因為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引誘我,並且殺了我。」(7:8-11)。這個過程本身其實相當類似於佛洛依德所描述那因著外加的社會規範或自我期許受到「本我」抗拒而將此種掙扎內化到潛意識裡的一個過程。以至於在信主以後使徒保羅清楚地感覺到:「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是人),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7:21-24)也就是說保羅知道他心中有另一個力量與他的重生後的理性意志並存,且常迫使他的肢體去作出他自己所不願意的事。這種被罪的權勢所俘虜的情形在新約中可統稱為「屬肉體」的景況。所以在靠著聖靈的幫助後,保羅才又說到:「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8:1-5)。可見,新約聖經不但清楚講到人的罪性(有如佛洛依德的「本我」)如何藉由外在的律法條文或社會與自我的期待(有如佛洛依德的「超我」)在我們的潛意識範疇內發展成一種難以抗拒的權勢,也表達出這個「罪的權勢」如何在信主之人的意識層面與一個重生的內心(即裡面的「人」(7:22))爭戰。但感謝主,神的兒女們在此爭戰中是可以倚靠主耶穌的聖靈得勝。

 

        所以,和佛洛依德不同的是,聖經並不認為這些隱密的潛意識是當事人完全不可得知的,也不是無法面對解決的。基督徒不但應該要承認自己有潛意識的部分,更應該常常如大衛一樣請求那全知全能的上帝來光照自己心中的黑暗角落,然後靠聖靈治死這屬肉體的罪性與權勢或是從主耶穌那裡得著醫治與安慰。並且畢竟真正的基督徒生命不只是表現在光明處的行為,其實更多是表現在當內心裡的幽暗勢力猖獗的時候我們真正的反應與作為。有些在教會裡的弟兄姊妹甚至牧師傳道,平常看起來都很虔誠屬靈、熱心事奉,但是一但遇到生活中某種特殊的情境或某些特殊的人就反而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暴跳如雷或憂鬱煩躁。這些都很可能代表有若干從潛意識而來的干擾所造成。如果能有所突破,不帶可以帶來靈命的更新也可以更被主所使用。

 

()在實務操作上,我們雖然了解在「潛意識」裡的記憶或經驗能夠影響我們正常意識狀態下的一些決定模式,但是除非它導致我們被罪惡綑綁,無法行出所當行的善或是長期被偏差負面的思想影響,我們並不需要甚至也不應該過分關注它的存在。

 

        在以上的第二點中,我們提到了聖經中一些人物的屬靈經例如何可能是可以用潛意識所造成的影響來說明。這表示我們不能輕易否定潛意識對我們個人靈命光景的影響,但我們現在又必須強調為何以及如何不會太過分「關注」這件事。乍看起來好像互相矛盾,但其實我只是為要把「潛意識」放在更正確的位置上來討論,免得失去應有的平衡。為什麼怎麼我說要「看重」潛意識的影響又不應「過分關注」呢? 因為基督徒生命的目的並不是在為著自己而活,而是為神而活。所以不管甚麼樣的事情都不應該使我們的眼目由主耶穌身上轉向自己。我們「潛意識」裡所從小累積的負面情緒、期待落空、內在誓言、忌妒懷恨、拒絕饒恕甚至許多無意間存入但不合上帝創造心意的內容太多太雜了,即使窮盡一生的時間也根本不可能處理的完。如果我們一直把心思花在如何追訴幼年時的創傷或在一些治療過程中刻意去挖出許多早已塵封的往事,那就表示我們仍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中,反而容易把現今的困難苦難或甚至犯罪的動機等推給過去的經歷,逃避眼前我們當負的責任或當克服的罪行。這也是為什麼聖經對信徒牧養的重點仍然是在意識層面,而非在潛意識層面。

 

事實上,絕大多數隱藏在「潛意識」裡的經驗已經成為塑造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完全的脫離它們但是卻可以在上帝的許可中帶著它們一起順服基督,榮耀上帝。既然這些是上帝許可在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然後按此拯救我們,就表示這也是上帝在我們生命某些階段中塑造我們的工具之一。而且就與生活中有時會遇到的外在環境的困難類似,我們內在生命中所曾經受過的傷害、不滿足的感覺、或曾經歷的失望挫折仍然可能會是上帝所刻意安排為要磨練堅強我們品格、靈性與信心的機會。連那不認識上帝的孟子不也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而使徒保羅也說:「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5:4)以及聖經裡無數勸勉我們忍耐守候的經文,應該不需再列舉了。所以潛意識裡的負面經驗在某個程度內的確是可以藉由對上帝的依靠而轉化為我們靈命成熟的墊腳石,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除去。並且只有當我們靈命到達到某種階段(這可能會發生在從初信的基督徒到全時間奉獻的傳道人,都有可能),上帝的聖靈藉由一些事情或意外來提醒我們發現似乎有必須更進一步面對處理自己內在的破口時,我們才應該暫時把焦點轉回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在「潛意識」裡的綑綁,為了要成全上帝在我們目前這個階段的帶領。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對聖靈的提醒「敏感」,要對自我潛意識裡的罪惡權勢「有認知且不輕忽」,但也要有智慧按上帝的時間表而「無需擔憂掛念」。

 

在實務操作上,現在有些教會(特別是對靈恩運動較開放的教會)已開始接受一些所謂「內在醫治」的事工,強調以回溯被醫治者生命中過去的創傷或屬靈經驗的方式提供若干線索,再由帶有聖靈特別恩賜的輔導者來進行深度的禱告,幫助其藉由饒恕或宣告而得著釋放。在過程當中有時也會使用由上帝所給的一些異象或預言來幫助被醫治者檢視內心的景況,也可能會伴隨若干趕鬼或認罪的步驟。我不能否認有許多基督徒於其中得到更新與幫助,但我個人對於目前所謂「內在醫治」的重點與方法仍有所保留 (雖然我同意人的內心裡有潛意識的存在與知道這些權勢如何可能影響我們與神與人的關係)。原因是,很多時候這些醫治是發生在一些特會裡,服事的同工與被服事的基督徒由於多半只是第一次相見,對彼此不認識也沒有時間認識,以至於太過於專注在對付潛意識層面的罪與過去的傷害,而忽略了這人是不是已按上帝的心意活出「在現階段」應可以活出的樣式。簡單來說,有教會把「醫治釋放」或「內在醫治」代替牧養的傾向,而這樣是本末倒置的。舉一個例子來說,從衛生的角度來看,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喝的水、以至於口腔、雙手、甚至是血液內臟裡都有的無數的細菌或病毒,難道我們必需要整天進醫院作全身消毒?還是平時只需要保持一定警覺,但在發現不舒服且有礙生活起居時才需要調整?而且所需要的調整也許只需要按照醫生的建議改變作息、用餐等等,而還不一定需要進醫院開刀。(有些父母為保護小孩免於生活中難免的細菌反而使他們失去應有的抵抗力,就是這樣心態的可悲結果。)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或不相信神的大能可以改變醫治我們,但上帝的確已經按照祂的應許將這個權柄與力量賜給他的兒女,供他們支取。如果一個罹患肺病的病人卻不想戒菸,醫生該不該花許多醫療資源開刀救他的性命呢?想想看,約瑟從小被父親雅各溺愛,又被其他兄弟譏笑、賣到埃及,按「內在醫治」的理論,他豈不應該有許多苦毒不平在心中?但神卻是怎麼使用他來救以色列全家?大衛作為全家最小的兒子,撒母耳到他父親家要膏他的時候還被他父親忽略在野地裡放羊,他也豈不應該有許多隱藏在潛意識裡的委屈需要被醫治?在上帝的眼中,這些在潛意識裡的傷害並不一定需要面對或處理,因為這並不是祂評價約瑟與大衛(或我們)時所認為最重要的事。如何在重要與否之間或時間點上拿捏就是屬於個人與神的關係的問題,也是屬靈牧者必須要為羊群謹慎之處,而非一窩蜂的去追隨所謂有恩膏的傳道人。無論如何,這一切都應該是為了要榮耀神,成全祂的旨意,而並非只為要滿足受醫治者個人心中的需要或甚至有這方面醫治恩賜的弟兄姊妹的成就感。畢竟,這種非正常的服事如果是脫離或甚至取代正常的牧養架構,對雙方所帶來的試探也是極為可怕的。「潛意識」雖然存在、神祕且重要,但那裡畢竟不是上帝與我們正常對話的地方。我們絕不應忽視,但也無須害怕。

 

    講到這裡,我也許可以分享一個經歷作例子。我在美國信主一段時間之後,有幾次我才發現到原來我在教會與查經班裡雖然認識很多弟兄姊妹,也熱心服事主,但離開教會後我好像並不真的有幾個好朋友。而且這樣的情形好像在台灣讀大學時就已經開始了。有一段時間我覺得非常的孤單與難過,覺得自己好像並不是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裡。於是有一天晚上我自己便為此禱告,希望上帝能幫助我了解為何如此且我該做甚麼。那時我都並未接觸任何有關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東西,但在一次個人的禱告中上帝帶我回想起自己這樣的景況可以回溯到小學的時候,父親為了讓我受較好的教育而把我的戶口遷到台北市,使得我由小學五年級升六年級時便已經與以前從小的玩伴分離。由於在新環境與新同學能建立關係的時間甚短,使得我轉而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採取比較被動的方式。從那時開始到大學都會刻意不與同學搞小團體,也和所有的同學保持和諧但不親密的關係。上帝用祂的方式醫治安慰了我的內心而使我從此就比較能放開心胸的接受自己,但也開始願意與一些朋友經營一些更密切的聯繫互動。雖然比起許多人來說還是有局限,但對我已有相當大的幫助且不再為此困擾自己。這個過程使我更知道主耶穌已接納了我也成為我最好的朋友,所以我也從此再沒有過因此而自憐自哀,甚至會比較關心注意一些其他在這方面可能比我更有需要的人,學習讓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現在在工作的地方,有許多人以為我喜歡交朋友管閒事,但其實如果不是因為上帝已幫助我克服一些障礙,我原來的本性還真的蠻自閉的。

 

我覺得,類似像這樣在自己的禱告或靈修中,因主的光照與帶領而能突破自己生命的破口會是一個「內在醫治」比較好的方式,因為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有機會親身經歷上帝的在他的內心所起的大能力,而不是只是整天禱告自己外在環境的平安順當;要不然就是在一個比較長期輔導關懷的屬靈長輩或同輩中一起求主醫治幫助,讓這過程成為教牧輔導的一部分。參加特會來排隊等著某個「神人」禱告是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外顯的恩賜或自己的困境上,而忽略平日按部就班地作成成聖的工夫。畢竟屬靈生命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有病,找醫生開刀總是不得已的事,也會希望早日出院去過一個正常健康的生命。整天躺在床上開刀的人是無法活出他生命應有的燦爛,也虧缺了上帝的榮耀。

 

()「潛意識」可以事有集體性與普遍性的內容,作為上帝創造時安置於人心的普遍啟示。

 

這一點其實已經有點超越佛洛伊德原來的個人潛意識範圍進入了他的學生榮格所倡導的「集體潛意識」。這是因為與佛洛伊德的唯物論背景(費爾巴哈馬克思的學說所影響)不同,榮格比較受到康德的哲學所影響,以至於認為人類的心靈絕對不是在一出生時就像白紙一片,而是帶著有如康德所提出的「先驗知識」(即在感官經驗發生之前即有的知識,康德將之分類為十二種「範疇」,如統一性、因果律等等) 進入世界。這才使得外界的刺激有可能在這些「範疇」的運作下轉變成為有效的知識。榮格發現了不同人的「潛意識」內容卻有許多類似的結構,所以認為「潛意識」除了存有每個人各自受壓抑的情感經驗以外,也應存有若干先驗的知識在其中,才能使許多不同種族、生活、家庭背景的人在潛意識的表現有許多類似的地方。由於榮格在此「集體潛意識」上有非常多且複雜艱深的論述,而且有些被認為與他自己與靈界的接觸經驗有關,所以在這裡因篇幅的關係就不再描述。但我想指出來其實不管這個所謂的「集體潛意識」的內容為何,這個概念本身是與聖經的普遍啟示論是相合的,正如保羅所說:「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1:19);「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2:14-15)。所以這普遍啟示也許是可以藉著「集體潛意識」而成為各樣人種之所以都會有對神明存在的觀念的一項支持。當然,也有人認為這集體潛意識也有可能有比較小的範圍,包括像家族的個性遺傳與屬靈的遺產等等。我想這就不需要再累述了。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建立一個完整的聖經人性論或心理學,只是希望藉由了解這潛意識的運作機制與特性,教會裡牧養的工作可能可以更靠著聖靈將主耶穌的救恩深進每一位基督徒的內心世界;讓更多人是由潛意識開始就是徹頭徹尾的被主更新,而非只停留在一般意識層面的理性規範、情感認同或意志的決定。我想,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建立更真實的信仰的必經之路,雖然走過的方法有很多種選擇。「人」的確是複雜的,但我們沒有理由躲避。但希望在了解這一切的複雜黑暗之後我們仍能靠主帶來光明,照亮這個世代。

 

 

寫到這裡,我想也是該結束這一系列文章的時候了。我們從達利的畫作談起,提到過現代藝術的發展、「性」或情慾在藝術表現中的角色、基督徒應有的反應、夢境的來源、潛意識、內在醫治到聖經的人性論。這四篇文章一篇比一篇長,所橫跨的範圍也比我當初所預設的來的大。我必須承認我並不是對這每一個領域都有完整的了解,但也已經盡我的力量在作一個儘量可能的客觀對話與分析(雖然我知道一定是沒達到應有的水準)。當然,我也有想過也許沒有人有興趣從頭到尾讀完過,但我也已經用二、三十個小時的時間來回應上帝的呼召,而其他的就不是我所能期待的了。但是我更相信這份工作應該由各專業領域中的基督徒來發揮他們的恩賜來齊心完成,也可以幫助更多弟兄姊妹從一個較符合聖經的角度來認識祂所創造的世界與人類是多麼奧妙精深。願上帝賜給我們智慧深入現代藝術、哲學與心理學思潮之中,將那原本屬於上帝所隱藏在萬物中的創造智慧重新奪回,使祂的名得到那本應得的榮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