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3/14 00:01:20瀏覽2595|回應0|推薦0 | |
書籍介紹:
這絕對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奇書!幾乎所有的現代藝術工作者都不會喜歡這本書的來到,因為它無情地揭穿許多不為藝術圈外的人所明瞭的秘密。但在正式介紹此書之前,先讓我有一點背景的介紹。
我相信讀者之中一定有不少人是對於視覺藝術(包括繪畫、雕塑、攝影等等)懷抱著興趣的同好。就算不見得有時間常到博物館或畫廊逛逛,但是在不經意撇見一些藝術作品時,也常會自動地放慢腳步,將眼光更多停留在那些不尋常的畫面色彩或造型結構之中。如果經濟許可,也可能希望家裡能有幾本印製精美的畫冊或是閱讀一些藝術導覽的手冊或美術史等書籍。通常我們把「藝術品」理解為一種「美」的呈現物。而對「美」的概念則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和諧、深邃、平衡、豐富等等令人打從心裡流露出喜悅的精神境界。(見圖一與圖二)
(圖一) 文藝復新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達文西的「蒙娜麗莎」(1503-1507)。顯示出一種美妙的自然、精細與美善之間的平衡。
(圖二)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安格爾(Jean Ingres)的「泉」(The source)(1856)。雖然使用的是古典的技巧,但整個畫面顯然在挑逗感感官情慾的極限。
可惜的是,我發現這樣的朋友通常對「現代藝術」(modern art)或是「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卻是感到非常頭痛。所謂的「現代藝術」一般泛指十九世紀末開始到二十世紀的60-70年代,西方藝術家放棄追隨印象派大師的具象表現風格(圖三),而以各類抽象繪畫為表現主軸的藝術時期。其中以畢卡索的立體派主義最為一般人所知(見圖四)。後來又加入了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概念藝術,使得這時期的「藝術」表現已經融合了許多的「哲學性」的人性反省與對傳統視覺美感的反動在其中,不再像是十九世紀以前(包括印象派)那樣比較單純以「視覺美感經驗」的再現為主要訴求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在欣賞這時期的作品時,我們平時對「藝術是美的呈現」這個期待會發現變得混雜,也因此很難再帶有一種愉悅的心情欣賞。最明顯的例子是,美術館在介紹十九世紀以前的藝術家作品時,多會補充藝術家的生平(例如梵谷、林布蘭、達文西等人的生平已有許多中文著作),因為他們的作品風格與其生命經歷有密切的關係。但在談到現代藝術家時,更多的會是介紹他的創作理念或當時所受到的影響,否則無以了解這些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只要比較一下圖四,畢卡索立體派的代表作與圖一、二、三的古典、新古典、與印象派畫作即可明白其藝術呈現的角度的劃時代轉折。
(圖三) 印象派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雷諾瓦的「戲院包廂」(1874)。其黑白搭配的配色在十九世紀以前是不能進入藝術殿堂的。
(圖四)立體派的開山代表作,畢卡索的「阿維儂姑娘」(1909)。按照古典美學的觀點,這幅畫毫無美感可言。
但這些對「現代藝術」的欣賞經驗比起面對「當代藝術」時的震撼就顯得盲然地不知所措了。「當代藝術」的特色除了繼續解構傳統的美感經驗與藝術理論之外,更努力地嘗試擺脫創作者個人的思想邏輯,將許多當代特殊的社會風氣(如女權運動、性解放、政治壓迫、社會運動、科技發展、反戰或反政府主義等)納入創作表現的一部分,最後甚至把觀賞者的反應與互動作為其藝術作品的一部分。所以如果觀賞者是保持著一個「欣賞距離」,期望單單從「作品本身」來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常常會感到非常的失望與不解。反而是小孩子在參觀當代藝術作品時還比較容易覺得有趣新鮮,因為他們並未先入為主地把這些作品當成崇高的「藝術品」來看待。畢竟,這樣的藝術創作已經完全失去近代藝術與古典藝術那種「匠心獨運」的琢磨功夫,而是可以用許多不成作品的素材重新組織,只要再加上一些特別的巧思,取個聽起來很深奧的名字即可完成。難怪有人一直無法理解這些作品如何進的了美術館的大廳,或被拍賣這麼高的價錢。其中一般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把流行文化與商業藝術帶進美術館的普普藝術(Pop art)吧!(圖五) (圖五)普普藝術代表作之一,安迪沃荷的「瑪麗蓮夢露」(1962) 這完全只需要用相片作不同的套色沖洗即可。只要有一個點子,完全不需要任何「技巧」或「美感」可言。人人都可以仿作。他把膚淺的商業藝術帶進美術館,卻也同時宣布雕琢的古典藝術的死亡。
在約略介紹這些背景後,我們就會了解為何一般對藝術有喜好興趣的人卻常常不得「當代藝術」之門而入。重點不在於知不知道藝術家的生平故事,也不在於瞭不瞭解藝術家所屬的派別或其藝術理論,而是「作品」或「藝術家」本身已經被藝術發展解構,早已不再是了解「當代藝術」的樞紐了!這個樞紐已經轉移到當代社會整個藝術市場的活動交流之中。只有處於其中的藝術家、藝術學校、畫廊、拍賣公司、收藏家、藝術評論者、媒體工作者、與美術館等八大方面的參與者才有可能稍為一窺明白這些「藝術」的出現原因。一般像我們這樣的觀眾早已被當作藝術實驗的白老鼠,而非誠摯介紹的對象。某種意義來說,這是藝術圈中不可說的秘密。如果一般大眾因為不得其門而入就以為仍然可以用對代古典藝術的崇敬心態來在當代藝術作品前面卑躬屈膝,那結果往往是不自覺之間被其藝術術語所愚弄,進而對自己的審美能力完全失去立場。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我自己也是在與一個長久認識,從美術系畢業並在這圈子裡的朋友交談後才確認此事。當然,這些情形並不是刻意被某些人「製造」出來的,而是一個集體的強化效應所造成。但是這的確已使許多投入藝術創作的年輕人感到身不由己。
「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正是專門針對這樣的需要而寫的。中文書名的「現代藝術」其實並不正確,應是特指「當代藝術」而言。它和一般介紹藝術史或藝術賞析的書籍完全不同,是專門為這藝術圈外的藝術欣賞者所寫,一層一層地為讀者揭開當代藝術圈裡的權力與作品發跡的運作流程。也就是說,本書並沒有任何照片或畫冊,因為他不是再像傳統的藝術介紹書籍在談作品的本身。如我在上面說過的,那根本不是認識當代藝術的關鍵。本書的作者開宗明意地告訴我們,惟有當你了解這圈子的人是如何把一件作品產生,更重要的是把作品有系統地行銷出去、打知名度、在與畫廊互利又互爭的關係中得到收藏家的重視,你才能了解這中間所牽涉到的「藝術」價值其實是非常稀薄的。在本文最後的附錄中,我會加上本書的大綱,希望對有興趣一睹為快的讀者有一些止渴的作用。
在這裡,我只舉書中所提的一兩個例子作說明:荷蘭抽象表現派畫家寇寧(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曾說過,「如果我真的與藝術圈的朋友談論藝術,那麼很快的,我在這個圈子裡會一個朋友也沒有。」其實寇寧算是少數名利雙收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了,他的畫風是以混亂激烈的筆觸挑戰觀賞者的視覺聞名(見圖六)。如果藝術家之間無法討論藝術,那他們之間怎麼可能對彼此有欣賞?所以我們作為觀賞者就更不應該被畫廊或美術館的宣傳手法欺騙,以為必須懂得欣賞所有「自稱」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才算是有好眼光。這是不可能的事。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有一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被畫廊看中而代理,畫廊可能會幫他在拍賣會上宣傳以打知名度。如果未能以較好的價錢賣出,畫廊可能會偷偷派人出價買下,製造市場聲譽的假象,再另外找買主私下解決。當然,這也是預先準備好,如果該藝術家被投資行銷後真的大紅大紫,就可以再轉手賣個好價錢。最後,要讓一個藝術家出名的最快方法,就是製造新聞。這是為何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常常是幾盡挑逗爭議之能事,這樣才會吸引更多人帶著好奇心來到美術館一窺究竟。
(圖六) 寇寧,「女人與腳踏車」(1952)。
不過各位不要誤會,整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顛覆整個當代藝術,而只是要提醒讀者不要盲目地相信評論家或美術館的宣傳介紹,一定要自己認真的作一些功課,熟悉該藝術家的前後期的作品與表達風格,在冷靜地比較同時期的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才可能稍為有眼光地來按個人的品味作一個正確的判斷。一昧崇拜追逐媒體的報導,或藝術評論雜誌的介紹,只會陷於他們所慣用的藝術術語卻無法與真正的藝術相交會。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現代藝術「大作」是被炒作起來的,但當中只有少數是真正配得我們投以傾慕欣賞的眼光。對於其他較平凡的作品,我們不需要為此特別調整自己的藝術品味,只要適度地了解其藝術價值即可。我想,整本書都在傳達一個重要信息,就是不能盲從或把當代藝術看的過分重要,以為有甚麼真理或美感非得在某些作品裡才能感受到。那並不是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雖然他所被經營的方式好像是想傳達這樣的印象。如果我們看完此書後,就可能更知道如何與藝術家對話,進而可能比較真實地體會到藝術在這樣環境裡的發展已經與一個世紀前大大的不同了。
--------------------
附錄:
書名:「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 (Das kann ich auch! Gebrauchsanweisung fur modern Kunst) 作者:哲倫特(Christian Saehrendt)與 基托(Steen T. Kittl) 和著 出版社:先覺出版中譯本 2008年 (譯自德文2007年原版) 適合讀者:對藝術欣賞、現代藝術發展、藝術圈內幕、藝術活動認識有興趣的人
前言 藝術欣賞,要有所節制 第一章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藝術?或者,在藝術叢林中另闢蹊徑?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