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藝術作品中的裸像、情慾、與色情 (上)
2010/06/26 20:39:13瀏覽3311|回應7|推薦0

 

(圖一:著名的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K. Clark)1953年所寫的,《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先覺出版社。I S B N9861340173)

 

在上次介紹奧地利表現主義大將,埃貢‧席勒(Egon Shiele)的自畫像時(請見叛逆、孤獨、與情慾的探索:談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的自畫像) 我就一直想再寫一篇關於他的情慾畫的介紹。因為這個主題是他除了自畫像以外最重要的創作類型。但是現在發現,在介紹這些畫之前,似乎有必要對「情慾藝術」(有人翻譯「情色藝術」)作一些釐清或簡介。畢竟這在當代藝術中是個極具爭議性的主題。作為一個知識份子,我覺得我們應該更深入地了解這些爭議之處才可能給出一個較中肯的想法,而非不明究理的堅守某個意識型態,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全文有點長,分作兩篇。

 

在以下的文章裡,我會試圖區分「裸像藝術(Nude Art)、「情慾藝術」(Erotica)與「色情作品」(Pornography)之間的核心差異。但因為所學有限,在這裡我不可能廣泛地討論「藝術與情慾」這類主題。事實上,就連甚麼是「藝術」,甚麼是「情慾」這兩個單獨的名詞在藝術界與哲學界都很難被清楚的定義。在為了寫這篇文章而找一些資料的同時,我發現對這個問題最有興趣的反倒是社會學家,因為他們知道這中間的界限可以很敏感地反應出在一個社會中性別權力與性別知識的取向與互動。但這裡,我並不打算從社會或公共道德的角度為主要的切入點,而是想從藝術本身的特質來作為思索反省的對象。甚至,我也不會從「哲學美學」的角度討論抽象的情慾與藝術的關係,而是從「審美心理」的角度直接面對實際的作品。也許,在對作品的表現內涵有適度的了解後,我們才能再回到倫理學或哲學信仰的層面。文章最後,我會以一個基督徒的角度回應出自己的想法。

 

這裡我要先簡單的澄清一件最容易被誤會的事,就是情慾本身並不一定與裸像相關聯。事實上,一幅好的情慾藝術作品有可能完全沒有裸體的圖像,反之,藝術歷史中絕大部分含有裸像的作品卻不是情慾藝術。如果我們像死板的政府官員一樣只是用「露幾點」之類的標準來決定藝術的分級,那實在就太小看藝術家的創作能力與觀眾的想像空間。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對這樣的議題,從男性的角度來看得結果肯定與從女性的角度來看會不一樣。對於這樣的差異,我只能選擇「存而不論」的方式,會在後文提到一些女性藝術評論家的觀點。畢竟,關於此類切身於兩性的問題,男性觀點與女性觀點之間總要保持一個健康的溝通與對話,才是一個比較有可能在相異中尋求最大智慧的作法。

 

雖然情慾與裸像並不能畫等號,但是無論從歷史或是思路上來說,我們還是應該先從西方的裸像藝術開始。畢竟中東與亞洲的歷史中幾乎完全未發展出與裸像相關的視覺藝術。雖然「裸像」(nude)在西方藝術中淵源於三千年前的上古希臘,在文藝復興時期後期也成為藝術學院裡必修的基礎學科技術,但是相關有份量且有系統的藝術理論書籍卻相對地稀少。在二十世紀裡,著名的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K. Clark)1953年所寫的,《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先覺出版社),可以算是其中最完整的一部經典。在這部書中,他將西方藝術從古希臘開始到二十世紀初的現代藝術中,於裸體表達形式相關的繪畫與雕塑分為八大類型,主要是按著藝術家所想要藉著作品所表達的最高理想的美感作區分。計有I. 阿波羅型(Apollo,理性、智慧、道德等)II. 維納斯一型(Venus I,純潔、慈悲、氣質等)III. 維納斯二型(Venus II,美麗外表、生育、性感等)IV. 力量型(Energy,包括肉體、精神、意志力等)V. 悲苦型(Pathos,無奈、悲痛、感傷等)VI. 狂迷型(Ecstasy,歡喜、舞蹈等)VII. 另類流派(Alternative convention,哥德式、羞恥、屈辱等)VIII. 與自身目的型(End in itself,理想型式、視覺感動,理念表達等)。我覺得能把三千年來的裸像藝術歸納到這樣簡潔實在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篇幅的關係,我會在本文後面用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來說明這個分類。

 

但在《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這本書裡,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克拉克竟然未引用或提到任何關於克林姆(Klim)、席勒(Schiele)或莫蒂里安尼(Modigliani)這些一般歸類於情慾畫家的畫。稍微接近的如羅丹(Rodin)與安格爾(Ingres)的作品則是被歸類於維納斯二型或狂迷型,也就是說,比較強調形態的美感或忘我的喜悅。這些雖然與情慾有關,但仍然並非情慾表現的主要內涵或方式。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克拉克本身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專家,對於更現代的一些表現畫派可能並未多花時間研究。二、情慾藝術的問題是在「當代藝術」(Modern Art1970--)中才被更多元大量地突顯出來。所以克拉克在寫作當時自然不需要觸及。三、是與我上面提到的有關,裸體本身並不直接與情慾畫上等號。所以在一個介紹裸像藝術兩三千年歷史的書籍裡,這樣忽略仍然是可以發生的。

 

以上所提及的這八大類型的裸像藝術,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藉由」裸像的美妙曲線、肌肉力量或特殊姿勢表情,來象徵或傳達另一種超越的理想性情感,包括正面的理性、智慧、嫵媚、力量等(I-IV),負面的痛苦、狂迷、羞辱等(V-VII),或是中性的完美視覺形式(VIII)。也就是說,這些裸像只是一個普遍審美認知下的一個表現媒介,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是最好的媒介。畫中的人物本身幾乎都只是「象徵」,沒有實在的「個性」;有的只是畫家或觀者將心中的理想性與普遍性情感投射於其上的結果。簡單來說,這些裸像的並沒有真實意義上的名字,因為他們的名字已被所賦予的特性所取代了。

 

相比之下,當我們在欣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些情慾畫大師的作品時,我們就可能可以感受其中在處理裸像(或半裸像)時著重點的不同。以克林姆最有名的一幅畫「吻」(Kiss)為例(圖二),畫中並未有令人側目的裸像,但是女主角纏綿悱惻的身軀與享受男士一吻的陶醉表情其實早已大大地傳達出一種暗示性的情慾於其中。我們會不禁地羨慕這一對戀人之間感情與為此陶醉的一吻而感動,但比較不會將其抽象化而成為理想愛情的代表。我們可以再比較一下羅丹的「親吻者」(Kisser,圖三)。我們會發現雖然兩者都很唯美浪漫,接吻的瞬間都令人迷戀。但是羅丹的雕刻中更用男女主角美妙絕倫的肢體姿勢與身型來展現出一種「絕對理想」的愛情。這個做法反而使我們觀者在心中自動設下一個界線,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不存在於人間的想像之美。反之,克林姆的男女主角身材長像與姿勢雖然平凡卻很真實,彷彿是對真正的戀人。但是為了過於直接地暴露這個寫實的一吻,他用了非常裝飾性的顏色與圖塊來作反襯,烘托出一種華麗的視覺效果,彷彿在為這一吻歡慶著。簡單來說,羅丹的「吻」只是他描繪理想愛情的手法,使觀賞者成為第三者,但克林姆的「吻」就是單單對此動作訴求感染的能力,使人內心中的慾望被驚醒或察覺。

(圖二:克林姆的名作「吻」)

(圖三:羅丹的「親吻者」)

 

 

未完待續。

 

===========================================

附錄: 裸像藝術的八大類型與其代表作品。

 

I. 阿波羅型(Apollo,理性、智慧、道德等)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文藝復興時期雕刻藝術的極致)

 

II. 維納斯一型(Venus I,純潔、慈悲、氣質等)

(米羅的斷臂維納斯)

 

III. 維納斯二型(Venus II,美麗外表、生育、性感等)

(安格爾,海中升起的維納斯)

 

IV. 力量型(Energy,包括肉體、精神、意志力等)

(古希臘,摔角手,仿製)

 

V. 悲苦型(Pathos,無奈、悲痛、感傷等)

(古希臘,勞孔像)

 

VI. 狂迷型(Ecstasy,歡喜、舞蹈等)

(貝尼尼,阿波羅與戴芙妮,部分)

 

VII. 另類流派(Alternative convention,哥德式、羞恥、屈辱等)

(中世紀,亞當與夏娃)

 

VIII. 與自身目的型(End in itself,理想型式、視覺感動,理念表達等)

 

(亨利‧摩爾的雕塑)

(畢卡索,亞維儂的姑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