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畢卡索的「丑角及其伴侶」賞析
2010/01/28 02:28:15瀏覽1677|回應7|推薦1

             畢卡索的「丑角及其伴侶」賞析

 

    我自己在欣賞一幅畫時,通常不會特別去多認識作者作畫時的時空背景,而是更多注意在畫作的表現內容與技巧。這並不是因為作者當時的處境不重要,而是因為真正的藝術家並不是一個在用畫布寫日記的人啊!藝術創作本身就不是單純的複製現實生活,而是要經過一段與內心理想熬練掙扎而至昇華的過程。所以,相關的背景知識應該是平常就在涉獵累積的,否則在欣賞時就容易被文字的訊息遮蓋或誤導自己在視覺上的真實感受。

   

            其實,有過創作經驗的人都知道,當他開始動手時,這個作品最後的模樣就不再是他自己的意志可以片面決定的了。這有點像母親懷胎十月而生出的嬰兒一般,雖是出自於母親的身體,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另一個人」。詩人紀伯倫所說的很美:「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孩子),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所以,如果觀畫者不能從畫布上的造型與色彩來認識作品的靈魂,反而汲汲營營地蒐集畫家作畫前後的個人訊息來揣摩猜測,這恐怕會是一位畫家最難堪的遺憾了。

 

        我想,這個觀點如果用在畢卡索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的畫作上也是合適的,雖然他豐富多變的表現手法與傳奇式的人生總是強烈地吸引著許多人的目光。即使拍賣場上絕大部分的作品是因為畫家的名氣而被哄抬的,但我們不能忘記,畫家的名氣卻正是因為另一些真正的傑作才被肯定的。我現在想要分享的這一幅「兩個小丑」或「丑角及其伴侶」(The Two Saltimbanques or Harlequin and his Companion)雖然不能算作畢卡索最偉大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但的確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傑作。如前面所述,我想就先從其美感精神的表現開始欣賞,最後再談談此作品的一些背景。

 

        首先,這幅畫原作的大小是73 cmx 60 cm,是個小號數的畫作,但是因為畫面的主題只是兩個半身人像與相當簡單的構圖,所以並不會覺得擁擠。在構圖上,上方1/4的遠景是單調的背景,而下面1/4的前景是用桌邊的圓弧與酒杯來作一點必要的變化,兼具穩定畫面的功用。在中間的人像部分,畢卡索刻意把男女兩人的身體交疊在一起,並且都擠在畫面中間偏左的部份。兩人用雙手頂著桌面撐著頭的垂直姿勢更加強了這部分在垂直線上的擁擠感。這使得藍衣男子的側面水平眼神很自然地投向右方的遠處,並且得到相當充足的空間來延伸而出。

     

            不但如此,兩人雖然姿勢類似,但眼神注視的方向不同。如果垂直向上是數學的y軸,水平線的右方為x軸,那我們另一個驚奇的發現是,除了畫面上的x-y平面外,橘衣女子的盲目無焦點的眼神正好落在垂直於畫面的z軸上,眼睜睜且冷冰冰地指向我們觀眾 (見圖一)。所以,我們發現,即便畫面中的兩人的身體姿勢是非常緊縮壓抑的,但是畢卡索用他們的眼神與方向自然地創造出一個向外延伸的空間感,將這壓抑的感受向外無聲地發散出來,直接感染觀賞者的心靈。

(圖一) 畫面上的空間感與張力舒展的方向。

 

        在處理空間與布局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再看畫家作畫的筆觸與用色。很明顯的,畫裡的人物與所有的物品都是有描邊的。這方法在一般的西方繪畫裡是不尋常的。因為與水彩、墨水等媒材不同,油畫顏料本身有很強的覆蓋性,色塊不需要勾邊也可以畫的非常清楚,不必擔心與旁邊的顏色混合。所以畫家勾邊多半是有其特殊的目的與原因。通常是為了要強調一些纖細的動作,特殊的構圖,或是把所包圍的色塊作適當的強調。這裡的原因當屬於後者,因為我們可以很驚訝的發現,在整幅圖畫裡,畢卡索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單純鮮艷的顏色,盡都是灰灰迷濛的混合色。甚至,整幅畫的用色是平塗上去的:除了女人的右肩以外,幾乎找不到一點漸層的使用。

       

        更奇怪的是,畢卡索顯然刻意地簡化了許多細節上的描繪(例如兩人的頭髮,衣服的皺摺妝飾等),而且整幅畫中沒有「光」與「影」來表現立體感與距離感(雖然人物的比例角度都很寫實)。這些種種的技法(勾邊,平面且樸素的用色,粗略描繪,去除光影)的結果是把整個在三度空間中的寫實人物壓縮投影在畫布的平面上,讓人造成一種似乎很真實卻又很不尋常的壓抑感。好像畫家故意不讓畫裡的人物出現活潑的生命,卻又不是真的那樣呆板無趣。若把這個情形與前面所述的,畫家如何利用眼神與姿勢所創造出的「三維空間」相比,那就更令人無法理解而陷入一片迷茫了。到底畢卡索想要表達甚麼東西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在兩位小丑的眼睛上:這兩人雖然看的角度不同,但是都是沒有焦點地向遠方凝視。臉部的肌肉看起來是那麼自然無力,一點也沒有「意志」或「思想」的表現。這與他們那用力撐起頭部的雙臂有很大的對比,彷彿是在述說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卻又對未來毫無盼望,無所期待的「迷茫」。這整幅畫作的構圖、用色、線條雖然非常簡單,但是卻因為都剛剛好恰如其分地扮演各自的角色,使得整個畫作透露出一種極其疏離與茫然的感覺。並且那女人穿出畫面而直視觀眾的眼神,彷彿是在質問觀賞者的內心,淡淡地問一句「你又如何呢?」這雙眼,與上述所有的表現技巧加起來,不但表現出畫作主角的迷茫,更甚至把觀賞者一起帶進這同樣的心理感受。這種感染力正是一幅傑作與平凡之作間的差別。

 

         現在,我們就可以稍微提一下與這幅畫相關的背景了。這幅畫是作於1901年,正是畢卡索的一次到巴黎,受到前輩畫家(特別是羅德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影響,開時注意到巴黎熱鬧喧囂的大都市生活下的一些社會邊緣人。這一年也是他開始塑造自己風格的時候,即所謂的「藍色時期」(1901-1905)。但與畢卡索真正在藍色時期的代表作比起來(見圖二),這幅畫其實並不是真正「藍色時期」的類型,卻更像是他在那之前的探索成果。所以,在這幅畫裡,這對小丑夫妻的壓抑與茫然很可能也正相當地反應出年輕的畢卡索(時年二十而已)在當時對於自己未來路線的許多不確定與極其深沉的掙扎。至於其他與畢卡索有關的生平,我就不想再花篇幅介紹了(免得像之前介紹達利的畫一樣變得無法結束 :)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一些資料。

 

        我選這幅畫的主要原因除了是自己的喜好之外,也就是想讓讀者可以問問自己,思量一下我們各人的生活又比一位在世上扮演搞笑的小丑多加添了甚麼意義呢?人生是否可以有真正的歸宿是我們可以期待的呢?就如這畫裡的女人對我們靈魂深處所問的:「你又如何呢?」

 

             哲學家負責提問,藝術文學家負責表達,但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真實地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在欣賞一幅大師傑作之時,也可以更開闊自己的視野,深化靈魂的內涵。

 

 

(圖二) 彈吉他的老人 ── 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