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一)
2013/04/08 09:16:06瀏覽1622|回應1|推薦0

 

最近這兩個星期我比較多花時間在《中庸》這本書。雖然這本小書只有三千五百多字,原來與《大學》都只是《禮記》中的一篇,卻與《論語》和《孟子》被朱熹定為「四書」,與「五經」並重,成為日後中國科舉制度的必讀經典。宋代大儒程頤對《中庸》有個很重要的評論,是我對此書特別有興趣的主要原因: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中庸釋義‧ 朱子章句序))

 

為了讓我自己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本特別的「孔門心法」之書,我特別加讀一本由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性人物,哈佛大學中國歷史與哲學系的杜維明教授,所著的《《中庸》洞見》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說到新儒家,我本人對於他們致力於復興現代文明中的儒學真道頗表敬意。從清末民初如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勵、馮友蘭等精通中國古典經書哲學的第一代,到抗戰結束後盡力融貫西方哲學如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與徐復觀等第二代,再到如今能夠在西方最高學府任教,並以英文介紹中國哲學思想的杜維民等人。不過我個人還會把國學大師錢穆與其弟子,目前任教於耶魯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的余英時教授,也算作新儒家的「親人」,因為他們主要都曾參與過第二代新儒家大本營,香港新亞書院,的建立甚至作過校長。只不過他們主要是從歷史的角度(而非哲學思想本身)來支援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

 

回到《《中庸》洞見》(The Insight of Chung-yung)這本書,作者杜維民教授不斷地強調他完全明白一般學術界對於文字的意義、作者、編輯體例或思想來源等知識考究對於《中庸》一書的許多詰難,但仍想要直接就現存的文本作整合性的思想整理。如他自己在序言所說:

 

我這樣的學習感悟,是『來自於文本』,而不是『關於文本』的學習…。學習『來自』文本是把文本當成不受時空限制,自身有生命力的活體…。學習『來自』文本,也是我們的心靈直接像文本開放的一種形式,此時,我們不是判官或審查者,而是鑑賞者與學習者…。來自文本的學習,如同兩個生命的相遇,文本不僅活著,而且充盈著巨大的轉化能力,幫助我們拓展亦今想像不到的視域。

 

這段話對於一個基督徒如我,實在覺得有很大的感觸。正如所有的古典書籍,《聖經》其中的思想不但逐漸被現代人所遺忘或扭曲,也正遭逢許多所謂的現代主義學術研究的挑戰,質疑關於其寫作與編輯傳統說法的權威性。不過就我所知,《聖經》由於有相當堅強的考古學證據的支持,還勉強能在西方自由主義這兩百年來猛烈的砲火中繼續存活與傳揚(相關的討論可見聖經的內容與特色簡介()聖經的內容與特色簡介()),但是中國自己在先秦時代的典籍,當然也包括《中庸》在內,卻因為在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缺少更早的經典原文而難以擺脫是後人(漢儒)所補充添加的嫌疑。這一點也是杜維民教授在此書中所已經承認難以推翻的事實,只是他在這本書中希望繞過這些比較「知識性」的討論而來直指《中庸》這個儒家心性傳統,特別著重於從「君子」(修身典範)、「政」(也就是社群)、與「誠」(道德形上學)三個方向來開展討論。這也再次顯示出新儒家在西方強調「格物致知」的理學傳統中想要藉由強化子思、孟子、乃致宋儒王陽明等「心性之學」作為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進路。

 

也因此,這本書對於《中庸》的詮釋(而非知識性的「解釋」)也不得不面對到如何區別或定位儒家思想的宗教性的問題。在序言中,杜維明教授大方的承認他希望強調儒學的「宗教性」,只是與一般東方哲學類似,是一種帶有宗教性的哲學體系而非西方一神論的宗教哲學。同時間,他也想極力撇清儒家作個單純世俗的人文主義的看法,希望為儒家的思想在神聖與世俗二分以外做個更為明確的定位。就如他自己於英文版第二版序言所說:

 

「在這新加的一章中(論儒學的宗教性),我的主要目的在於表明:儒家的終極關懷是自我轉化,這種轉化季是一種社群行為,又是對超越者一種誠信與對話式的回應(the ultimate Confusian concern is self-transformation as a communal act and as a faithful dialog response to the transcendent)…如果我們把儒道視為一種人文主義,則這人文主義所象徵的便是一種兼容而非排他的人文主義。」

 

在進一步介紹這本書精彩的內容之前,我想許多人仍不免好奇的想思考這個「自我轉化」的目標與參考對象如何?如果沒有一個來自於那超越者的引導或啟示,這個轉化的成功與否該如何衡量?又有何理由相信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來作這樣的轉化?這就聯繫到他所想談論的第一個主題,關於「君子」。請待下回的分享。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後記:以前我在部落格介紹一些書籍的時候,多希望自己能先熟讀,以至於能完整地介紹給大家,並且給出個人由這本書反思與學習到的重要觀點。但是這樣的過程顯然需要浩費太多整理並寫作的時間,恐怕反而是我目前我無法奢求的。所以現在我想利用這個部落格平台來作為自己的讀書筆記,將片段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不作過於系統性的整理。這樣一方面可以為自己以後的想法作記錄,一方面也與格友同道一起討論切磋。如果思想還不夠深入或一時理解不夠完整的地方,還請讀者海涵並指教。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