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三)
2013/07/24 10:10:47瀏覽1209|回應0|推薦1

一、個人與團體間的張力,以「孝道」為例

 

在介紹完本書的第一章「文本」與第二章「君子」之後,我們現在可以來到這本書的第三章,關於「信賴社群」(Fiduciary Community),也就是現今所謂的「政治」或「社會」。這在傳統儒家思想中是很重要的一個倫理實踐場域。作者杜維明教授力陳:「人際關係事實上是君子之道的出發點。」「毫無疑問,《中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及中強調君子對自我實現的追求,‧‧‧,但修身本身不僅需要內在的「忠」,而且也需要「恕」。」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分野固然是對應到強調個人自由的西方哲學而說的,但是嚴格說來,在宗教的領域中,基督教、回教、佛教、或甚至道教都不約而同地同意某種「適當」的人倫或人際關係必定是個人信仰的實踐場所。只是如何詮釋的「適當性」,就成為眾宗教與儒家間的不同。

 

為了要具體說明他的想法,作者以儒家人倫關係的首位「孝」(filial piety)作為例子。首先,他不否認一般人的觀察,就是「孝作為一種等級制度上予以規定的順服形式,他給專制政體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他試圖說明那卻並非是儒家強調「孝道」的動機與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儒家看到父子關係是家庭凝聚,乃至於社會凝聚的最重要理由,不但是有強烈而持久的情感,也是因著血緣而極少會被斷絕的關係。不過這裡的問題是,如果孝道的根源來自情感,對於那些無法如此感受到父母之愛以回應之的後輩,這個「孝」的標準是否就變成了主觀性的?

 

但是我們現代人如何理解傳統儒家對於「孝道」那種有點近乎愚忠的順服呢?如中庸所述的「繼志述事」是一般中國人常聽聞的標準。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192

 

杜教授的看法是利用詮釋學的方式來重新區別「馴服的兒子」與「真正的孝子」之間的差別。前著只是盲目的遵循父親的教導而不去考察其真正意涵,

 

但是孝子卻必須不緊努力去理解他父親已表達出來的願望,而且還要努力去理解他父親內在思想的總方向。因此孝子既應對他父親實際說過的話有責任,而且對他父親留下來未說過的事情負有責任。當孝被理解為繼承父親的意志或繼續父親的事業時,他就不僅包含對其父親的存在處境的理解,而且也包含著對理想中的自我形象的理解。

 

杜教授以「武王」反對暴君商紂一事為例。雖然在其父親文王時代,先下大勢的方向已經很明顯,但文王並未因此革命伐紂。而武王繼承了父親的遺志,所以順理成章地起而代之。但是因為這個討伐暴君的戰爭是在緊急狀態下出發的,以致於並未用當時認為很重要的厚禮來安葬文王。而武王的弟弟,周公也為了鞏固初期的周朝,也曾領導過消滅武王手足的內戰。如果只是表面的評價,武王與周公都可說是不孝與不友愛弟兄。但是從孔子與《中庸》的讚許中,我們可以推知這個「孝」的表現是超乎一般的「禮儀性」的意義,因為繼承了文王的真正意志,並有利於當時的天下蒼生。這在儒家中算是「聖王的道德」。

 

我個人認為這樣對「孝」的理解是有相當的創造性,但也的確利用了「那說不出來的部分」解構了我們傳統上對於長輩「那些說出來的話」的權威性。也就是說,對杜維明所代表的新儒家來說,「孝」不是一種被動性的繼承父志而已,而是一種主動性對前人的重新詮釋。而這個詮釋過程與其說是完整回應前人的意念或思想,不如說是帶著恭敬的心所重新表述的世界。這就使得「孝」的意義與「個人的修身理想」有了接近與融合的可能。

 

但是這樣的「創造性」解構傳同孝道意涵,背後其實仍有一個重要假設,就是父親與兒子的本性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理想並正當的,只是對其志業的當代詮釋可能有所不同。這是否真的反應出現實的情形呢?當一個父親有家暴,或是外遇、甚至拋家棄子時,這份孝道又該如何體現呢?難道我們要為前人所作的錯事或惡事就粉飾太平,以為後世子孫永遠只能記得父母好的一面嗎?這樣還能叫作「繼志述事」嗎?是誰的志?又是誰的事呢?可見,雖然有這樣創造性的方式重新詮釋「孝道」的現代意義,特別是處理與現代個人主義間的張力,但我不認為杜教授的作法真正能解決其本質的矛盾點,特別是如果前人所作所為有可議之處的時候。

 

對於基督教來說,十誡中前四誡是以上帝為主,後六誡就是人倫關係。而其中「孝敬父母」則是人倫中的第一條。但是,對於基督教來說,由於相信「人都是罪人」,所以需要有的比個人還要大的上帝來作為一切倫理原則的衡量者。後輩可以原諒(也必須要學習原諒)其過犯,但不可能不走出其陰影來活出自身的生命。以武王的例子來說,並非因為父親有取天下的志向或「天命」所以就一定要完成其志業,而是應該了解這樣的作為是否是上帝所許可並樂於祝福的。也就是說,這中間會有明顯的「判斷與取捨」,是為了榮耀上帝而尊重父母合宜的遺志,但並非先把尊重父母的遺志(不管如何理想化地重新詮釋)當成最重要的道德判斷。這樣的先後順序就是彼此間最大的不同了。

 

談完家庭中的人倫關係,杜維明教授接著要處理「禮儀與社會」並「儒家與政治」的關係。但由於時間有限,我就先停在這裡,下回再說了。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讀書筆記:《中庸》洞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