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7 11:02:57瀏覽673|回應1|推薦8 | |
前幾天,有一個學生看我作物理研究又學習寫詩詞、編韻書,很好奇問我,文學與科學之間應該會有甚麼關係。這實在是個好問題,因為我只是按著自己的興趣摸索,倒從來沒想過這兩者為何或是應該會有甚麼關係。
用Google找了一下「文學與科學」,發現最多的還是科幻小說或是科普讀物這種層次的關係。對我而言,這樣的關係並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同樣使用文字,我們也可以介紹心理學、哲學、藝術等等,所以這只是顯示文字作為一種載體的功能,還談不上「文學」。此外,其中所記載的所謂的科學,也多半只是與科學有關的「知識」,也談不上科學精神的「內涵」。
若從符號學(Semiology)的角度來看,文學所使用的文字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意符(signifier),用來意表作者與讀者彼此間應該共有的經驗或意義,也就是意指(signified)。同樣地,科學所使用的數學公式也是一種符號系統,本身並沒有意義,但卻可以用來表達自然界物質性質之間的關係。所以文學與科學的關係並不應建立在其表象(representation)或意符(signifier)的關係,那是膚淺隨意的連結,而是內在所意指的對像彼此間的關係。文學顯然是人類所發明的,所以也只能表達關於人的主觀經驗與生命;但科學的結果卻是先於人所存在的,科學家也只是將之發現出來而已,所以是要表達那客觀世界的存有規律。
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就自己對這個問題思想了一下,嘗試提出幾個層次的想法,也許能拋磚引玉,激發不同的思考。
第一個層次是「互斥的關係」:也許有人認為這兩者所意指的對象完全不同,也沒有可能互相影響。例如,一個好的科學家必須是事實事求是、細密推想、精密驗證。他所得到的結果必須與自然界有一一的對應才算成功。這絕對不會是一群文人書生憑著自己的靈感想像而創造出來的精神世界。
第二個層次是「應用上的關係」:就如同科學家需要用文字來寫論文,文學家也需要用電腦來打字或找資料,甚至用印刷術來印書。不過科學論文好不好,幾乎很少是決定於文字的表達,而是實際內容的重要性。同樣的,一個文學作品的價值也與他用甚麼方式出版或流傳應該關係不大。我們只能說,這樣的關係是淺薄的,也並非不可取代的。
第三個層次是「互補的關係」:因為這兩者一個強調邏輯實證與理性推演,但另一個更強調思緒跳躍與生命的感動。兩者若能在這世界上共存,會帶來豐富而扎實的生活。兩者互相補足,缺一不可。
第四個層次是「共通的關係」:因為我們也許可以發現,科學與文學最終都含有對於美感、簡潔的形式、或品味欣賞的成分。任何一個物理學家都知道,上帝所創造的基本物理定律如果用適當的數學表達出來,其實都是非常簡潔漂亮,據有高度的對稱性與普遍性,讓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為之著迷瘋狂。
第五個層次是「互相成全的關係」:研究物理久了以後,我們都會發現一個真實的自然科學遠遠比人類想像中的科幻小說更為有趣,奧妙難測。這樣的精彩世界如果能適當地傳達另一顆敏銳的心靈,或許會激發出完全不同的文學作品。就像常坐在星空下的詩人一定比埋首於燈光下的書蟲更能有靈感讚美與宙的奧秘。反之,我相信一個文筆優美,想像力豐富的的文學作品也是可能對真實科學的思維有所啟發的。
第六個層次是「同屬於人性的關係」:雖然科學所描述的對象是自然界,但是所使用的語言符號仍然是人類藉著本性中的理性功能(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範疇」)而組織成。所以我們仍然可以把科學與文學視為共同人性的不同面相展現。而當然,這並不排斥人性中也會有其他面相,如正義與愛, 反應出人類與其他生物完全不一樣的美妙之處。
第七個層次是「同屬於上帝榮耀的關係」:原來,人類所具有的這些特色,包括理性的靈魂與感性的生命,並非是憑空無端地出現。反而都是來自創造的上天豐富的賜與,難怪人的理性可以思索自然界的規律,並且發現符合的恰到好處。這樣我們也才更明白,從自然界的奧秘,到科學準確的邏輯語言,再到文學的綿綿情感,都是使我們得以了解與感受自然與生命中那偉大的「真」、「善」、「美」。
原來,當文學遇上科學時,溫柔得以與剛毅並存,準確可以與浪漫飛舞,而這冷酷的世界得以在熱情的生命中,找回了自己…… 是吧,愛因斯坦先生?
〈科學家心事〉
搔首白頭捨晝夜 不測晴空一聲雷 造化有情理難盡 區身無翼心自飛 冥冥奧秘何能解 處處玄機似可追 彩蝶翩翩輕風舞 落花片片淚雨垂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