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菩提與塵埃
2010/01/17 22:09:22瀏覽213|回應44|推薦0

 

 

 

「菩提曾有樹,明鏡已非臺,若非聖愛故,何苦惹塵埃!」

 

 

說明:

 

       據傳禪宗五祖弘忍將傳衣缽之時,命弟子作詩於牆上,以表所悟之道。大弟子神秀作詩云:「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眾服然未得道也。不識字之慧能聞之,請人代筆而書:「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遂得弘忍衣缽,是為禪宗六祖。蓋佛教精髓乃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故神秀之悟仍囚於「存有」諸相,未得佛法精要。而慧能之詩以「無」與「非」二字斬斷不可見之「菩提」與可見之「」,不可見之「明鏡」與可見之「」之關係,可謂「諸行無常」;再於次句破諸法相(菩提表法、明鏡表心),正面肯定「諸法無我」。末句以「何處」之問作結,禪味濃郁,悠然神往,引人自入「涅槃寂靜」,不愧為千古佳作。

 

        今余本神秀慧能之詩引,按上帝「創造、墮落、與救贖」之啟示仿作此詩,竊願以墮落之史觀同聖愛之超越調和豐滿於「存有」─「虛無」之間,表述基督信仰之豐富內涵:蓋上帝創造既已正面肯定「存有」之實在美善,起初「」與「」並無脫離「菩提」與「明鏡」之需要。後乃因人性墮落而諸相生,「塵埃」遍野而人心盲;才令俗眾執於「」而離「菩提」,近於「」而遠「明鏡」,無怪佛陀禪師皆欲破之而後快。為此,余詩起首以「曾有」來駁慧能之「本無」,以「已非」來修慧能之「亦非」。蓋今世諸色相雖當以「無」與「非」否定之,然此大破後所存者並非「涅槃寂靜」,反有「聖愛」相待以接引於真神;猶如明燈照耀於涅槃,喜樂滿溢於寂靜。此「聖愛」不同於人間無常之愛,不但顯於真神之子降世入凡,甚至為芸芸眾生「苦惹塵埃」而代罪犧牲;故猶勝於諸菩薩大慈大悲之飄渺,成為吾等得救之憑據,眾人盼望之根源。以驚嘆句收,實乃非讚美而不能止也。

 

        大凡儒教「務有」而入世,佛教「講無」而出世;惟基督耶穌之「聖愛」先入世而後出世,證實有又通虛無;兩極相斥卻並存,信心仰望得超越。惟斯人,吾誰與歸?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