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紀伯倫《先知》論「宗教」
2011/12/16 11:02:04瀏覽3168|回應0|推薦12

宗教

 

一位年邁的祭司說,「請給我們談談宗教。」

他答道:

  我今天所講的難道還有別的了嗎?

  宗教不就是一切的行為與思想,

  以及那些既非行為又非思想,

 反而是在雙手鑿石或織布時,從靈魂湧出的一個驚奇和詫異?

  誰能夠將他的信仰與行為分開,或將他的信念與工作分開?

  誰能夠將他的時間攤在眼前說:「這份是上帝的,而那份是我的;

 這份屬於我的靈魂,而那份屬於我的肉體?」


  你們所有的時光都是在自我之間拍動的翅膀。

  將道德視作最美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的人,不如赤裸著;

   風和陽光不會使他們的肌膚受傷。

  以倫理規範自己行為的人,是將自己歌唱的鳥兒囚禁於籠中;

   最自由的歌不能從鎖鍊和柵欄中傳出。

  以禮拜當作一扇窗戶,時而開啟時關閉的人,

 還未曾造訪過他那從黎明到黎明永遠敞開的心靈之屋。

 

  你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你們的聖殿和你們的宗教,

     每當進到裡面時總要帶著你所有的一切。

  要帶著你的犁耙、煉爐,木槌和琴瑟,

   就是你們因需要或愛好而製作的一切。

  因為光憑空想,你們不可能攀升得比你們的成就更高,

 也不可能跌落得比你們的失敗更低。

  也要帶著所有人同去,

  因為在崇拜中,你們不可能飛得比他們的期待更高,

 也不可能因自我貶抑而降得比他們的失望還低。

 

  如果你們真認識上帝,就不會因此去作個解謎者。

  不如環顧四周,你就會發現祂正在與你們的孩子玩耍。

  仰望穹蒼,你們會看到他在雲端漫步,在閃電中伸臂,在雨水中降臨。

  你們會看到他在花叢中微笑,又在樹上揮手。

 

---------

回響:

 

雖然紀伯倫是生長於黎巴嫩的一個基督徒家庭( 紀伯倫「先知」論「愛」),然後到歐美學習西方教育,但是他心目中對於宗教的角度是與一般西方的基督徒有些許不同的。紀伯倫在這裡所想表達的,與其說是對基督教的反動,不如說是對這信仰另一種補充性質的表達方式。

 

對於像基督教這樣一神論宗教,經典、道德、與某些特定的敬拜儀式很難在一般信徒的生活中缺少的。這代表著對於那位超越人間的上帝(Holy The Other)的理解與敬畏,但也容易因此把生活分成「屬靈」與「屬世」兩者。這是為什麼他把宗教放在最後,然後在文章的一開頭就把之前的一切都賦予宗教性:「我今天所講的難道還有別的了嗎?宗教不就是一切的行為與思想。」但事實上,基督教應該是同時是「出世」也是「入世」的,將現世賦予一個超越的意義與價值。這是為何我說紀伯倫這裡應該算是一種對於基督教信仰的補充表達,而非全面性的取代。

 

 在兩段類似的否定性描述後,紀伯倫以正面的方式肯定在生活中的信仰:「你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你們的聖殿和你們的宗教,每當進到裡面時總要帶著你所有的一切。」「仰望穹蒼,你們會看到他在雲端漫步,在閃電中伸臂,在雨水中降臨。」這其實與《聖經》中「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以弗所書46)的描述相近。可見他雖然不認為認識上帝需要猜測其旨意或想法,但的確是需要有一些特殊的眼光或心境來穿過眼睛所見的外在,領會到上帝在其中的美妙與同在。其實,這就是一種信仰實踐,表示一種憑藉著信心而看待生活的方式,讓平凡的生活有神聖的意義。

 

 不過紀伯倫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處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正義與罪惡的事情。究竟他該如何看待這些生命中不這麼美好的事物,是否相信上帝也會超越性的眼光對這些事物有公平公正的處理方式,這邊就沒有多著墨了。在他另兩篇文章(紀伯倫「先知」論「罪與罰」紀伯倫「先知」論「善與惡」)中,所描述的多是「無心之過」,所以比較容易處理。但畢竟這與現實社會還是有差距:雖然「風和陽光不會使他們的肌膚受傷。」但是我們卻更多是在彼此相害中確認自己的地位與價值。

 

 所以有時候我覺得,這位先知所描述的生命,似乎更像將來在天堂裡,罪惡被除盡後的,卻仍需要成長的世界。或許,這也反映出一些我們每個人對於這個荒謬世界的厭煩,而對死亡另外一端世界的期盼吧!

 

 這也是為何下一次,也是最後一個主題,就是關於「死亡」。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593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