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紀伯倫「先知」論「祈禱」(附影音分享)
2010/07/08 16:21:19瀏覽1746|回應1|推薦1

祈禱 

 

隨後一位女祭司說,請給我們談談祈禱。

他回答道:

你們在痛苦或需要時祈禱;

希望你們在快樂的滿足中、在富足的日子裡也會祈禱。 

因為你們的祈禱不就是你們的自我向生命的天空延伸麼? 

如果將你們的黑暗傾入蒼天是為了你們的舒解,

    那麼將你們的曙光傾入蒼天就是為了你們的喜悅。

如果你們的靈魂召喚你們時你們只能哭泣,

    那麼祂會在哭泣中一再鞭策你們,直到你們歡笑。 

 

在祈禱中你們將升舉雲天,

    從而見到同在祈禱的人,

    以及那些除了祈禱時你們永遠不會見面的人。

因此讓你們在無形聖殿的造訪,

    成為純粹的欣喜和甜美的交流。

因為你們若只為尋求而造訪聖殿,你們將不會被接待;

你們若為貶抑自己而來,你們也不會被提升;

甚或你們是為他人祈福而進入聖殿,你們也不會被傾聽。

你們只要隱匿地進入聖殿,這就足夠了。

 

我不能教你們如何用言語祈禱。

上帝不會傾聽你們的言語,

    除非是祂自己引導你們從唇間吐出的話語。

我也無法教給你們海洋、森林和山巒的祈禱。

但你們,生於海、生於林、生於山的你們,

    可以在你們的心中找到它們的祈禱。

倘若你們在夜的寂靜中傾聽,你們就會聽到它們在沉默中說:

「我們的上帝,也就是生長了羽翼的自我,

  是祢的意志在我們體內行使意志。

  是祢的願望在我們的體內表達願望。

  是祢在我們體內的鼓勵,

      把我們的(實際是祢的)黑夜,

      變為我們的(實際是祢的)白晝。

  我們不能向祢索求什麼,

  因為早在這需求在我們心中形成之前,

      祢就已經洞悉了它。

  祢就是我們的需求;

  當祢把自己更多地給予我們時,

      祢已將一切給予我們了。」

 

 

 

回響:

 

    自古以來,不論在甚麼文化中,「祈禱」一直都在人類的靈性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中國古代的祭天封禪,還是廟宇寺院中的舉香膜拜,甚或是床榻前為孩子的感恩祝福:冥冥中,人是知道自己的有限,宇宙的無窮,與天人之間某種超越物質的聯繫。

 

    因著家庭的信仰背景(請見附註)紀伯倫是個知道對上帝祈禱的人。但是在談到祈禱時,他卻一直提到「我不能教你們如何用言語祈禱。」、「我也無法教給你們海洋、森林和山巒的祈禱。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許多人祈禱的目的都「只是」因為紓解心中的痛苦或為要達到某種現世間的目的。這雖不為過,但是更真實的祈禱卻是一種生命的全然交託與生命的交流:「因為你們的祈禱不就是你們的自我向生命的天空延伸麼?」,「因此讓你們在無形聖殿的造訪,成為純粹的欣喜和甜美的交流。 

 

    為了強調這一點,在第二段紀伯倫甚至說「你們若只為尋求而造訪聖殿,你們將不會被接待你們若為貶抑自己而來,你們也不會被提升;甚或你們是為他人祈福而進入聖殿,你們也不會被傾聽。」,因為這些的尋求、貶抑、或代禱,如果不是與我們的內心緊密相連,那這些並不能幫助或真正成就甚麼。因為真正的祈禱是「你們只要隱匿地進入聖殿,這就足夠了。

 

    也許我們不應該把紀伯倫文學性的語言推到宗教性的極端,我相信這並非是他的本意。但他的確提醒我們,「祈禱」不但可能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在靈性生活裡與那永恆者,上帝,之間的關係。甚至連祈禱的話語都應該是來自上帝在我們心中的工作:「上帝不會傾聽你們的言語,除非是祂自己引導你們從唇間吐出的話語。 」。其實這也是非常符合基督教對禱告最終極的教導,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裡所說:「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8:26) 所以禱告的言語、形式、甚至內容並非最重要的,真正的核心仍然是祈禱者全心全人的交託,與上帝他自己大能的帶領護佑。兩者在超自然的時空裡相遇,成為我們「萬物之靈」的人不可缺少的靈命泉源。

 

    文章的最後,先知以大自然對上帝的祈禱作結。除了反覆強調真正祈禱的生命其實源自於上帝,重點更在於最後一句:「祢就是我們的需求;當祢把自己更多地給予我們時,祢已將一切給予我們了。」。當我們向上帝禱告時,是不是真的渴望得到祂自己呢?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聖經‧詩篇》73:25-26)

 

    分享這首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歌,「除祢以外」:

 

 

    (附註) 談到宗教信仰,紀伯倫有個非常特別的背景。他出生於黎巴嫩的一個小城,是當地阿拉伯人的族群,但當地早自西元第五世紀就開始出現基督徒的社群,即所謂的馬龍教派(Maronite Church)一直到今日。算是在中東世界回教裡的一座孤島。紀伯倫母親是該教派牧師的女兒,自小教紀伯倫阿拉伯文的聖經。中學時,全家後來移居美國波士頓。這是他為何能同時以一顆東方的心靈,以西方的文字,來寫出全人類心靈生命的重要原因。

 

(紀伯倫波士頓的紀念碑,但不是我照的而是Wiki上的資料。看到這張照片我才知道以前在那裡住了兩年卻忽略了多少寶貴的東西。)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