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紀伯倫「先知」論「善與惡」
2010/06/12 03:36:10瀏覽4165|回應8|推薦1

善與惡 

城中的一位老人說:「請給我們談談善與惡吧!」 
他答道: 
   
我能談論你們身上的善,但卻無法說你們的惡,
   
因為惡不就是被自己的飢渴所折磨的善嗎? 
   
的確,當善饑餓時,它甚至會到黑暗的洞穴裡尋找食物;

          當它口渴時,它甚至會飲用死亡的水。


   
當你們和自己和諧一致時是善, 
   
但就算你們和自己並非和諧時,那也不是惡,
   
因為分開的房子並不就是賊窩,它就只是一間分開的房子; 
   
即使沒有舵的船隻也只是在危險的岸邊漂搖,卻不會沉入海底。


   
當你們努力奉獻自己時是善。 
   
但即使你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那也不是惡,
   
因為當你們求取自己的利益時,你們不過是像樹根一般,

        緊緊抓住大地,盡情地吸吮她的乳汁。 
   
顯然,果實不會對樹根說:「要像我一樣,成熟而飽滿,

        總是奉獻自己的豐裕。」
   
因為對果實而言,「給予」是一種必需,正如「接受」對於根也是一種必需。 


   
當你們在言談中保持清醒時是善。 
   
但當你們在睡夢中盲目地鼓動舌頭時,那並不是惡,
   
因為即使是含混不清、結結巴巴地講話,那也會強健虛弱的舌頭。 


   
當你們闊步而堅定地向目標邁進時是善。 
   
但即便你們蹣跚而行時,那也不是惡, 
  因為跛瘸而行之人並沒有倒退。 
   
不過,你們強壯敏捷的人啊,留意不要在殘疾者面前破行,以為那是體貼。 


   
你們的善展示於各個方面。

        但當你們不是善時,你們也不是惡的, 
      你們只是閒散或怠情罷了。 
   
遺憾的是,雄鹿無法教導烏龜如何快跑。


   
你們的「善」寓於你們對自己的「大我」的渴望中;

        那渴望就在你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但是,你們中有些人的渴望,像是咆哮著奔向大海的激情,

        狹載著山巒的秘密和森林的歌曲。 
   
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這渴望是一道平緩的小溪,在抵達海岸前,

        就已在轉折蜿蜒中迷失了自己。


   
渴望豐裕的人不要對渴望寡少的人說:「你們為何如此遲緩蹣跚?」 
   
因為真正的善者不會問赤身的人說:「你的衣服在哪裡呢?」

        也不會問無家可歸的人說:「你的房屋怎樣了?」 


 

----------

回響:

 

    紀伯倫在這篇短文中發表了他對於「善」與「惡」的看法。與古代中東祆教(Zoroastrianism)所強調的「善─惡」或「光明─黑暗」的二元論的角度完全不同,也與其他如中國的「陰─陽」或西方「精神─肉體」的溫和的二元論不同,紀伯倫是採用了比較接近基督教一神論思想的人文主義觀點。這與他出生基督教信仰的社群有密切關係。

     這個觀點源自於聖經的創造、墮落與救贖的核心教義,但卻一直到第四世紀著名的神學家奧古斯丁(St. Augustine)手上才被確立。這個觀點是強調上帝的創造全然為善,並未創造「惡」。原因是「惡乃善的虧缺」,並非自主獨立存在的主體,正如「疾病」本身並非獨立存在之物,而只是表示身體某部分器官不能發揮原有的功用。聖經形容這種虧缺的善最常用的字就是「罪」(sin)(「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 當然,聖經裡並不是沒有提到有惡人或惡事,但那並不是一種像二元論式的「本質永遠存在」的惡。反而只是罪人所執意犯罪後的一種狀態描述,並非無法得到救贖或不能改變為善。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就能明白紀伯倫開宗明義所說的,「我能談論你們身上的善,但卻無法說你們的惡,因為惡不就是被自己的飢渴所折磨的善嗎?」強調一切的存在只要在朝向其本有的功能發揮即為善。若不能完全發揮,雖不能稱善,但也不能稱惡:「當你們不是善時,你們也不是惡的」。唯一和傳統基督教神學不一樣的是,紀伯倫很客氣地用「閒散或怠情」來為這些人婉惜。他所用的一些比喻,如「飢餓的動物」、「分開的房子」、「無舵的船」、「吸吮的樹根」、「盲目地鼓動舌頭」、「跛瘸而行的殘疾者」、「慢行的烏龜」、「迷失的小溪」或「赤裸無家的人」,都再再地強化一個印象,彷彿這些「不善不惡」的人是不得已的,也無須對別人負甚麼責任。甚至,那些比較接近「善」的人也無權力期待或要求前者要和後者一樣:「果實不會對樹根說:「要像我一樣,成熟而飽滿,總是奉獻自己的豐裕。」等等。

    紀伯倫這裡以一個很開闊的心胸來接受那所有的「不善」。我覺得從我們個人主觀的角度來看,這種精神應該是我們都一起來學習的:接納別人的不足,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如此不足,不應該以五十步笑百步。但是我認為從人群互動的客觀方面來看,他對於人性中被罪惡所影響的程度可能有點太過樂觀了。用他自己的比喻來說,如果這個人不是瘸子,卻只想拖在別人後面前行?如果他還執意阻擋別人?我們也許可以不說這是一種惡,但果真無權期待他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有所改變?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不算是惡,但如果阻礙到別人所追求的利益時又如何呢?

    所以對這篇文章的精神,我認為要適度的拿捏,取其對我們個人主觀上有幫助的觀點,用一顆更超然的心來接納別人的不足。但不要太過天真地認為就可以因此放棄社會應有的公義標準。更何況,將來上帝雖然不會用跑的快慢來審斷我們,卻會真實地掀開我們的外表,使我們逃不過自己良心赤裸的控訴:「為何不給我所需要的衣服穿?」

    所以,讓我們一起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平常所追求在食衣住行各樣生活上的需求是「真正」的渴望嗎?還是有更隱約深入的永恆期盼於其中?因為「你們的「善」寓於你們對自己的「大我」的渴望中;那渴望就在你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